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辩是把双刃剑,伤人又伤己。
如果有人对某种你认为错误的观点深信不疑时,你是否会立马纠错并努力向其灌输正确的信息呢?
如果你命中以上任何一条,甚至全中,那你可能要注意了,你有一个既让自己糟心又让别人烦心的特质:争辩。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特定的人和事发生争执,你一言我一语,双方各执一词,力图说服对方与自己的观点达成一致。
但令人沮丧的是,到最后我们会发现,争辩的事情很难有结果,甚至还会遭人厌弃。
当一个人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的时候,他说话的目的就不再是为了沟通,而是为了战胜别人。
(1)
这些都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极大的心思,但费尽唇舌却得不到任何东西。
既然如此,为何要去做费力不讨好的事呢?
所以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双方架着胳膊争得脸红脖子粗,却谁也说服不了谁。
因为对方并没有真正地心服口服,只会认为是说不过你而已。
富兰克林说:“如果你有竞争力,喜欢和别人争辩,为了好玩而驳倒别人,你可能会赢得暂时的胜利。但是这次胜利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青睐。”
法国哲学家拉·罗什富科曾言:“若想树敌,就胜于你的朋友;若想交友,请让朋友胜于你。”
争论是个力气活,既无所得,又不讨巧。那么我们何不放下执念,容许相悖的观点存在,考虑对方的感受,适时止声?
如此,不仅避免了唇枪舌战,说不定还能成为他人心中的君子,多一个朋友,何乐而不为呢?
(2)
争辩是把双刃剑,伤人又伤己。
人趋利避害的本能以及天生的自私性,会促使其倾向于做对自己有益的事。
争辩会升级为争吵,让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两个亲密者之间心生间隙。
比如,只是出高速时下错了路口,你就怨天尤人,和对方争辩个没完没了。
ldquo;明明已经提前告诉了你,下个路口出高速,你怎么在这个路口下了?”“我听到了,可是我以为你说的就是这个路口。”“你以为!下一个和这一个你分不清吗?”“我真的是看错了,又不是故意的,不然你来开车好了!”……
原本只是一个简单的“下错路口”的问题,你只需告诉对方“没关系,从别地儿绕回来就行”。
现在却为了争对错让整个车厢充满硝烟,让本应愉快的旅途以不欢开场。
争辩从来都不会为任何人带来好处,你所获得的短暂胜利,只不过是插入别人胸口冰冷的箭,后患无穷。
孔子曾说过,恶利口之覆家邦者。
因太过执着于对错是非,或急着击败对方,彰显才能,逞了一时口舌之快,却让对方心生芥蒂,埋下祸端。
(3)
不争之争,是无言的雄辩。
我们的天性喜欢别人认同自己,当有人反对或质疑,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用自己的声音压过反对和质疑的声音。
可是这种欲望却在谈话中把我们拉得越来越远,它让我们遗忘了沟通真正的目的,遗忘了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东西。
下次如果遇到某件事上存有争议,我们在开口之前,先冷静下来思考这三个问题:
为了什么而争辩?
争辩会让我失去什么?
争辩让事情走向更好还是更坏?
冷静的思考完上述问题后,相信你便不会再进行徒劳的争辩,态度也会缓和很多。
ldquo;不争之争”,是无言的雄辩,是无形的智慧。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
ldquo;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实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论;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
意思是说:是,也是不是;对,也是不对。如果是错的,争赢了也毫无意义;如果真是对的,又何必争辩?
有些事无需争,有些事争了也没用,于人于己无益,甚至可能引祸上身。
▽
作家李小墨说:“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他人,是我见过的情商最低的行为。”
懂得在恰当的时候认输,才是一种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