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迟到五年的《狗十三》:中国式家庭,为何如此伤人?
日期:2018-11-26 12:00:14 作者:伊姐(周桂伊) 来源:伊姐看电影 阅读:

迟到五年的《狗十三》:中国式家庭,为何如此伤人?

  了解伊姐本人最新动态参与线下活动

  加伊姐(不闲聊)

  ♪  你如此特别,我又怎会失望  ♫

  每天上午9:30,伊姐在这等你  

  文 | 伊姐(周桂伊)

  豆瓣评分高达8.5分的电影《狗十三》,五年前拍完,最近终于要上映了。

  影片以两条狗的去留为主线描绘了一幅中国家庭关系画像,一个少女李玩在青春期的成长蜕变留白里戳心。

  那不是跳着走完花路的美好旅程,而是裹挟着无数孤独与妥协的艰难跋涉。

  成长于离异家庭,李玩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

  父亲重组家庭,她有了继母,又有了弟弟

  “李玩的‘玩’字是随便起的,但男孩子名字慎重。”

  家里人重男轻女”的态度,已经暴露了她在这个家庭的地位

  在李玩生活中缺位的父亲,为缓和父女关系,买了一条狗送女儿

  从不理不顾,到形影不离热爱物理的李玩给狗起名“爱因斯坦”,这个对她无比依赖小生命,何尝不是她少女孤单心事的寄居与依靠

  只是“相依为命”的日子不长,爱因斯坦的走失,引发一系列家庭冲突

  李玩“过激”的反应,不被理解,只剩责骂。为了找狗,爷爷受伤,奶奶走失,父亲暴怒之下用拳头摆平了青春期少女最后的挣扎

  她只能接受之后来家里的“假”爱因斯坦为真的事实

  只能在所有人流水线般挤出的笑容里,无比尴尬祝福弟弟生日快乐

  只能在成年人饭局上,直面父亲的食言,和“陪您一起吃饭才是天大事”的官方逢迎。

  从“任性”到“懂事”,李玩用无数妥协完成自己的“成人礼”。

  可是这成长的代价,太苦,太伤人。

  有人在看过电影后说,如果你没看哭,没感到扎心,那么恭喜你,说明你没有成长于类似这样的原生家庭。

  这种成长的隐痛,伴随一生。午夜梦回,都是玻璃碴扎破手心的隐痛。

  《狗十三》揭开了“懂事式”家庭教育残酷面目

  父亲致力于把女儿训诫成一个“懂事”的孩子,所有大事小情都以“懂事”为最高标准

  他要女儿懂事,于是要她收起伤心难过欢天喜地接纳新狗,最好感恩戴德面对全家人的一番好意

  他要女儿懂事,于是可以放下约定理所当然要女儿陪饭、敬酒,无视孩子内心真实感受

  父亲对“懂事”的理解,是要李玩遵循大人意志成长,围绕他建立生活秩序维护表面的一派祥和

  父权家庭里,成长变成一件没有自由意志的“苦差事”。

  李玩对探索宇宙兴趣,就像对生活的想象力一样,溺毙在父权的强势教育之下。“人的事都没研究明白呢还研究天上的事儿?!”

  而李玩的父亲自己又何尝不是可怜人?

  对爷爷毕恭毕敬不敢顶撞,对爷爷一个不高兴就要顺势转嫁到女儿身上的中年男人,正是因为自己生长于父权集中的家庭,才会将这种教育“悲剧延续下一代

  最后对失败亲密关系的偿还,也唯有痛哭一场,掩面难“再回首”。

  记得刘璇老公曾在综艺节目中提到自己与父亲的关系,非但不亲密,还恨过父亲。

  直到后来母亲告诉他父亲自己的成长经历,他才明白,一个自己没有体会父爱的父亲,怎么可能会懂得为人父该怎样正确地爱儿子

  武志红老师曾提过,家为何会伤人?

  其中有一点印象很深。人在社会追求权力关系”,是为利益;但不能把权力关系放置于家庭,因为在家里,人与人需要的,是理解。

  父亲爱女儿,但非逼着擅长物理的她改报英语兴趣班。

  爷爷奶奶抚养李玩,却十几年都不知道她喝不了牛奶

  学长喜欢李玩,在她难过时走近想要亲吻,被拒后他说以为她需要安慰。可她需要的是理解啊。

  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都说“爱”,最后却把爱变成了伤人的匕首,甚至把对方最珍视的部分杀得片甲不留。

  畸形的“懂事式”教育,“杀”死了青春期少女李玩。

  她“死”在了在街上跟牵着爱因斯坦的女人抱歉时候,“死”在了得知新狗绝食死掉后冷静说“谢谢”的时候,“死”在了爸爸饭局上低头一口一口咽下狗肉的时候......

  别把世界让给你鄙视的人。

  可是,现实的残酷是,那些已惯性妥协到无路可走的大人,还是无意识地逼孩子步自己的后尘。

  而那些有过的反抗与挣扎,就像电影里,那半张贴在墙上的“寻狗启事”,摇摇欲坠,只能证明自己曾经来过。

  导演曹保平的电影,大都是现实主义题材不同话题,却总能找到与现实对接犀利的切入点。

  《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追凶者也》等,都是利用人物强烈心理冲突,展现现实生活中的弊端矛盾,让人在巨大情绪撞击中,对人性产生思考

  《狗十三》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产青春片,青春是一个幌子,背后扑面而来的,分明是我们躲不开的一整个的操蛋人生

  11月25日,在北京蓝色港湾,“伊姐看电影”为《狗十三》做了超前点映,导演曹保平和编剧焦华静来到现场。

  曹保平说,第一次看到剧本,就被打动,但很快就忙活其他的项目,一年后,再拾起剧本——“依然可以感受到那种汹涌力量。”

  焦华静说,选择这样的人物去描写,是因为女主角李玩并没有经历猛烈碰撞,本身也不是极度叛逆女孩,“上一代父母经历了很多物理层面疼痛,比如贫困,但这一代的孩子,成长是暗波涌动的,希望大家知道,这依然很痛。”

  我主持了活动,并选取了几位观众提问。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10岁男孩的提问。

  他对于李玩最后装作高兴,在众人的注目下,若无其事吃掉狗肉那一段,无法理解——“她为什么要吃啊,不想吃就不要吃啊,要是我,一定不吃!你们可以解释一下吗?”

  大家哄堂大笑

  编剧焦静华意味深长地说:“我觉得你的表现,就是这个提问最好的答案……我希望你永远也不理解,不理解,才是对的成长。

  导演曹保平说:“我希望你五年后,十年后,还可以坚持自己的答案。

  我真心希望看到,因为受到了上一代给我们的伤害,这一代的父母,可以努力挣脱这种轮回,带着觉知真正地尊重一个孩子,而不是驯化一个孩子。

  希望我们在家庭生活里,可以允许活力“真实”存在,不要过早用“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去催熟孩子,速成为社会接纳的样子

  那样的他,只是一个“假大人”,在成年之后,他还得遇到童年那个支零破碎、并不是真正的长大的自己。他余生付出太多,父母看不到的代价。

  12月7日,走进影院,来一场自我疗愈。在这场残酷青春里,为人父母者,去重新理解你的孩子。

  微信订阅号总是莫名其妙改版

  为了避免我们一不小心 错过彼此

  大家记得把“伊姐看电影”设置为星标★关注 

  只需要五秒钟哦~~

  点击任意一篇文章标题下的蓝色字“伊姐看电影”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迟到五年的《狗十三》:中国式家庭,为何如此伤人?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