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关于释迦牟尼名言名句
日期:2018-06-26 23:31: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关于释迦牟尼名言名句

  ●试问要如何消除一个人恨意呢?
记得释迦牟尼佛曾说过,如果一个人走过另一个人的身边,看到那个人被箭射了,他不该花时间怀疑这箭是从哪里射来的,或是谁射的箭,箭杆是用什幺木头做的,箭头是如何磨光的等等。
他最该做的事只是立刻将箭拨起来。 ----桑家静《魔医相师之独宠萌妃》

  ●小公主,你一定是这世上最美的人儿,从天国而来,纯洁得像是释迦牟尼脚下的优昙华,不染尘埃,不食人间烟火。可你哭成这样,就不像仙女了,倒像人间的黄毛小丫头。 ----连城女子《帝阙惊华》

  ●五乘教法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释迦牟尼佛为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机不同,将佛法分为五种佛法,依此五乘教法而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度至涅槃彼岸

  ●诚如中国教徒用以概括佛教宗旨的“了生死”三个字所表示,佛教将对生死问题解决高悬为自家的旗帜。据种种佛传所载,佛祖释迦牟尼,本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太子原名悉达多(Siddhartha),生长王宫,享尽人间声色之乐。少年时出城游玩,看到农夫耕作,烈日炙身,汗流浃背,犁过虫出,众鸟争食,牛疲人困,苦不忍睹,感叹众生备受诸苦,开始考生苦恼问题。后来又在都城的四门分别看到老人病人死人和修道者四种人,更触发了他对自身亦必老、病、死的焦虑,对众生老病死等苦的悲悯。他下决心自己和众生探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大道,毅然舍弃荣华富贵天伦之乐,逃出王宫,过起苦行僧的生活。他在离家出走时发誓:我若不断生老死忧苦恼,终不还宫! ----陈兵《佛教生死学》

  ●释迦牟尼的脸上永远慈悲,可千山万水五行三界却还是逃不过一个空

  ●人生幸福与苦恼全由自己的观念造成,释迦牟尼说:“名利欲望强烈,就使自己跳进火坑,贪婪之心强烈,就使自己沉入苦海;只要有一丝纯洁观念,就会使火坑变成水池;只要有一点警觉精神,就能使苦海变成乐园。”可见观念略有不同,人生境界就会全面改观,因此,所思所想必须慎重。 ----自创

  ●小学中学不会有冲突,小学是中学的基础高中大学可能有冲突,这是一样道理;大学和博士后,也是次第,不会冲突的,大家要知道这点。从小乘到密乘全部是同一条道路,所有的佛法都来自释迦牟尼佛,是释迦牟尼佛亲口讲出来的,不是其他人讲的,所以,所有的教派是一体的。 ----益西降措仁波切《益西降措仁波切官方微博

  ●传统的禅修非常艰苦——需要20到30年的时间连续不断的修行,并且要一心一意,远离世间纷扰,将所有的能量都倾注到禅修中。这个传统是从释迦牟尼佛开始的。 ----奥修《奥修传》

  ●你刚才说了非常正确的话。就像释迦牟尼一样呢。 ----西尾维新《人间系列

  ●释迦牟尼佛是这样说的:”你们不要轻易相信我的话。你们要把我的话当成金子,去切它、炼它、磨它,再去选择是否信它。”佛法是智信,不是迷信,佛法是智慧,亦不是宗教。两千五百年,还没有一个人推翻过佛法的一条理论。若你也同我一样经过学习思考以及悟证,不彻底折服是不可能的。

  ●我的法脉传承,从释迦牟尼佛、龙树菩萨、莲花生大士、莲师二十五心子、无垢光尊者,一直到阿秋法王,传承是非清净的,这样清净传下来的法,包括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现在我们修轮回过患,观无常,暇满难得,学这个来知道世间是痛苦的,这是苦谛。 ----益西降措仁波切《益西降措仁波切官方微博》

  ●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字句。《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三》以极长篇幅对初发心菩萨的功德进行描述。 ----释迦牟尼《大方广佛华严经》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月是禅的佛心

塔是寺的魂灵

我在寺外看月

月在寺内读你

你在藏香袅袅里跏趺

多少的沧桑

月,静默无语

一泻的清辉,抖落

于你, 手中的菩提

整整一百零八颗崎岖

是谁的心在佛前的跋涉

绛红和明黄在月下燃烧

灼不伤菩萨的双眼

释迦牟尼也曾洒落过泪滴

水对山的缠绵

云对月的厮磨

风对空气的耳语

促织对大地的呢喃

桑烟对众神的祭献

油灯对佛法的执念

法理情存乎于尘世

谁也不是谁的

  ●释迦牟尼说,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里该出现的人,都有原因,都有使命,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喜欢你的人给了你温暖和勇气,你喜欢的人让你学会了爱和自持。没有人是无缘无故出现在你生命里的,每一个人的出现都是缘分,都值得感恩。若无相欠,怎会相见。

  ●释迦牟尼佛也曾说过富裕的人应该要帮助贫困的人。 ----《灼热的龙骑士

  ●藏历四月十五日,是西藏的萨噶达瓦节。
藏历四月,在藏族的天文历算中称之为“萨噶达瓦”,意思是藏历星象二十八星宿之一氐宿出现的月份,即氐宿月。在藏传佛教的传统中,这个月与佛陀释迦牟尼所实践的佛教事业密切相关。因此,这个月会进行各种各样活动加以纪念。藏族信众在这个月中要朝佛念经,磕长头,禁止屠宰牲畜,积功德。大小寺院都要举行各种佛事活动。
藏历四月十五日,被视为化身佛释迦牟尼诞辰、成道和圆寂的日子,这一天,各种礼佛与行善活动达到高潮。每逢“萨噶达瓦”,各条转经道上人如潮水人们以顺时针方向周而复始、首尾相接地环行。信徒们一手转动经筒,一手数着念珠,且口诵真言,煨桑并抛洒糌粑和青稞酒,袅绕不绝的桑烟使各个寺院以及西藏所有的 ----郭新《第三极》

  ●古老的传统禅宗已经不可能存在了,也没有必要存在。佛性的唤起是一件非常容易轻松的事。现在已经有很多人醒来了,道路已经变的清晰明亮,而不再艰难、晦涩了。你能够以游戏心情跳入其中,在欢乐经历觉醒的滋味;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的许多觉悟者已经探索过了,走过了——对你来说,这条道路不再像当初一样艰险困难了。 ----奥修《奥修传》

  ●佛教不鼓励听天由命,佛教希望人开创命运

有的人遭遇困境时候,就认为冥冥中上天早已如此安排,任何的努力都是枉然的,于是消沉沮丧,不知奋发振作,把自己宝贵前程委诸子虚乌有的唯一神去主宰,甘心做宿命奴隶。佛教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任何力量都不能主宰我们的命运,即使天神也无法操纵我们的命运,我们是决定自己命运的主人,我们是创造自己命运的天才,佛陀本身就是典型例子

释迦牟尼佛未成道时,贵为一国的太子,享受无比的人间欢乐,得到万民的景仰。但是佛陀不以皇宫的生活为满足不甘愿做个庸碌的凡夫,于是舍弃一切的荣华富贵、亲族情爱,独自走上追求真理的道路,创造了自己广大如虚空的生命,而一切的众生也随著佛陀的证悟,开创了未来正觉幸福

  ●发心教言
我觉得,帮助众生最好的方法,就是以佛教的甘露妙药,医治众生无始以来非常严重的贪嗔痴病。所以,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中,一定要随着释迦牟尼佛的足迹去走、去学,要从心坎深处、骨髓里面,生起坚定不移信心,不要停留在口头上、表面上、文字上。哪怕成千上万人来批判你,说你的行为不对,也不会退转,这才叫真正坚固的信心。有了这样的信心,在弘法利生过程绝对成功。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心,表面上作再多文章,也不过关、不及格。 ----索达吉堪布《恭录自成就信心 圆满二利——海口开示》

  ●我们的法门和任何人都没冲突、分别心。和政府家人和谐,为什么?他们是众生。单位家庭所有地方都需开开心心。我的法和其他法,一点冲突都没有。为什么?全部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法,护法也没冲突。我和其他活佛、堪布、大师从未有过冲突,从未有过分别念,反而是将所有功德首先回向给妨害我的人。 ----益西降措仁波切《益西降措仁波切官方微博》

  ●"大雄"是佛教徒对释迦牟尼道德法力的尊称,意思是说佛像勇士一样无所畏惧,具有无边的法力,能够降服"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四魔。 ----天下霸唱《鬼吹灯之龙岭迷窟》

  ●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
优昙华是这世间最圣洁的一种花,开在释迦牟尼的脚下,一千年结种,一千年生苞,一千年开花,弹指即谢,刹那芳华
虽然生命极短,却始终保持着纯洁优美姿态,不染尘埃,不食人间烟火,即使只是盛放一朝,也能惊鸿一世。 ----连城女子《帝阙惊华》

  ●希阿荣博堪布教言:
慈是希望对方快乐,通过友善关爱分享等来表现。悲是愿意分担乃至代受对方的苦,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温柔。观修慈悲心通常从亲近的人开始,因为你与他们的因缘很近,如果你愿意,你能更深切地理解、感受他们的苦乐、希惧,而理解是慈悲的基础。今天是公历元旦,也是藏历三十,释迦牟尼佛节日祝愿大家怀着信心和喜悦走进新的一年,福慧双修,平安吉祥

  ●这一切都是在自由放松状态发生的。你不必再花12年时间去寻找那个状态,你能直接从自由、放松的状态开始——那是释迦牟尼佛的旅程中最后一段经历,但可以作为你的旅程中的首次经历。 ----奥修《奥修传》

  ●有人不管家人,说有出离心,说释迦牟尼佛爸妈同意不也出家了吗?世俗东西自己解决就行了,这样不对,不是释迦牟尼佛不对,释迦牟尼佛亲口讲下来的就是家庭要好,就是居士五戒,居士戒就是家庭的原因。再真正有条件的,才可出家,要管理部门父母同意,如条件不圆满就让出家,上师这方面会有点犯戒。 ----益西降措仁波切《益西降措仁波切官方微博》

  ●释迦牟尼成佛万众瞩目,可是谁又看到他妻子耶轮陀罗的泪水辛苦?爱与不爱,留下或者离开,什么时候又轮到过我选?我只是不明白,若你真是未曾有丝毫爱过我,那为何上天何苦要以这样的方式来与你遇见……如果再来一次,我宁愿这一生从未爱过你;如果有来生,我只愿生生世世皆不再相见…… ----fresh果果琉璃般若花》

  ●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一切都是天意,我们应好好珍惜,释迦牟尼的一句话:伸手需要一瞬间,牵手却要很多年,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

  ●佛教的鼻祖是释迦牟尼,他创立了僧团,弘传教法。从初创到其入灭后的一百年间,佛教僧团还未分裂,这个阶段被称为原始佛教或初始佛教;而后教团分裂,从公元世纪到公元四世纪,这个阶段被称为部派佛教时期。公元一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此派贬称其他部派为小乘,而后大乘佛教又分化为两个派别——中观学派和瑜伽学派。中国传统称前者为空宗,而后者为有宗。两派继续发展,在大乘中又出现了秘密教,此教即是后来的密宗。 ----韦力《觅宗记》

  ●我一直相信释迦牟尼说的一句话:“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

  ●我一直觉得,大人的世界只有大人,小孩的世界只有小孩,这就够了。但实际情况是,小孩子们无法仅凭自身的力量活着,而小孩最终也不得不长成大人
。释迦牟尼与耶稣基督戒除肉欲,禁止神职人员发生性关系,也许并不是为了不让信众生孩子。恰恰相反,他们试图教化世人,“不要长成大人”。为了得道开悟,应该尽可能地让自己“停留在小孩子的状态”。 ----白石一文《这里是没有我们存在的地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关于释迦牟尼名言名句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