1922年3月,原北大校长、教育改革家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了《教育独立议》一文,阐明教育独立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成为当时教育独立思潮中的重要篇章,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教育独立议》中,蔡元培首先明确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受教育者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人格,能对人类文化发展尽到一份责任,做出一份贡献。而不是把受教育者塑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那些怀有其他目的的人去使用。
“德不孤,必有邻”是我很喜欢的一句古文,我把它当成了签名,也当成了座右铭。因为一个人如果有良好的品德,一定不会孤单无助,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当我们自己拥有了美好的品质,一定会吸引跟我们同样美好的人,然后结伴同行。于是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我们的遇到的人总是不够好,也许我们自身也有某些地方真的还不够好。
找到自己不够好的地方,慢慢的把它变好。或者接受这个不够好的地方,成为我们的独特识别系统,就如“花不嫌其柔弱,水不厌其无骨”一样,缺点同样可以成为吸引人的致命优点。前提是,你深深地接纳自己。
至今读到这个观点,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这种观点值得现在的每个教育者和所有父母借鉴——让所有的孩子成为他们自己,拥有自我的完善的能力,以及独立的人格,才是最有希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