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有关梁漱溟的名言
日期:2019-06-13 16:20:02 作者:梁漱溟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有关梁漱溟的名言

  1、人类之所以可贵,就在他具有一副太容易错误才能。 ----《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

  2、如我判断,人类文化史之全部历程,恐怕是这样的最早一段,受自然(指身体生理心理与身外环境间)限制极大,在各处不期而有些类近乃至有某些类同,随后就个性渐显,各走各路。其间又从接触融合与锐进领导,而现出几条干路。到世界交通,而融会贯通之势成。今后将渐渐有所谓世界文化出现。在世界文化内,各处自仍有其情调风格不同。复次,此世界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倒可能次第演出几个阶段来。 ----《中国文化要义

  3、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与物的关系,再解决人与人的关系,最后要解决人与自己的关系。只是,最后一条最难。

  4、世界文化的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中国文化的命运

  5、中国式的人生,最大特点莫过于他总是向里用力。 ----《中国文化要义》

  6、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的关系,再解决人和人的关系,最后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

  7、有了迫切的要求,自然会寻觅路子去解决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8、在生产上,必想法增进工作兴趣,向着艺术创造一路上走;那么,又与中国尚个人天才艺术的采色相合。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9、修密,只是为了调心养心,以改去其“心不能闲”之病。

  10、不要在人格轻易怀疑人家,不要在识见上过于相信自己

  11、取静之心非静;有妄可出,终不得出。 ----《梁漱溟全集

  12、鳏寡孤独,自古看做人生之最苦,谓曰“无告”。 ----《中国文化要义》

  13、在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即儿童天真烂漫生活。儿童对其生活,有天然之郑重,与天然之不忽略,故谓之天真。真者真切,天者天然,即顺从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
我之所谓“郑重”,实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郑重”即是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无前无后,一心一意,绝不知道回头反看,一味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几与向前逐求差不多少,但确有分别。此系言浅一层。更深而言之,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这条路发挥得最到家的,即为中国之儒家。此种人生态度亦甚简单,主要意义即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 ----《三种人生态度》

  14、儒家盖认为人生的意义价值,在不断自觉地向上实践他所看到的理。 ----《中国文化要义》

  15、中国人的10个特性:(一)自私自利;(二)勤俭;(三)爱讲礼貌爱面子;(四)和平文弱;(五)知足自得;(六)守旧;(七)马虎;(八)坚忍残忍;(九)韧性弹性。(十)圆熟老到。 ----《中国文化要义》

  16、“生命与生活,在我说实际上是纯然一回事;不过为说话方便计,每好将这件事打成两截,就是:一为体,一为用。……生命与生活只是字样不同。一为表体,一为表用而已。” ----《朝话》

  17、人一辈子就像斗鸡那样需要漫长修炼:第一阶段,没有什么底气气势汹汹,像街头小混混;第二阶段,紧张好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第三阶段,虽然好胜的迹象看上去已经全泯,但是眼睛里精光还盛,说明气势未消,容易冲动;到最后,呆头呆脑、不动声色,身怀绝技秘不示人

  18、鳏、寡、孤、独,自古看做人生之最苦,谓曰“无告”。此无告二字,颇可玩味。“无告”,是无所告诉,何以无所告诉,便为最苦? ----《中国文化要义》

  19、团体愈大,则团体中每一分子责任感觉愈轻微;团体太大了,浸至于无感觉。一个大家庭的人。易于懒散;一个大家庭的事,易于荒废,就是为此。 ----《中国文化要义》

  20、“照我们的意思,尽宇宙一生活,只是生活,初无宇宙。……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这样大的生活是生活的真象,生活的真解。”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21、我观察的西方化有两样特长,所谓西方化的特长都尽于此……所谓两样东西是什么呢?一个是科学方法,一个便是人的个性伸展,社会性发达。前一个是西方学术特别的精神,后一个是西方社会上特别的精神。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22、十儒九丐古时有,而今又名臭老九。 古之老九犹叫人,今之老九不如狗。 专政全凭知识无,反 动皆因知识有。 倘若马列生今世,也需揪出满街走。

  23、在自省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被外在因素左右的太多太多,欲望太多又不够诚实。这是障碍,是落在心灵上的尘埃同时我又发现自己是这样一个人:我一定要想明白自己在做的事情,一定要走自己选择道路,才会真的快乐。我无法盲目的接受安排。这是支持我一直在思索根源动力

  24、仁是一个很难形容的心理状态,我且说为极有活气而稳静平衡的一个状态,似乎可以分为两条件: (一)寂——像是顶平静而默默生息的样子; (二)感——最敏锐而易感且很强。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25、天未明,念习静当在后半夜,睡醒时试为之。又念每晚将睡前,宜清净其心,俾梦中少杂乱念头,庶可睡安稳,而醒时精神较好 ----《梁漱溟全集》

  26、凡社会之发育成长,属身一面的皆由理智对物有进步,属心一面的,皆由理性对人有进步。理智对物有进步,不外自然之物更为人控制利用,其表见则在种种工具之发达。 ----《中国文化要义》

  27、苦闷来源,即在于心地单纯

  28、过去泥于“心注眼,眼注空”之说,务求定睛于空际,而睛不能定,又深以“观鼻前四指空,折回观心”为难。今忽悟“观空”、“观心”是同时一件事,“折回”不免是多余之言,且以观心之故,不求定睛于空际,而睛自定,又以观心而心空、空不起念,亦易于无念。

  29、说人,必于心见之;说心,必于人见之。人与心,心与人,总若离开不得。 ----《人心与人生》

  30、鳏寡孤独,人生之最苦,谓曰无告。无所告诉,便为最苦。 所谓亲人:形骸上日息相依,神魂间尤相依以为安慰。一啼一笑,彼此相合答案;一痛一痒,彼此相体念。 ----《中国文化要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有关梁漱溟的名言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