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堂清玩”天鸡炉......据历年所见,凡相类之炉,私家款者多优于宣德款者,纹饰简者多优于纹饰繁者。其所以然,为铜炉值得研究问题之一。 ----《自珍集》
2、日斜归牧且从容,缓步长堤任好风。 ----《锦灰堆》
3、悦我皆因风味好,宾归端赖色颜和。 ----《京华忆往》
4、像我这样出身不好、受帝国主义教育毒害又很深的人,她自然觉得有责任对我随时进行监督改造。如果我不经请示批准,擅自进小饭铺买碗粉吃,晚上的生活会就不愁没有内容了。好在一路之上我走在最前面,队长落在后头至少三五里之遥,我乍着胆子去吃了一碗覃子粉。哈哈!这是我在整个普查中吃到的最好的野覃子!我很想来个第二碗,生怕被队长看见而没敢再吃,抹了抹嘴做出了小铺的门。 ----《京华忆往》
5、但顿悟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有所会心,使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 ----《自珍集》
6、“大清乾隆年制”蚰耳圈足炉......李卿丈旧藏......丈言乾隆炉极少,小而精者,仅见此一件。 ----《自珍集》
7、1947年冬于海王村古董店架上见之,遍身泥垢。时荃猷正从平湖先生学琴,喜炉款识而购之。依李卿丈法,用杏干水煮之数沸,翌晨取出,泥垢尽失,灿然如新,置洋炉子(北京当年一般家庭取暖用铁炉。平顶,侧面开门)顶面爇之,一夜而得佳色,且肌理光润生辉。此为平生用速成法烧成之第一炉。 ----《自珍集》
8、“奕世流芳”冲天耳三足炉......五十年代中期于琉璃厂东门估者家见之......后出示傅大卣先生,谓系后仿,语气肯定,且似言犹未尽,而先生固久居厂肆,深知估人底蕴者。此后端详此炉觉其两耳臃肿,款识亦可疑,铜色偏黄,似曾染色,傅老所言当不误。 ----《自珍集》
9、博物馆的收购,可以解决一大部分古代家具的出路问题。如故宫博物院,据我所知,收藏的木器虽富,但称得起精品的却不多,和它在其他方面的收藏是远不相称的。近几年来,故宫博物院虽已开始收购古代家具,但数量有限,而且主动得不够,至于各省的地方博物馆能注意到家具的收集,那就更少了。美术学院、艺术专科学校、手工艺管理机构也应该搜集古代家具作为业务学习材料。公同也应该搜集古代家具作为业务学习材料。公园也应该拿古代家具作陈设,尤其是有悠久历史的园林名胜。像苏州的拙政园,如果厅堂里摆上明代家具,该多么调和,使游人多么舒服愉快!可是那里的家具使我十分失望。 ----《锦灰堆》(爱情语录 www.wenzhangba.com)
10、我儿时就对它感兴趣,倒不是为了美味,而喜欢雄雉的长尾,拔下来插在帽子上,左摇右晃,自以为是群英会的周瑜了。过年亲戚家派老家人去各家送礼,四色之中有成对的山鸡。转眼之间,连有待送往他家的雄雉长尾也被我拔下来,为的是凑成两根翎子。秃尾巴山鸡怎好当礼送,到处惹事,真成了“七岁八岁狗都嫌”。淘气而害得老家人为难。 ----《京华忆往》
11、1948年得琴于隆福寺文奎堂旧书店。张弦试弹,虽有(先攵)音,而声韵松长,不同凡响。惜额下底板损二寸许,徽亦脱落殆尽。烦蕉叶山房主人张莲舫修补,不意琴完整而音顿失,大为懊丧。悬壁数载,1954年夏始再抚弄,音韵居然恢复近半。此后人祸频仍,琴亦无暇忆及。“文革”后发还查抄文物,始知尚在。1999年再为配轸张弦,散、泛、实音,均已恢复如初,为之狂喜。计距得琴之日已五十一年矣。 ----《自珍集》
12、古代家具经过保护、收集才能谈得到整理研究。继承遗产及推陈出新又是在整理研究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的。4月17日《北京日报》刊载了仿制明式家具恢复外销的消息(仿制也须防止偏差。以往外销的木器往往将大件旧木器改小,将琴桌腿截短或炕桌腿加长改成沙发桌。名日仿制,实际上还是拆毁)。4月间,在北海还举办了中国家具展览。这都是令人兴奋的事。但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做好古代家具的保护、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对外销家具的设计一定能大大提高一步;同时对新家具的设计,也能有无限的启发。到那个时候,我们收到了果实,将会更明确地认识到目前所亟待做的保护收集工作是有头等重要意义的。 ----《锦灰堆》
13、由此可知,不同家具的不同造型,都忠实于不同的渊源,彼此之间,界限分明,不掉换,不掺混,例外只是极少数。历时上下千百年,处地相去几千里,矩矱法式,基本不变,这就是传统家具的造型规律。
明及清前期的家具造型,式样纷呈,常有变化。表面上似乎是能工巧匠,各抒才智,随心所欲,率尔操金,便成美器;实则不然,任何式样,都有相当严格的准则法度,决不是东拼西凑,任意而为的。 ----《锦灰堆》
14、在北京,不论是风和日丽的春天,阵雨初霁的盛夏,碧空如洗的清秋,天寒欲雪的冬日,都可以听到从空中传来的央央琅琅的之声。它时宏时细,忽远忽近,亦低亦昂,倏痴倏徐,悠扬回荡,恍若钧天妙乐,使人心旷神怡。它是北京的情趣,不知多少次把人们从梦中唤醒,不知多少次把人们的目光引向疾空,又不知多少次给儿童大人带来了喜悦。 ----《京华忆往》
15、不过要请你原谅,一个人要是没有经过绚烂,恐怕也不可能领略平淡之妙。 ----《京华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