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罪恶那种缺少美德的优雅,难道不是更加崇高?不是拥有坦白、崇高的品质,那就胜过了美德之单调、柔软之魅力,所以罪恶始终比美德可取。 ----萨德
2、如果人是野兽或是天使,那么他就不能感受到焦虑,正因为他是两者的结合体,所以他才能够焦虑。 ----克尔凯郭尔
3、人们对不可避免的死亡所产生的恐惧影响了我们享受生命的欢娱,剥夺了人生真正的快乐。由于没有什么能满足我们追求生命不死的需要,那么所有的行为从本质来说都没有价值。死亡恐惧被那些经过伪装的、改头换面的呈现出来的表象所取代,如狂热的宗教信仰、痴迷于累积财富及盲目追求名望等等,因为这些都可以提供给人们提供“不朽”。 ----欧文·亚隆
4、个体由是有了自己生活的起点;他的身体对他来说是一个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他可以作为一个人与其他人交往。如果我们充分确信自身的生存,那么即便我们感到别人的目光不把我们当人而是当作一样东西,我们也不会害怕。 ----R·D·莱恩
5、最大的痛苦乃精神的最后解放者,由于这个痛苦,我们才得以了解事物最后且最深的真理。 ----尼采
6、思想伟大者必犯大错,而思想渺小者,同样会犯大错。 ----马丁·海德格尔
7、她的父母没有尽其责任,没有让她对自己有正确的了解,即没有给她提供生活的出发点。由于这一点,她就否定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利;而我拒绝提供“安慰”,则强化了她的敌对情绪。但唯有拒绝,方有可能使她自身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因而,从这种意义上说,心理治疗的任务,恰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是对患者自由的呼唤。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则是心理治疗取得成功的标志。 ----R·D·莱恩
8、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来往。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 ----加缪
9、冷漠与缺乏感觉,同时也是防卫焦虑的一种工具。当个人不断地面临他所无力克服的危机时,他的最终防线乃是避免去感觉这种危机。 ----罗洛·梅
11、波动影响
“波动影响”是指我们每个人,即使没有意识层面的目标或这方面的知识 ,也都会形成中心影响力,影响周围的人许多甚至许多代。也就是说,我们对其他人的影响会再传递给更多的人,就好像池塘中的涟漪一样一圈一圈的扩散出去,直到再也看不见,即便如此,在微波的分子水平这些波动依然在传递着。
我们其实可以留下一些东西,留下一些自己也许并不知晓的东西,这样的观念为那些因生命有限、充满无常而觉得无法避免无意义感的人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答案。
试图留下个人名声总是徒劳无用的,一切都会转瞬即逝,无常无住。我这里所说的“波动影响”是指你在自己的人生体验中留下一些可能知道或不可能知道的东西,比如某种特质、某些智慧、某些教导,或是你带给他人的舒适的感觉等等 ----欧文·亚隆
12、如果个体感觉不到自身的自主性,那就意味着,他无法以通常的方式经验与他人的分离以及对他人之联系。缺乏对自主性的感觉意味着,个体感到自身的存在被束缚在他人身上,反过来他人也是如此;在某种意义上,这已经越出了人之关系结构中的实际可能性。这意味着,个体用对他人的存在性依赖(即为了自身的存在而依赖于他人),取代了本真的相互关系和依附。在这样的个体看来,如果不是彻底脱离和孤立,就只有像海贝或吸血鬼一样寄生在他人的身上。 ----R·D·莱恩
13、人的本能是追逐从他身边飞走的东西,却逃避追逐他的东西。 ----伏尔泰
14、诗人从跃动喧嚣不已的现实中唤出幻境和梦。 ----海德格尔
15、直面死亡会引发焦虑,却也有可能极大地丰富你的整个人生。觉醒体验可能感觉是很震撼却往往比较短暂。 ----欧文·亚隆
16、一开始,问题就是要把纯粹而缄默的体验带入到其意义的纯粹表达之中。 ----胡塞尔
17、只是觉得人的内心苦楚无法言说,人的很多举措无可奈何,百年一参透,百年一孤寂 ----马尔克斯
18、忍受焦虑的能力对当事人的自我实现很重要,对他能否征服环境也同样重要,每个人都会不断地经验到存在的震撼与威胁。 ----葛斯汀
19、如果和如是的区别:
非本真的存在是一种日常的生活的模式,你完全地沉沦于周围的环境之中,追究世间万物为何如此(如何);本真存在即意为欣赏存在本身,你将注意力放在存在本身的奇迹上,追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是)以及真正的自我。
如果与如之间有着重要的区别。非本真的存在意味着沉溺于转瞬即逝的消遗,如美貌,风度,地位,或名望;而本真的存在则意味着你不但觉知到存在与死亡,也对其它永恒不变的生命特性保持警醒,而且能够更热切、更乐意去做一些有意义的改变,你会迅速承担起人类的基本职责,创造一个投入、丰富、充满意义以及自我实现的真实人生。 ----欧文·亚隆
20、死亡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让你丢失未来,而在于让你没有了过去。实际上,遗忘是死亡的一种形式,贯穿于整个人生。 ----米兰·昆德拉
22、亚兰.候伯-格里耶认为:“凡事被禁止的都是令人兴奋的”。 ----萨德
23、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着美,他忘了自己是美的原因,唯有他将把美赠与世界,唉,一种人性的、太人性的美…归根结底,人把自己映照在事物里,他又把一切反映他的形象的事物认作是美的… ----尼采
24、健全与疯狂的判定是由两方面决定的:判断者与被判断者。而人与人总是存在普遍性、绝对性的冲突和误会的。所以当对于某个人的身份认可存在的分裂过于显著且无法调和时,某一方就会注定被解释为:精神错乱。 具有存在性不安的人在绝望的孤独中体验自己,并且他所体验的自己并非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以不同方式“分裂”了的人。这时他们就成为了精神分裂性个体。分裂的方式有两种:与环境的系统关系出现分裂,自身之间的系统关系出现分裂。他们没有能力把自己与他人“一同”体验,也无法将自己“置身于”环境中加以体验。结果也许是只有脆弱联系的心与身,也许是两个或多个自我等等。 ----R·D·莱恩
25、你可以逃避这世上的痛苦,这是你的自由,也与你的天性相符。但或许,准确的说,你惟一能逃避的,只是这逃避本身。 ----卡夫卡
26、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尼采
27、人必须以某种方式为生命付出代价,随时准备去死,投身于生活的危险,让自己被淹没,耗尽一切。否则,人就会在逃避生死的企图中虽生犹死。 ----厄内斯特·贝克尔
28、帕斯卡思想的后半部分:“不疯狂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狂。” 最冷酷的压抑、最有说服力的平静或最温暖的自我满足,是对世界和自己的成功谎言。 如果要对人迄今为止强加于自己及其世界的恶做出最简洁的解释,那么应该说,它必然无关于人的动物的禀赋、无关于人的本能和人的进化,而显然应归于他假装未疯狂所付出的代价他企图否认他的真实处境。 ----厄内斯特·贝克尔
29、在我们的世界中,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可能不失败。我们局限于自身世界之内,用我们自己的范畴对他加以判断,以为这样就能理解他。他不需要这样的理解,而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彻底承认他的独特和差异,承认他的独立和孤独以及绝望。 ----R·D·莱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