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受力敏锐的人,思想也一定是深刻的;思想肤浅的人,感受力一定也很贫乏。我们之所以经常会产生二者矛盾的错觉,是因为错把单调繁琐当深刻,又错把大惊小怪当做感受力。
2、缜密的言论,往往缺乏洞见。很多话,说的都是对的,但却没有价值。相反,创见总是以谬论的形式出现的,因为它违背、突破了成见。因此,真理不是别的,正是有用的谬论。能够吃到智慧树上果实的,正是那胆敢违逆上帝的人。
3、容貌,利益,成就,地位都是时间性的,是随时可能坍塌的坚冰,人若不提早为自己储备一点抗时间性的财富,一生就注定只是奔向一个悲剧,一个大恐惧。除了智慧与德性,创造美与感受美的能力,又有什么真正能够逆着时间增长呢?在身体之坚冰渐渐溶蚀的岁月里,及时把重心移到智慧的磐石上吧。
4、精神和物质在艺术中是相互转化的。当概念在当代艺术中被广泛当作商品卖点销售的时候,“精神”就成了“物质”,而此时,坚持泥土般晦暗质朴的物质性,也许正是艺术的高贵精神性所在。
5、好的生活有一个衡量指标:能否把手段同时看成目的。
6、你想起一个人,但
想不起任何细节、轮廓与事情,
只有一道闪电连通你与远方。
遗忘让你站在一个针尖上,
抛入一片透明的蔚蓝中。
7、在艺术上,永远只让作品说话;在道德上,永远只让行为说话;在认识上,永远只让逻辑说话;在社会上,永远只让价值说话;在内心中,永远只让安宁说话。
8、面对世界无法尽言的丰富、变化与动人,再好的诗歌也单调得像是指向风景的那根手指。
9、哀莫大于,自己变成自己曾经所批判者。不是暴露了曾经的虚伪,就是暴露了现在的堕落。如果我们曾经不那么尖刻地唾弃他人,就不会在今天悲哀地发现,自己迎风啐出的唾沫,全都回到了自己脸上。
11、好的写作状态,近似祷告。你倾诉,但又仿佛不为任何人、任何目的而倾诉,一种“不及物”的倾诉动作。你感到自由、无限地贴近自己的内心和外在某种深度与高度,是的,你就像在向“上帝”倾诉,又被称作“自言自语”,不是发泄,不是诉苦,而是向光性活动,荒野里的向日葵独自面向太阳的那种祈祷状态。
12、如果自己没有找到答案,千万不要在诗歌中建立答案。让它停留在遗憾,残缺,不满甚至苦难之中吧——如果尚未摆脱这一切。这样,你会发现,一旦有一天你获得解悟,那些“残忍”的诗会和盘托出一个巨大力量蓄积、运行、突破的轨迹。而那些对“美好”的纯粹构建,加起来只是一个巨大的虚无
13、试图深刻的时候,浅薄就开始了;试图赋予意义的时候,空虚就开始了;试图丰富的时候,贫乏就开始了;试图文雅的时候,庸俗就开始了;试图装扮的时候,丑陋就开始了。美与智慧,从来都只是礼物(gift),是遭遇,是忠于内在自然的花芯中溢出的蜜。
14、哪有什么好的语言。有的只是一种好的感觉、好的体悟、好的见解,被成功用语言表达出来了。
15、别用冰箱保存果实,
把它交给泥土和季风吧
别在不爱的时候还拽紧,
就让你的无情把我推向下一场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