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洁简朴的房间带有礼拜日的意味。窗边,微风轻轻吹拂着干净的打着补丁的帘子,送进新翻的泥土和野苹果的气息。 ----威廉·福克纳《八月之光》
●那些树看起来像一只只大热天竖耸起羽毛躲到凉沙土里去的鸡。如果我从廊子上跳下去,那就会跳到方才鱼在的地方,它现在已经给剁割得不像鱼了。我可以听见那张床还有她的脸还有大伙儿的声音,我能感觉出地板在震动,那是他走在那上面,他走进来干了那件事。走进来干了那件事,她本来还好好的可是他走进来干了那件事。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
●人是不朽的,并非因为在生物中唯独他留有延绵不绝的声音,而是因为人有灵魂,有能够怜悯、牺牲和耐劳的精神。诗人和作家的职责就在于写出这些东西。他们特殊的光荣就是振奋人心,提醒人们记住勇气、荣誉、希望、自豪、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这些都是人类昔日的荣耀。 ----威廉·福克纳
●福克纳称文学是“世界上最孤寂的职业”,写作如同一个遇难者在大海上挣扎,永远是孤军奋战,谁也无法帮助一个人写他要写的东西。 ----周国平
●谁有权利决定一个人是疯了呢还是没有疯。有时候我觉得我们谁也不是百分之百疯狂,谁也不是百分之百正常,大多数人那么说,他也就那样了。好像事实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他表现的时候大部分的人对他抱的是什么看法。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好像有另一个自我,这另一个自我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正常和不正常,他怀着同情的恐惧与惊愕注视着这个人的正常和不正常的行径。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
●有一天我似乎关上了一扇门,把所有出版社的地址与书目全都挡在外面。我对自己说,现在我可以写了。现在我可以给自己做一只瓶子了,就像那个古罗马老人置放在床边的那只一样,他不断地吻它,以致把瓶口都慢慢给磨蚀了。就这样,我,一个从来没有妹妹而且命中要丧失襁褓中的女儿的人,便动手为自己创造一个美丽而悲惨的小姑娘。 ----威廉·福克纳《福克纳随笔》
●初听古典的小伙伴,老司机给你们带带路:巴赫抗躁动、海顿抗抑郁、莫扎特抗失眠、贝多芬抗萎靡、柴科夫斯基抗饥饿、马勒抗瞌睡、拉赫玛尼诺夫抗寂寞...最后还必须得指出一个最管用的:布鲁克纳,抗吃醋后的不良情绪反应 ----《网易云评论区》
●只要人们能记住这一点,世界上就不会有不愉快的婚姻了:激情是会自行燃尽的火焰,而爱情确实燃料,它能向篝火提供燃料,使它永不熄灭。 ----威廉·福克纳《福克纳随笔》
●浓浓的黑咖啡、堆满烟头的烟灰缸、JBL大型组合音箱,刚读开头的小说(例如福克纳)、秋天最初的毛衣、都市一角冷冰冰的孤独――如此情景在我心中总是马上同塞隆纽斯-蒙克结合在一起。即使现实当中几乎同哪里也结合不上,它也还是如同一幅拍得极好的照片,以其美丽的均衡留在我的记忆中。 ----村上春树《爵士乐群英谱》
●我知道生活一直是可怕的,并非因为他们老师流脏鼻涕,而是因为我们必须通过言语来互相利用,就像蜘蛛一样,靠嘴巴吐出的一根丝悬垂下来,摇荡,旋转,彼此却决不接触,只有通过鞭子的抽打才能使我的血和他们的血在一根血管里流动。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
●「......她不在了,一半的记忆也已经不在;如果我不在了,那么所有的记忆也将不在。是的,他想,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___[绿棕榈]by福克纳。时间既可以留下记忆,又可以无情地剥蚀记忆,甚至摧毁记忆。而对于已故之人,唯一延长他生命的办法就是好好活下去,留在记忆里。
●虚无主义者说死亡是终结;原教旨主义者则说那是开始;实际上它不过是一个房客或者一个家庭从公寓或是一个城镇搬出去而已。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
●我想到这里,不由得又产生一个想法:要是一个人得靠娶一个老婆来救自己,这样的人也够窝囊的了。可是我寻思又是科拉说得对,她说上帝之所以要创造出女人来是因为男人看见自己的长处也认不出来。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
●活着的意义就是死后无悔。 ----威廉·福克纳
●Don't bother just to be better than your contemporaries or predecessors. Try to be better than yourself. ----威廉·福克纳
●最初涌现的激情、心灵与身体的贴近,这绝对不能算是爱情。那仅仅是要抵达真正的爱、宁静与满足这平静的大海之前的那圈浪潮。浪花也许很有趣,但你是无法平安地穿越浪花进入港湾的。自然已婚夫妇希望共同抵达某个港湾——到了那里,可以回顾金色的年华,在遗忘的那些日子里,相互的容忍曾让他们跋涉崎岖地带,而时光又抹平了其余的艰难险阻。 ----威廉·福克纳《福克纳随笔》
●如果在痛苦和虚无之间选择,我选择痛苦。 ----威廉·福克纳
●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愿意相信,我们的痛苦都是由自己造成的。我们都认为是这个世界亏欠了我们,使我们没有能得到幸福;在我们得不到幸福时,我们就把责任怪在最靠近我们的那个人身上。 ----威廉·福克纳《福克纳随笔》
●莫言在演讲中提到,他的小说,受到了美国作家福克纳和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影响。他的灵魂和这两个人的灵魂有着相似之处,有着共鸣。相同的品性、趣味和目标,可以把生命聚拢在一起。有血性的人,会喊来豪爽的朋友,奸邪的人,只会喊来阴谋家。君子喊不来小人,因为二者不会有共鸣。生命的琴弦,尽管飘忽迷离,但也会在时光幽微处暗度陈仓,在某一瞬间,一个人翩然而降。这个人,可能就是生命中的知己。
●“时代改变了我们,但时代本身却没有什么变化。仍然是同样的空气,同样的阳光,在这里面雪莱曾梦想在银色的世界中有不死的金子般的男子与女子,而年轻的济慈则写出了…难道我们当中竟出不了一个人,能写出美好、热情、哀伤的诗歌而不是令人失望和伤心的诗歌吗” ----威廉·福克纳《福克纳随笔》
●1. 要进来,先把希望留在门外——但丁
2. 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纪伯伦
3. 痛苦就是被迫离开原地——康德
4.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尼采
5. 我现在不存在,我过去存在——福克纳
6.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赫拉克利特
7. 他人即地狱——萨特
8. “我相信你的爱”让这句话做我的最后的话——泰戈尔
9. 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
10. 探索的终点将是开始时的起点
●我并未读过当代作家的全部作品;我还抽不出时间。因此我只得谈我所了解的那些。我现在想到的是我认为应列为最最好的一部: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也许是因为这一部如此充分地显示了我打算要说的道理:一个青年人,不管持有什么古怪的主张,总有一天必须当一个成年人的,他会比某些人聪明,会比大多数人更加敏感,他也许是因为上帝使他头脑里有这样的想法吧,他爱成年人,希望成为大人的一员,人类的一员,他想参加到人群里去,但是失败了。在我看来,他的悲剧不在于,如他或许会想的那样,自己不够坚强,不够勇敢或是不值得被接受进人类。他的悲剧在于,当他企图进入人类时,人类根本就不在那里。他没有什么可以做的,除了疯狂地,一本正经地乱飞,在他那只倒置的玻璃杯里,直到他或是放弃 ----威廉·福克纳《福克纳随笔》
●丘文亮情诗君别的句子
这些句子均选自诗人丘文亮君别诗中的诗句。
1.噫!若念韶华彼十岁,待文艺,愈视作爱侣。一经始恋早不可自拔,身外更加心上君盘据我。
2.际此繁杂考试之嘉华;转眼踏入社会之壮年。我去处,处处伴随吾,全不为失意而远离。我思量,亦唤亦现,身受感同是汝抑是余。
3.往后兹情兹爱,嫁接生活里情人爱人。
4.至此,顿足复回眸。书桌层层憧憬初稿,初稿频频在善美。呼乎!呕心沥血其难明。
5.福克纳旧时戚戚之曰,犹思纪德往日诚诚忠言,倒又甚是欣喜九九洲长木心。 ----丘文亮《丘文亮新浪微博》
●那支折断的花耷拉在班的拳头上,建筑物的飞檐和门面再次从左到右平稳地滑到后面去,这时,班的蓝色的眼睛又是茫然与安详的了:电杆、树木、窗子、门廊和招牌,每样东西又都是井井有条的了。 ----威廉·福克纳《喧嚣和骚动》
●加缪说过,
诞生到一个荒谬的世界上来的人惟一真正的职责是活下去,
是意识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
他说过,如果人类困境的惟一出路在于死亡,
那我们就是走在错误的道路上了。
正确的路迹是通向生命,通向阳光的那一条。
一个人不能永无止境的忍受寒冷。
因此他反抗了。
他就是不能忍受永无止境的寒冷。
他就是不愿沿着一条仅仅通向死亡的路走下去。
他所走的是惟一的一条可能不光是通向死亡的道路。
他们遵循的道路通向阳光,
那是一条完全靠我们微弱的力量用我们荒谬的材料造成的道路,
在生活中它本来并不存在,
是我们把它造出来之后才有的。 ----威廉·福克纳《福克纳随笔》
●我注意到:一个懒惰的人,一个不愿动的人,一旦动起来,就会持之以恒动下去,就跟他坚持待着不动时一样,好像他不喜欢的倒不是动本身,而是开始和停止。好像是有什么事使得开始和停止看起来很难,他倒会感到有些得意的意味。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
●有些中国人认为牛作家应写得特好以至于得了诺贝尔奖,接下来他把奖金全捐给了穷人——抱歉,胡思乱想与现实有距离:中国目前得诺贝尔奖的作家抄袭了马尔克斯及福克纳的中文译本,用奖金买了房,中国当红的青少年作家也抄袭过,用版税同样买了房,他们比你优越及优秀之处,就是他们以后不会向你求助了。 ----石康
●刚才有那么一瞬间他脸色乌青,他竟然真的又差点陷入与他们之间无意义的争论。他们甚至要讨论福克纳,他们真的把《喧哗与骚动》看完了吗?他自己看过多少遍,五遍,六遍,依然没有搞懂哪怕三分之一。这就是为什么谈论文学让他痛苦万分。大部分的文学青年都沉浸在无益的幻觉里,他们很快就会被耗尽,死在半途,连祭品都算不上。 ----周嘉宁《密林中》
●就伦理观念而言,这一代人是俄国历史上最书生气的一代,为此的感谢上帝。仅仅因为说海明威比福克纳好,朋友间的友谊就会中止;文学神殿中的座次就是我们的中央委员会。读书起初不过是知识的正常积累,但很快就成了我们最重要的职业,为了它可以牺牲一切。书本成为第一和唯一的现实,而现实则被视为无意义的、让人厌恶的东西。与他人相比,我们似乎是在逃避或伪装我们的生活。细想一下,无视文学倡导的准则而过的生活,是卑琐的,也是无价值的。所以,我们曾认为,我此时仍认为,我们在当时是正确的。 ----约瑟夫·布罗茨基《文明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