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关于故乡,我们都有很多的话要说,那是我们同年最深的记忆。

如果故乡有一种
温情的表达方式,那一定是炊烟。
炊烟在故乡的
文章里,是个生动的符号,是个活色生香的词语,有着
母亲的温度,有着童叟的笑声,有着牧羊归来的悠闲,有着桃枝逢春的
喜悦。
乡村里,最美的炊烟,是在暮色中。暮里炊烟,轻薄成缕,暮阳一窗,茶盏叠影,案上
时光,是需要用眼睛和心去细细
品读欣赏的一首诗。
我喜欢这样的时光,
喜欢在这样的时光里,
幻想人生的一片芳菲。
有人说,炊烟的味道,就是故乡的味道,所以,不管是家乡人,还是家乡客,都
难以忘怀。这话我信。家乡的炊烟,是沙土地上的红薯、玉米棒子、地瓜的香甜,是豌豆、槐花、榆钱的清香。豌豆要煮了吃,一盆洗净的豌豆角,倒进灶台上的铁锅里,盖上芦苇秆编的锅盖,母亲便忙着生火。在一阵炊烟中,豌豆的清香四溢开来,在村子里野的
孩子们便陆续地围拢到厨房。此时,最美的不是炊烟,而是爱,是一家淳朴和睦的
幸福,是母亲朴素无华的爱。
炊烟,当然更和母亲分不开。母亲的呼唤声,是故乡炊烟里最频繁、最熟悉、最
温暖的音符。暮色里,当小麦饭香在风中从一座座院落飘出,炊烟在村子上空氤氲成一朵朵烟花时,各家母亲
此起彼伏的呼唤声就会绕过瓦檐,绕过老树的枝叶,呼喊贪玩的
孩子回家吃饭。那呼唤声,和着青瓦屋顶上的炊烟,使那些朴素的日子生出足够的暖意。(
经典哲理名言 www.wenzhangba.com)
幼时,母亲在炊烟里那一声长过一声的呼唤声,给予我的是一种安全,一种
依赖,
一个孩子需要的港湾。每次到吃饭的
时间,母亲就站在门口,亮开嗓音喊:“妞儿,回家吃饭了……”如果我在较近的地方,母亲声落,我就已经蹦跳着到了母亲跟前。母亲会揉揉我的头发,然后牵着我的小手进屋,案上已经摆好了母亲盛上的饭菜。如果连续几声之后,没有听到我的应答,母亲就会沿着村子,沿着巷子,一边呼唤着,一边找我,东家西家,巷里陌上。母亲是不怕我丢失的,只是她
希望我能陪她一起吃饭。尽管
粗茶淡饭,但我是母亲栽种的希望,她希望我好。后来我知道,其实每个母亲都这样。
我能跑多远呢?因为当炊烟升起的时候,我的肚子也到了饿的时候。此时,母亲的呼唤声,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致命吸引。
在异域,我依旧能看到炊烟。有时去城外,遇着农家做饭,便有袅袅炊烟从小院上空飘起。我在路上,在车里,隔着田埂,隔着河水,看炊烟在我遥望的目光里,一点一点消散到天际,像极了家乡的炊烟,像极了家乡炊烟的香味。此时,炊烟就是一面镜,折射出我的表情,我的
心境。那表情,那心境,叫
思念。
“炊烟近人,冷暖自知”,有一天我看到这样
一句话,立刻
感觉到这是多么契合心境的八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