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人间词话》
2、蝶恋花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蝶恋花》
3、绝顶无云,昨宵有雨,我来此地闻天语。
疏钟暝直乱峰回,孤僧晓度寒溪去。
是处青山,前生俦侣,招邀尽入闲庭户。
朝朝含笑复含颦,人间相媚争如许。 ----《踏莎行》
5、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 ----《王国维讲国学 季风编》
6、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
7、最是人间留不住, 朱颜辞镜花辞树。 ----《蝶恋花》
8、天涯已自愁秋极,和须更闻虫语。 ----《齐天乐》
9、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跳出人生看人生,一切只是云淡风轻。
10、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人间词话》
12、漫言花落早,只是叶生迟。
13、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采桑子》
14、天涯。
还忆旧,
香尘随马,明月窥车。
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 ----《满庭芳》
15、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人间词话》
16、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人间词话》
17、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人间词话》
19、起居之不时,饮食之无节,侈于嗜欲,而吝于运动,此数者,致病之大源也。
20、两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点绛唇》
22、窗外绿阴添几许?
剩有朱樱,尚系残春住。
老尽莺雏无一语,飞来衔得樱桃去。
坐看面梁双燕乳。
燕语呢喃,似惜人迟暮。
自是思量渠不与,人间总被思量误。 ----《蝶恋花 · 窗外绿阴添》
23、春到临春花正妩。迟日阑干,蜂蝶飞无数。谁遣一春抛却去,马蹄日日章台路。
几度寻春春不遇。不见春来,那识春归处?斜日晚风杨柳渚,马头何处无飞絮。 ----《前调》
24、一事能狂便少年。 ----《晓步》
25、则宗教与美术二者是,前者适于下流社会,后者适于上等社会,前者所以鼔国民之希望,后者所以供国民之慰藉。
27、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28、君不见、兰亭曲水埋荒烟,当年人物不复还。
29、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三大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第一境界可以理解为“明”,此境界为登高远,“望尽天涯路”,把握全局,明确自己所追寻的目标与方向,是最初的求学与立志之境。
第二境界为“行",词境界为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为了实现远大目标理应坚忍不拔、“衣带渐宽”,这也是极其重要的。
第三境届为“得”之境界,第一境界与第二境界都做好了,功到自然成。 ----《人间词话》
30、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