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无缘社会里,日本寺庙的求存之道
日期:2020-09-25 21:37:21 作者:郭瑞婵 来源:知音海外版 阅读:

  位于京都三条商业街上的瑞泉寺已有400年历史住持中川龙学是一位插画师插画是他的兴趣爱好,也是他用来赚取生活费用的兼职手段实际上,早在中川龙学的爷爷父亲还担任住持时,两位也需另寻兼职以维持生计——爷爷卖盐,父亲兼任幼儿园园长

  在日本,寺庙住持做兼职并不是新鲜事

  过去,依靠制度,寺庙能够获得稳定经济来源,不难进行维持——江户时代的檀家制度规定:每个国民归属于特定寺庙,祖先牌位要求安放在寺庙里,家族世代(即檀家)继承墓碑,由寺庙僧侣做日常管理与护持,檀家负有维持寺庙开销责任

  

无缘社会里,日本寺庙的求存之道

  现今,日本社会面临着多重困扰,檀家制度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老龄化、少子化带来人口减少与家族代际传承中断,并催生无缘社会问题——血缘地缘和社缘关系乏力

  困境之下,日本社会各方力量不断寻求破局之策。民間组织“寺庙的未来应运而生。“寺庙的未来”致力于探索寺庙新的发展方向,为寺庙僧侣提供培训经营咨询服务利用网站社交媒体推广寺庙,以支持寺庙的发展。

  “寺庙的未来”创始人井出悦郎今年40岁,曾在银行企业经营咨询工作。他介绍,在日本历史上,寺庙与人的联系十分紧密,寺庙往往是一个村落中心,是所在村落人际关系聚集地承载着村落的历史记忆作为人际关系的聚集地,实际上寺庙具有多种社会功能承担了一定的基础教育功能,提供医疗服务,并发挥社会福祉功能。在江户时代,寺庙还具有人口管理功能,檀家的通行证结婚证皆由寺庙发放。

  “寺庙有了人际关系,才会有经济的基础。”井出悦郎认为,为应对经营困境,寺庙需要重新积累多元的社会关系资源

  其实,日本一些寺庙为了转型,已经展开多样化的探索,大阪大莲寺的附属寺院应典院即是其中典型

  与一般传统寺庙不同,应典院没有墓地,也没有檀家。传统寺庙的本堂大都设有香火与金幡,应典院本堂仅有放置在正中间墙壁前的一座佛像空间开阔根据需要,本堂可布置成不同场地——换句话说,本堂同时也是一个能动沙龙戏剧厅、放映厅、艺术展览厅等。

  运营初始,时41岁的应典院住持秋田扛住了佛教界一些年老住持的成见。他表示,寺庙本来就是一个不管什么身份的人都可以互相交流场所,“我想做的不是一个完全的创新,而是恢复寺庙原来发挥的作用”。

  如今,作为地域文化,许多年轻人汇聚在应典院里,寺庙热闹而有活力

  结合无缘社会现状,大莲寺也进行了诸多尝试,其中一个突出的创新是2012年设立的“生前个人墓·自然”。“生前个人墓”,顾名思义,是人们在生前申请的去世后的墓碑。据介绍,有了墓碑后,人们就会经常到寺庙里参拜。通过一起参加诸如聚餐、旅游等活动,原本没有接触的陌生人就有可能慢慢成为一个大家庭,让独身的人在晚年可以老有所依。

  京都的正定院,也在结合自身特色,做出着转变。住持继承人木村武扬,今年29岁,从小对佛教与寺庙感兴趣,大学时就已决定成为住持接班人。他设想未来在寺庙开展信托咨询服务,帮助人们管理财产及遗产。“和尚本来就受人敬重,他们帮助人的办法有两种:精神上的和经济上的。根据特长,我希望自己能从经济上帮助人。”

  目前,木村武扬一边在寺庙实践,一边在东京的信托银行上班,学习有关信托服务的知识,并通过与银行客户接触、交流,增进社交能力。当掌握了这两方面的内容后,他将回到正定院正式开始住持生涯。

  “寺庙的核心价值不是建筑或举办的各式活动,而是里面的人。”井出悦郎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无缘社会里,日本寺庙的求存之道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