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创作者丨蘑菇姑姑
作为一个旅行真人秀节目的爱好者,我一路追了《花儿与少年》三季,还有《花样姐姐》三季(第三季叫《花样的旅途》)。
看得过瘾的同时,又很矛盾,现实生活中我可是一个不爱动的人啊。对一些人来说,兴致一来,就随时出发,然而对更多我这样的人来说,可能需要累积很多的启动能量,然后才能走出家门。
所以我在想,旅行节目会不会是帮助我们完成能量积累的那个启动仪式?
难于出发,可能是恐惧大于好奇,而旅行总是要走出舒适区的。它代表一种脱离日常的冒险。
但凡有了出发,你也就完成了旅行中最难的一部分。
《花儿与少年》里杨佑宁在最后一集的留言里说“永远不要停止疯狂”,我喜欢这句话。
如果可以,一种旅行的精神,其实就是生活本身——敢于挑战,敢于迎向未知。
01
陈柏霖
你得花点时间学习“活着”
当陈柏霖独自“流放”到非洲,开着车横穿非洲广袤的天地,一个人,一部车,一条狗,电视里的画面很像公路片。
陈柏霖的生存能力超级强悍,加油、开车、搭帐篷、照顾狗、照顾自己全部一个人搞定。这是他的极简生活。
为什么说有时候,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正在寻求人生的突破,追寻内心的启示,那么你必须得独自上路一段时间?
因为,你得花点时间学习“活着”这件事,而独行就是很好的方式。当你在旅途中,以并不舒适的方式、有限的资源,来照顾自己的时候,然后你会慢慢开始恢复一种精神上的健康和活力。
人类有一种追求“安稳”的本能,这是生存焦虑的反向作用力,所以我们倾向于做加法;而都市人终其一身想要一套大房子,越不安越想要用它来确认生命的存在。
我的好朋友是一个修行人,他事业成功,但是多年来一直住在酒店里,这是他的漂流哲学,他用一种不固定的外在,来锚定一种内在的心境“应无所住”。情绪不留,物质不留。生活在一种全然的清醒之中,拒绝睡去。
如果说日常是构筑、是建设,那么旅行就是一种舍离,是珍惜。旅途中,你时刻等着被困难、被意外“修理”,会发现最该做的事是“投降”。
一切等来了再说,先睡好这一觉,反正都是未知,不如对当下的坦然与珍惜,是有限的体验一次次撑大了对无限的承担。
02
“别做自己最重的行李”
旅行如何构建你的新型人格?
我有一个朋友,早些年受了情伤,于是干脆决心放弃对两性关系的期望,一门心思“爱自己”。她一次次踏上旅途。离开,离开,是她永远的生活主题,每个假日,就看到她周游在各地。
可是,她携带了一个“最重的行李”就是自己。
她在景点跟导游抱怨行程、她在冷眼旁观大妈的插队,对游客的低素质嗤之以鼻……旅行了那么多地方,她有些疲劳,也有了满肚子怨气。
还有个朋友,她也热爱旅行,但与其说她热爱旅行,其实是热爱消费。她想,我平时工作都这么大压力了,还不要“对自己好点”,所以就是报复性地买买买,什么贵就享受什么服务。
……
其实,到处旅行并不就是“爱自己”或者更爱生活。旅途中没有别人,你没有的东西,不可能凭空出现;相反你隐藏起来的另一面,也可能被放大。去哪里都是和自己在一起,你心里有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
心理学主张人要有“人格上的灵活性”,就像光谱一样,越是多样越是多彩。
一个人可以具有两种或多种的人格模式,分别在不同的时间里出现;在场景丰富的情况下,人的情感、思想和言行可能会本能选择按照新的人格模式行事;而人格层次越多,心理越健康。
旅行无非是打开你的可能性,当我们困于自我,我们能通过时空的变换,我们暴露出多面性,也要学习走出一些心理上的惯性。
千万不要怀抱着旧的自己不撒手,一种新人格的建构,一定伴随着对旧人格的挑战,允许陌生的境遇,其实也是允许它对于自己的清空和丰富。
看旅行节目中,明星从盲目兴奋、惴惴不安的旅行者轮流肩负起导游的使命,在言语不通的国家负责全队的衣食住行;
有时候,也因为任务要在自然保护区成为野生动物的照顾者;
有时候,又是一个寻寻觅觅到迷路、丢三落四的游客;
有时候又是狂欢节上的表演者;
而当车子抛锚在路上,有人要紧急联系租车公司,有人要找加油站追责,有人还要安抚有情绪的同伴,这些压力,也是角色扮演,当我们深入其中,会找到人格的不同面向,成为彼此的朋友、领导者、安慰者、陪伴者,是旅行给了我们这样的可能性。
最后,每个人都在旅途的结束,热泪盈眶,不是因为风景,是因为彼此真实的付出和碰撞。
当然了,旅行最轻松的方式是裹在旧自我的壳子里,做身体的位移;但是,对旅途最敬畏的方式,却是寻找不同的角色,这才是对疯狂旅行精神的最佳践行。
03
“30年来,我第一次放飞自己的身体。”
吃是旅行者的一种态度
那天看《圆桌派》,马未都说,我每次旅行平均是一天长一斤。
别人问,为什么啊。
答,平时节食,但是旅行了,自己就好像不是自己了,晚餐又那么丰富,不可能不吃多。
窦文涛也附和,我是易胖体质,平时都不吃晚饭,但旅行的时候,我也是每次都要吃,回回都长胖。
而有趣的是,在《花儿与少年》第三季中,你就能看到别人长胖的过程。有网友专门找到宋祖儿的照片对比,旅行快结束的时候,她那标准v型小脸胖了一圈。
做高空游戏前称重,她对自己的体重大吃一惊,没想到旅行几天长了这么多?她立即说自己再不吃了。可转眼又看到她在车上大吃起了薯片。
大吃大喝,几乎是旅行的一部分,对很多人来说都是。
可能是因为旅行能“放飞自我”吧。
关于吃,正是我们对待欲望的态度。日常中,我们给予过“吃”很多社会评价。比如一个赘肉横生大吃大喝的人,会被看作一个不能自我管理的人。而尤其对于女人来说,吃不吃,胖或瘦则永远与异性眼中的自我价值相关。
电影《美食恋爱祈祷》中的女主角,一脚踢开中产稳定坚固的生活,独自满世界找自我,她在意大利最先找到的就是食欲。
在纽约她连上一顿饭吃了什么都想不起来,但在那不勒斯却兴致勃勃投入了各式披萨的怀抱。她豁出去了,说,胖了,那就买大码的牛仔裤嘛。这是我的身体。
就算是爱情,男人跟我这样的裸女共处一室已经是中彩票了,谁会因为你腰上的游泳圈而离开?
三十年来,她第一次放开对自己身材的“他者凝视”,放纵食欲,“感觉好极了”。真实在女人这里一旦变得比“可爱与否”更重要,那就是一场终极革命。
而旅途一再“提醒”我们,快乐那么简单,就是看到美食放心地大吃,看到大海放纵地大笑,抛入高空放声大叫。
如果说旅行,让人一脚踏入了另一个平行世界的话,那么,在途中你将找到另一个“被允许的自己”,而不再受困于一个小小的社会人格面具。
04
张若昀
对未知的敞开:一种对旅行的根本敬畏
张若昀在澳大利亚蹦极。剧组使坏,说如果你连跳3次花样蹦极,就把你的费用都退给你。本是玩笑话,但是张若昀真的接受了挑战,连续蹦极三次,一次是普通高空跳,一次是屋顶助跑跳、一次是骑着摩托车跳……
看着他一次次跳,我都感觉到了自由。除了第一次有点紧张,后面两次则完全是表演了。
不怕吗?怕是人的本能,他说当然怕,但最难的是起跳前几秒,熬过去之后,才能享受。
一辈子也不会有几次这样的机会,干嘛不试一下?
不断说yes,不说no,这是一种敞开的旅行精神。那时候我们不是在寻求舒适,而是在寻求启示。
日常生活让人变得钝感, 麻木中对自己应付得多了,很显然,就对自己不再满意了,有了“无可无不可”的生活态度和深深的厌倦。如果不从一种麻木和敷衍的状态中走出来,将很难对自己和解。
挑战的本质,是寻求自证,如果不由对恐惧的敞开,开始冒险,又如何真正从精神上远走高飞?
24岁那年我只身离开家乡,未知恐惧侵袭我,北京像个巨大的怪物,在出租屋仿佛分分钟被它吞没。今天我却平静地保有了对它的理解,不再被庞大和复杂恐吓。
我的自我边界已经扩大到能够包容它,所以我不再紧张。
对人生来说,你所需的不是一次,而是一次次看似疯狂地将自己暴露于挑战的恐惧中,让它成为一种冒险精神,以此扩大自我的边界,膨胀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等到更多的东西被包容进了你的认知框架,你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
05
永远疯狂,永远在路上!
《花儿与少年》有一期节目里,井柏然开玩笑地跟其他的同伴说,下次我在新闻发布会上再碰到你们,你们可别装了,我肯定会笑出来的,我现在脑子里都是你们现在的鬼样子。
其实井柏然自己何尝不是“鬼样子“,他哪里是媒体塑造出来的那种冷面富贵公子,其实颇有点屌丝,也有点搞笑。
同样,在快要结束旅行的时候,张若昀也说,我希望回去以后在某次新闻发布会上遇到了,我和大家还能是今天的感觉……说这话的时候,他眼睛里竟然有泪光。
又要回到日常生活中去了,真实无掩饰的朋友,最坦诚的彼此照见,是在旅途上遇到的。而旅途之外,我们也多么希望彼此能以诚相待。
……
忘了是谁跟我说,其实,每个人都在平静而绝望地过着生活。
带着这句话,我看了看街边卖煎饼凉皮的大姐、看了修单车的大爷、日复一日站在雾霾中的交警、我那不会做生意屡次失败屡次投入的表哥和无奈辛苦的嫂子……
生命的悲哀是,不知何所起,不知何所终,人被抛进虚无中,却要找到此生的意义;而矛盾的是,成年后的此时此刻,我们的境遇又像被框死了,不想这么做,但不得不这么做……
在一切的无奈和框架之外,如果说我有一种渴望的生活——我希望我能找到一种平衡,就是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在麻木和激情之间,保留一个打开自己的通道,去追寻一个更好的自己。
这个通道也许是旅行,也许不仅仅是旅行,而是一切精神上的冒险。
因为生命的本质,本来就是一个旅途啊,只有永远的追寻,才配得上它留给我们巨大的空白。
有人说,“当我长大之后,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我会成功吗?我会变得富有吗?我会有一个漂亮的女朋友吗?
世界说,闭嘴。没有答案。你去看看。
我们只有这辈子,所以有多远走多远吧。记得永远热泪盈眶,永远疯狂!
- The End -
- 壹心理专栏作者简介 -
蘑菇姑姑 / 心理咨询师、资深媒体人
用写作见证你我生命进展
作者公众号:Miss蘑菇姑姑
(ID:housewife-online)
长按下方二维码
快去看看你的第一堂心理课
▼
转载 | 投稿 | 合作
请直接在菜单栏点击“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