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收到这条留言时,我正佝着背,趴在桌前,看着登记表上的“毕业去向”犹豫不决。读者M的倾诉,让我有些无措。
她在成都求学,履历平平。父母劝她留在国企,五险一金,安稳又清闲。但她心有不甘,见室友工资高她两倍,又想去北上广分一杯羹。
ldquo;明明一起毕业的,凭什么人家比我顺利太多?”
那些话,隐现着你我的影子。有父母干涉的小心思,有冷眼他人的嫌嫉心,也有努力不得志的甘愿自弃。
但更多时候,所谓的运气太差,所谓的选择无能。说白了,是缺乏“珍视”一件事情的能力。
说是倾心文字。但除了熬夜刷小说看八卦,何曾有过写字寄心的耐意?
说是痴迷健身。但除了念叨着减肥万万岁,什么时候管住嘴也迈开腿?
说是渴望考研。但抛开父母的期许功利的前景,还有多少自身源动力?
又或许,积极寻找所爱之物,远比消极忍受现状,要困难得多。抛开那些外界因素,你和你想要的,仅剩多少情分?
2
却不知,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是:我没有能力去选择,也缺乏勇气去承担。
明明想跳出庸常的循环,却习惯得过且过的舒坦;嘴上说喜欢北上广的冲劲,却贪恋舒适区里的安稳。
对我而言,所谓的“心气高”,其实是伪自尊。一切不如意,都可轻而易举推给三个字,“运气差”。
ldquo;你说自己有选择恐惧症,可除了抱怨,我没看出你很上心啊?你动不动怨父母管得太多,但脱离他们,你有独立生活的底气吗?”
短短两句话,噎得我哑口无言。
似乎不曾想过,想要得到这些,自己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是纠结狂?是行动派?还是空想家?
一次又一次,我把求职的不顺,归因于学校的平庸;把野心的丧失,归因于父母的阻扰;把自身的逃避,归因于情绪的无常。
3
想起上个月出行,带了本伊格曼的小说,《死后四十种生活》。
候车时无聊,随手翻了翻,还挺有意思。作者假设“你”已死亡,将那些相似的瞬间重组、量化、排列。
细数来,“你”的一生曾花去6天的时间剪指甲、18个月的时间来排队、30年的时间闭眼打盹、51天的时间站在衣橱前踌躇。
当打破的花瓶被复原,当融化的水冷冻结冰,当破碎的关系重回亲密。会发现:
ldquo;我的专业是化学,但我更喜欢文学,如果我跨专业考研,别人会不会笑我,说我不务正业?”
ldquo;我想跟他表白,但被拒绝怎么办?万一俩人分手了,我不就浪费时间,白谈了一场恋爱吗?”
有时选择之难,不在路径本身,在贪婪之心。是你赋予选项太多“无意义的完美”。
至于心态失衡之人,无论选什么都会不甘,无论怎么过都会生悔。
ldquo;哪怕生活换千百个样子,也没法真正满意。”
4
西蜀郊边有两位僧人,一个穷的叮当,一个富的流油。
俩人想去南海朝佛,穷者说,我只需一瓶水,一饭钵;富者却道,我要先买艘大船,随从二三。
待来年,穷和尚早已周游南海,兴尽而返。富和尚却仍白日做梦,呆愣于寺中。
那些一步三回头,皆因身在其中,无力感引发的拖延和焦灼。
但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循环里,还不如随时启程,且行且停。
若你想做自由职业,就请做好连续两三天熬夜赶稿被拒、坐在家中社交变窄健康失调的心理准备;
若你想去环游世界,就先接受肩膀上难承担的重量,脚下不合适的鞋子,习得说走就走的新技能;
在时间面前,只有想和不想,没有能或不能。别扯那些有的没有的,都是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