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最经典的阿兰·德波顿名言名句
日期:2018-03-01 作者:阿兰·德波顿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最经典的阿兰·德波顿名言名句

  1、智慧是教不出来的,只有我们通过自身的经历发现,没有人可以分担,任何人也不能代劳。 ----《拥抱逝水年华

  2、人惟一的先天的错误就是认为我们是生而为追求幸福的……只要我们坚持这一先天的错误……世界在我们看来就是充满了矛盾。 ----《哲学慰藉

  3、决斗现象体现人们严重缺乏一种信心,那就是认为自己身份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自己能够对它进行决定,无需随他人评价转变而做出调整。对决斗者而言,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是能够帮助他建立他在自己心目中形象的惟一因素。如果周围的人以为他邪恶或卑鄙,认为他是一个胆小鬼或一个失败者,一个蠢蛋或一个女人气的男人,那么他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也变得无法接受。由于他的自我形象严重依赖他人的观点,因此他宁可死于枪弹或刀伤,也不能允许不利于他的想法公众心目中继续存在。 ----《身份的焦虑

  4、众所周知人类因没有发泄感情能力而使他们成为惟一能够自杀的动物。人类是一种使用象征和暗喻的生物:我无法表达自己的愤怒,所以我用死亡来予以象征。 ----《爱情笔记

  5、只要我们认为有一道生铁铸就的墙壁把我们的本性和境况同他人的本性和境况截然分开,只要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很安全地一直保持一种傲慢自得态度,我们的大度和容忍就会被冷酷和讥讽取而代之。 ----《身份的焦虑》

  6、大榕树洞里的老灵魂 : 回忆期待一样,是一种简化和剪辑现实工具。现时的生活正像是缠绕在一起的长长的胶卷,我们的回忆和期待只不过是选择其中的精彩图片。 ----《旅行的艺术

  7、淡定与否终究取决于我们的期望高低:如果我们接受人生如意十之八九(但这也没什么大不了),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幸好人生路漫漫),多数人既非大善也非大恶(我们自己也在其中),人类社会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却还是挺了过来),如果我们能让这些昭然若揭但却闪烁不定的想法在内心生根,则恐慌就没那么容易将我们降服。 ----《新闻的骚动》

  8、这种观点说明,决心躲避他人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和他人交往。这一想法只是反映了我们对所能够交往的对象不满愤世嫉俗的人都不过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对事物要求标准很高,达到了常人所难以理解程度。用尚福尔的话说:“我们往往把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看作是不喜欢人际交往的人。这样的说法就像把一个不愿在深更半夜去邦迪森林散步的人看作是不喜欢散步的人样。” ----《身份的焦虑》

  9、A fine remedy for our anxieties over our low status in society may be to travel—whether literally or figuratively, by viewing works of art—through the gigantic spaces of the world.
要消除社会地位低下引起的焦虑,旅行可能是一个好方法,通过实际的旅行或在艺术作品中神游,去感受世界的广阔无垠。 ----《身份的焦虑》

  10、但是美是短暂的,它常常在那些我们无缘再见之地被发现,或者是在一定季节光线天气情况下才能形成的相逢之景。 ----《旅行的艺术》

  11、“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富有的人忘情于财富,是因为财富能够自然而然地为他吸引世界的目光穷人完全相反,他们一贫穷为耻。他们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世界的目光之外。一旦感到自己被世界所忽略,人类天性中最强烈欲望必然难以得到满足。穷人进出家门都不为人所注意,即使在闹市,他也会像都处在家一样默默无闻。而名流显贵们则不然,他们一直为世界所瞩目。所有的人都渴望能够一睹尊颜。他们的行为成为公众关心的对象。他们的片言只语举手投足都不会被人忽略。” ----《身份的焦虑》

  12、我同西蒙斯分手后才感受到,一种未经深思熟虑残忍悄然隐身于一个资产阶级信念之中,那便是人人皆能在工作和爱情中体验到幸福。这并不是说工作和爱情这两件事常常不能带来成就感。每当一个个例外情形被人错误地解释普遍状态时,个人的厄运就会像特别的灾祸般压在身上,而不会被看作是生活中几乎不可避免酸甜苦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拒不承认人类命运中最自然不过、原本存在的渴求和不完美,因而不赞同人们去安慰婚姻不幸壮志未酬的人,而是听凭这些人暗自为受辱蒙羞的情感折磨,因为他们一再失败、未能实现自我。 ----《工作颂歌》

  13、我告诫自己:我绝对不能以我可笑不安麻烦你。结果呢,尽管我尽力使自己保持理性,显得成熟,但这一切还是迫使我默默地发了疯。 ----《爱上浪漫

  14、叙利亚总督立即把士兵的欢呼看作想要破坏他的权威,质疑他的判断力。居鲁士立即把河水淹死他的马看作是故意谋杀。
塞内加对此类错误判断有一种解释:那是由于像居鲁士和皮索这样的人的精神中存在着某种卑下的品质。他们总是预料要受辱,其背后实际是担心自己有理由受到嘲弄。当我们怀疑自己是伤害恰当目标时,那就很容易相信确实有人或有东西在设法伤害我们。 ----《哲学的慰藉》

  15、对不公抱怨的本身就暗含着一种信念:坚持认为这个世界基本上是公正的。 ----《哲学的慰藉》

  16、我们的表达方式实与我们的感受方式息息相关,而我们描绘这个世界的方式必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们最初怎样体验这个世界,正因为如此,陈词滥调之害,委实不可等闲视之。 ----《拥抱逝水年华》

  17、一个离群索居的人可以得到一切,但独独没有个性也就是说个性诞生在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之中。我们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给自己定格,所以不同人会使我们获得不同的自我感觉。这种自我可以比作是一只变形虫,它的外壳可以灵活伸缩,从而适应环境。 ----《爱情笔记》

  18、“这个世界只允许我们在孤独与卑劣之间进行选择,”他说。而且他建议年轻人应该学会“如何与孤独为伍……因为一个人被迫与他人接触机会越少,他的境况就会越好”。叔本华认为,幸运的是,任何一个稍有理智的人在与他人工作和生活一段时间后,都会自然而然地“不愿与他人有频繁的交往,就像一个校长决不会愿意和周围的一群吵吵嚷嚷、喧闹不休的孩子搅在一起一样。” ----《身份的焦虑》

  19、当爱不再得到回应时,要求被爱的蛮横出现了—我孤独地与欲望相伴,毫无防卫,缺少权利,远离法规,我的要求直露得令人吃惊:爱我吧!为什么?我只有一个微不足道的理由:因为我爱你…… ----《爱情笔记》

  20、但有时候,我们还真的很难不去嘲笑某些势利者,她们热衷于显示自己同名流显要的交往,急切想让人知道他家有纯金做的水龙头,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抬高他们的身价。 ----《身份的焦虑》

  21、我们所期待的远超出我们祖先们的想象,但我们付出代价则是永远挥之不去的焦虑——我们永远都不能安于现状,永远都有尚未企及的梦想。 ----《身份的焦虑》

  22、我们为自己还有那么多书尚未阅读惶恐不已,但看不到自己已比奥古斯丁或但丁多读了很多很多,也因此看不到,我们的问题纯粹就是自己吸收的方式问题,而不是自己消费范围问题。 ----《写给无神论者》

  23、众多美得的事物正是在跟痛苦对话中获得它们价值的。 ----《幸福的建筑

  24、我们先有爱的需要,然后在爱一个特定的人。 ----《爱情笔记》

  25、上帝的建议是,不要强调自己多么重要,受了多少委屈,也不要一心想着去改变个人的屈辱,我们应该努力去理解并且欣赏自己本质上的微不足道。在一个无上帝的社会里,生活中的重大危险就是,它缺乏对超然存在的提醒,因此,一旦遇到扫兴的事情乃至最终的毁灭,我们难免手足无措。 ----《写给无神论者》

  26、如果我们追随他(苏格拉底)的榜样,努力做到永远听从理性的律令,就会得到最大回报。 ----《哲学的慰藉》

  27、当一个人的行为正确而仍然遭遇祸事,就惑然不解,无法把这事纳入公正的框架中。世界看来很荒唐。于是这个人就会在两种可能中徘徊:或觉得自己终归还是坏人,所以才受到惩罚;或觉得自己实在不坏,因此一定是对公正的管理发生灾难性的失误,自己是它的牺牲品。 ----《哲学的慰藉》

  28、沉默或笨嘴拙舌或许恰恰证明愿望的强烈,从而被人同情和原谅。诱惑一个你无所谓的人要容易得多,一个心胸宽阔的人会发现一个最笨嘴拙舌的求爱者往往是最真诚的求爱者。拙于言辞反而可以证明其真情实意(如果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 ----《无聊魅力

  29、普鲁斯特说:“事实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他发现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帮助他就发现不了的东西。“ ----《无聊的魅力》

  30、读一本严肃的书不仅要花时间,还要留出感情空间,使人先产生种种联想、以后再从种种担忧中得到解脱。 ----《工作颂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最经典的阿兰·德波顿名言名句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