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朱自清,不能忘记的背影
日期:2018-12-04 12:31:14 作者:鹅黄的柳 来源:畅谈 阅读:

朱自清,不能忘记的背影

  朱自清,不能忘记背影

  他的《背影》《悼亡妇》,被称“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他的《荷塘月色》《春》,伴随一代一代人喜怒哀乐。在他淡淡的笔墨中,没有半点矫饰,却蕴藏着动人心弦力量。今年,是朱自清诞辰120周年。怀念他,也怀念那位在南京浦口火车站捧着橘子父亲

  时间回到1898年11月22日,朱自清出生在江苏海州(今东海县);3岁随父迁到扬州府邵伯镇;两年后朱家迁居古城扬州,先后居住过7处地方。在扬州生活16载,度过了童年青年时代,18岁毕业于两淮中学(省立八中,今扬州中学),考入北京大学

  1919年,进入北大第三学年的朱自清,因一张名为《睡罢,小小的人》的画片写下人生第一首诗,同样是在1919年,他成为了学生运动积极分子,抬起头来,从哲学与文学的群山里发出了呐喊。

  朱自清在北大念书的岁月里完了婚,依了家人安排,也很陕有了孩子;他也受了家庭变故压力,跳了级,提前毕了业,想要尽快拥有糊口的技能。他依循师法,像所有学生一样苦读,每每与同学辩论至时间遗忘;也关心时事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的洪流,多年未曾有一丝惧色。

  1946年,历经9年的颠沛流离,朱自清终于重返复原的清华园。彼时的北平,物价潮水一般涨,古玩冷落名胜萧条;美国军车横冲直撞警察们却熟视无睹……朱自清的真性情在晚年曰益激烈政治斗争中得以激发,早年五四运动中呐喊的血液忽然苏醒,抨击时政,反对国外势力入侵,为闻一多被枪杀的冤案行走呼号。

  在如潮水般晃荡的北平,迈入老境的朱自清却像上足了发条见缝插针争分夺秒。在生命的最后三年,他主编了《闻一多全集》,出版学术专著《诗言志辨》與《新诗杂话》,还写了大量的时评、书评散文

  如此直至临终前不久,在反饥饿、反内战斗争中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

  许多人都谈道,朱自清晚年“表现得十分年轻”,但这种生命热度燃烧,正来自死亡的惘惘威胁

  1948年,罹患胃病诗人朱自清撒手而去,终年50岁。他不曾见过建国的情形,也不曾读过后世的北大乃至中国诗歌不同立场知识分子以各种方式表达哀思,悼念文章之多,构成了70年前的一场“文化奇观”。

  而沈从文的悼文《不毁灭的背影》,只是平实地道出了亡友身上的“常人品性”一一那些迥异于斗士英雄厚重、质实、调和、折衷,并为后人描述了一个有“悲哀分量”的身影:一个午睡刚醒或黄昏前后镶嵌到绿荫荫窗口边憔悴清瘦影子,在天翻地覆巨变进程中,以他的平凡、素朴和坚韧,面对整个时代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朱自清,不能忘记的背影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