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许多人。而最让我感到害怕的,除了坏人,恶人,强盗劫匪等,还有一类,“无明”的人。
也许你会觉得,这类人,没有任何攻击力,也无关紧要,甚至不伤大碍,但当你真正接触后,才知道,无论是对他们自己还是对别人,对整个社会,危害都很大。
1
因为她在乘坐地铁时,旁边有个妹子,没有戴耳塞,而是把手机音量开到最大,在津津有味的追着剧。
朋友看不下去,所以提醒她,能不能把声音开小点。结果妹子一脸不耐烦说了一句,关你什么事?
朋友也来气了,于是回到,这是公众场合,你要考虑其他乘客的感受。
但那位妹子更来劲儿了,她继续说到,我乐意,你管不着,再说了我又没杀人放火,没哪条法律规定,在车上看电视,要坐牢啊。
结果,朋友被回怼的哑口无言。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公众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甚至乱扔垃圾等,
无论你说他们,没素质也好,没修养也罢,总之,他们就是不听劝,甚至愈演愈烈,还反唇相讥。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曝光的高铁占座男,他这样解释霸座理由,谁规定一定要按号入座?
而且还趾高气昂的,对着本来是该座位的乘客说,我给你三个选择,要么你站着,要么你坐我那个座位,要么你自己去餐车上坐去。
当列车员和乘警过来,他居然阴阳怪气的说,我站不起来啊,你给我安排个轮椅呗。
甚至当这件事曝光以后,他受到了所有人的指责,居然还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通常遇到这样的人,你不必跟他们争辩。
因为通常善意的提醒,只针对那些,确实有品德,有羞耻心,愧疚感,只是一时管不住自己的人。
但如果一个人,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哪里不对?哪怕你提出来,他也觉得无所谓,
那么你永远也不要想真正感化他。哪怕动用武力,也无法真正让他们彻底觉醒。
不得不说,这样道德无知的人,是社会的毒瘤,几乎无药可救。
2
他最近跟我抱怨说,单位不必要的应酬,没意思的迎合,以及那些明针暗斗,尔虞我诈,笑里藏刀的事情,简直太多了,所以他有心想辞职。
我跟他说,其实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容易。如果实在干不了,可以离职。
他刚听我这么一说,就马上说了三个字,不可能。我问他,为什么。
于是他说,我好不容易考了进来,再说我出去找工作,又能干什么呢,还不如就待在这儿,至少一辈子都有份铁饭碗。
其实我觉得,离职与否都不是重点。但让我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对于有些人来说,从体制内离职,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后来我终于明白,原来这些人离不开单位,并不是说,他们没能力离开,而是他们的认知,决定了他们只看到了体制内的优势。
记得曾看过一故事,有一天,一个客人来请教孔子的一个学生,问"一年到底有几季"。
那个客人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学生反驳,你搞错了,四季。
这个时候正巧,孔子从里面出来,学生高兴的跑过去问孔子:"老师,一年有几季?"
孔子在里面就听到他们的争论,不假思索的告诉学生:"一年有三季。"
等客人走了以后,学生就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你怎么说三季?"
他是蚱蜢。蚱蜢是春天生,秋天就死了,它从来没有看过什么冬季。
这样的局限,在思维,境界,眼光中,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立见分晓。
其实你的认知局限越小,你的偏见就会越少。但如果你的认知局限范围很大,就会让你存在更多见识盲区。
3
思维
虽然他们两家的味道不错,但我发现,附近的许多上班族,都跟我一样是选择,比较喜欢到a店。
有一次,我在c店,点了二两牛肉面,结果付钱时,我没带现款,于是想用手机支付,老板娘说,不行,她不懂那个怎么弄。
然后我就很尴尬的,从楼上再跑到楼下,给了钱,再回到楼上,可以说为了吃这顿面,半条命都没了。
当时我就跟他们提过建议,甚至很多顾客都抱怨过,现在卖菜的大爷大妈,都会用微信支付,更可况,这对中年人呢。
可是她说,钱打在手机上,太不安全了。
比如有的顾客,新顾客来,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吃哪个好,但她也不会见机行事,主动推荐一下这里的特色面。
比如老客户来,他就一副你爱吃不吃的架势,连一个笑脸也不给,就更别提打招呼了。
比如之前有不少顾客提出,想要吃凉粉和凉面,她没有说,我没卖,而是说话留余地,今天没做,等几天就有了。过几天她见天气确实炎热,于是就附带一起卖。
比如但凡你去吃过她的面,哪怕下班时间,你经过她那儿,她也特别有人情味,跟你热情的聊几句,比如,回家了呀,今天又加班了吗,路上注意安全等。
再比如,等顾客吃完了,她还会问你,味道如何,吃的好吗,如果你提出点不满意,比如牛肉面的牛肉太少,她都不会僵硬的告诉你,
你多给钱,就多加肉,而是委婉的说,我也是小本经营,混口饭吃,理解哈嘛。虽然最后,牛肉也没多一块,但顾客心里感到舒服啊。
在生活中,有的人之所以更成功,不是他聪明,而是他的思维会转弯,想得更周全,自然事情就做得更漂亮。
有的人“愚笨”,不是真的智商低,而是他的思维固化,自然就不灵活,也就失去了很多好机会。
我一直认为,无明的人,真的很可怕。而许多人,其实都活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人生价值观,以及固化的逻辑中。
有时我们认为对的人和事,仅仅是“我们认为”。
而事实究竟如何,估计要多读点书,多点阅历,多长见识,才能避免,尽量少犯一些,原本连你都不知道的错误!
写于2018.10.22
- END -
作者:李思圆,微信公众号:温暖的女子(-312),新浪微博:@饮水-思圆,新书《生活需要仪式感》正在热销中。专栏作者,写安静从容,有温度,有力量的原创暖文。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在当当网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