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太过于纷扰,就静坐;觉得不愿去看书,就要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地修炼自己”
2、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边寻。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3、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了,只去修身以俟,见得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传习录》
4、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5、心如明镜,物来自照。 ----《传习录》
6、不能致良知的两种表现:懒得致,不能致
7、你看满街圣人,满街人看到你是圣人在。
8、无声无臭独知时,
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
沿门持钵效贫儿。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0、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1、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顺生录·年谱二》
王阳明认为良知这种学说,是从百死千难的磨炼中得来的,实为古圣代代相传的一点儿精华。
12、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传习录》
13、君子之学,唯求其是。
这求是二字,颇堪咀嚼
14、问君何事日憧憧?
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
良知二字是参同。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5、1.生气,什么是气?王阳明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就是气。
2.节制,节制什么?时间,情绪。花时间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
3.学问思辨?学:针对能做成的事而言;问:针对解除困惑而言;思:针对精细考察而言;行:针对踏踏实实地做而言。 ----《传习录》
16、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17、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传习录》
平常修身养性的工夫,如果觉得烦扰,不妨就静坐,如果觉得精神疲懒,不想看书,则偏要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
18、“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王阳明全集》
19、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 ----《传习录》
20、克己须要扫除廊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传习录》
22、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23、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传习录》
25、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
26、虽万千人过,吾往矣。
27、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28、心外无物
29、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
——《传习录》
王阳明引用孟子的话,强调凡事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以往所不具备的才能的各种事情,都是为了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