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生是一场不计得失修行。
1、此有顾彼有 ,此生故彼生
佛陀的正法是视心法为苦集,此是真谛,视心为可怕,造业不止,生死不绝,轮回不休。
那么心从何起?它是哪里来的?佛一句话就说清楚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那么此是什么,这是重中之重!“此”等于五蕴是我,人如此,鸟、鱼、兽、鬼、天人乃至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如比,此就在这等于五蕴是我。这不是光在说理,而是自己要在禅观中一一观明的。
2、诸行无常:身、口、意的无常变化。行:迁流、造作、受阴、集苦。无明所生的六根执取行。即"眼行、耳行、鼻行、身行、意行,"随顺着十二因缘法则轮回,在无常变易中行于取蕴。
3、海明威阅读海,发现生命是一条要花一辈子才会上钩的鱼。凡高阅读麦田,发现艺术躲在太阳的背后乘凉。弗洛伊德阅读梦,发现一条直达潜意识的秘密通道。罗丹阅读人体,发现哥伦布没有发现的美丽海岸线。加缪阅读卡夫卡,发现真理已经被讲完一半。在书与非书之间,我们欢迎各种可能的阅读者。 ----李欣频
4、体证实有感趋向色空的禅境,怎么理解?
主要是有正法,懂得导入法。行正思惟,知道色的含义,地水火风啊!色无常很重要,色引受想行识,诸蕴炽燃。色味,色患,色离,色引起的苦谛与集谛,然后要依靠禅定,就是内寂离色,去观色如聚沫。厌离身内身外一切色,尝试如何断其受阴,也就证得色空无碍的解脱境了,这极不容易,这是出家人的法。
佛说色受阴是病,是毒,是痈,如刺,如杀,这是真正在中国失传一千多年的佛教原始正法。起始刚传入中国的原始经典里有正法。破身见就是破色,身是真正要离的色受阴。
5、五取蕴说的内容是生命的真相,生命活动仅是五取蕴的运作,是展示生死轮回的本质与动力,它是四圣谛核心。它是动态的,五蕴是静态的。
此身无我—是前世五取蕴转生,这是重点。色是无常、苦、变异、无我,受想行识亦如此。先要知苦,生命现象的存在本身就是苦,它是无常,苦,无我方式存在。苦是人一生必然遇到,无法躲避的,病痛苦较突出,如影随行提醒我。了解苦的原因,六入引起触,触引起受,受引起爱,爱则取,取则令生老病死忧愁烦恼永无休止地不断聚集。
如何灭苦。轮回之因在于贪欲,爱喜,取力,与五取蕴不受,不着,即使解脱。
6、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 ----戴望舒
7、茫茫人海,我们想要找寻的是一个可以相生相息的人,一个能相扶相持对你好的人,而不是互相消耗的人。
如果可以选择阳光,何必要在阴暗里度日?两个人的日子不是一个人的随性,牵绊其中之时,婚姻质量就直接影响了幸福好坏。好的婚姻就像阳光,它变得温暖时,花就开了,坏的婚姻如坟墓,埋葬了热情,熄灭了爱火。
8、色非如来,受想行识非如来。
9、佛是觉悟了五受阴的味、患、离,知其苦而不染于苦,以明觉五受阴而彻见三界六道众生苦与苦的出处,以四谛的明觉解脱了五受阴而成无上正等正觉。
10、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
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
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佛曰:色,受想行识皆无常、无我、苦、空。
11、佛曰:有一种感情会 让我们的心纯净起来。
你遇见美丽的女子或帅气的男人,这是你过去善业的果报,无需回避。但不能生起污浊的,染心、自私的爱心,而只能生起纯净、无私的慈心。自私而携带占有欲的感情,叫爱。爱一个人,等于是去伤害一个人,为了不伤害别人,我们应该选择不爱。无私而不携带占有欲的感情,叫慈。慈爱则不会伤害任何人,所以我们只能选择慈这种感情。慈爱是一种只付出、不求回报的感情,它是无嗔、无私的。由于这种感情,人类得以平和的繁殖、蔓延,众生也由此获得安宁。
12、五蕴是色是咱们的身体,受想行识是咱们的心。身+心=命,五蕴是身心不断变化的过程,五蕴没有苦与不苦,五蕴本来是客观存在的综合作用,是因为对不断生灭变化的五蕴身心执取,一被执著,五蕴即变为五取蕴,客观作用亦即变为主观的我,成为五取蕴或主观的我。才产生苦。
若能体会五蕴身心这些身心过程的无常性,执着就会消失,就没有苦了。五取蕴是把五蕴和贪爱执取连合在一起,是贪着和执取的蕴聚,是将五蕴的聚合体幻想成“我,我的”,由于对这个幻想的“我”产生贪着,才会产生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