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该品牌的宣传片中,将筷子形容为“小棍子的形状的餐具”。视频的内容是教一个华裔模特如何用“小棍子形状的餐具”吃“伟大”的意大利食物:
随后,该品牌设计师也在与人交谈时,发表了明显带有种族歧视的言论。
虽然,他随后他矢口否认,说自己被“盗号”了,自己很喜欢中国文化,不过这说法显然不太难以让人信服。
不少华人明星决定不再参与该品牌的活动,原定于上海举办的秀取消了。迪丽热巴、王俊凯等原DG品牌形象大使与其解约,众艺人在网上纷纷“表态”,也得到了大众的支援:
很多渠道商也与DG终止了合作,DG因为自己的“傲慢与偏见”,在中国付出了代价。
在这篇文章内,作者一方面否定了DG的种族歧视行径,在另一方面也将众明星集体发微博抵制的现象,称之为“大型刻奇”:
首先,让我们聊聊什么是刻奇。在《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课》中,对刻奇的解释比较详细:
“刻奇”是一个外来语,来自德语中的Kitsch,中文音译成「刻奇」。
在情绪领域,也有一种“情绪正确”的概念,社会会要求你在某些情境下,必须表露出特定的情绪,人碍于这种世俗礼教跟舆论压力,就只好扭曲自己,明明没有情绪,还要故意伪装成有情绪,刻意制造出情绪。
这种为了迎合所谓“情绪正确”而产生的结果,就是所谓的“刻奇”。
总结起来,大致是:
那么问题来了——并不是表现出符合外界评价标准的的情绪,就是刻奇。
第一个例子:
是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级的同学十分淘气。有一天,班主任老师请假了,自习课上,班级乱做一团。
这时,副校长推开门进来了,她十分生气地批评全班的同学。说我们的老师有多么不容易,她之所以请假,就是因为我们气的。
她说得十分动情,不少同学都哭了。可是,我对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一点感情都没有,完全哭不出来,情急之下,只得往眼睛上倒了一小瓶盖矿泉水当做眼泪,装作哭泣的样子。
第二个例子:
大学军训结束当天,我们收拾行李离开艰苦的军训基地,准备回归文明世界。
我当时心里简直乐开了花,简直想一路唱歌回去。可是,在与教官告别时,同一辆大巴车的不少同学竟然都哭了。
我在心里不能理解他们的眼泪,可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也装出了一副沉痛的样子。
第三个例子: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规模不小的教育公司的销售团队。每天早晨,都有例行的晨会总结前一天的工作布置当天的任务。晨会之间有相互问好的环节——
大家围在一起,主管首先大声喊道:“XX团队的同事们,大家早上好”。
然后,同事们满面笑容,用高亢整齐的声音喊道:“好!很好!非常好!”
坦白来说,我不太适合这样的工作环境,但是为了融入大家,我也只得装作兴奋的喊出鸡血一般的口号。
以上三种情况,都是刻奇,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也一定有类似的经历。
为什么我不同意用“刻奇”来形容明星和民众们对这次事件的表态和抵制呢?
因为,身为一个成长东方文明体系下的成年人,在看到DG的品牌视频以及其设计师相关言论之后,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一种不适感。这种不适感来自于被人居高临下地看待,来自于傲慢与不尊重。和爱国精神、集体主义没啥关系。
这些情感是很正常的,针对一种文化的傲慢与偏见,其实也就是针对该文化下每一个个体的傲慢与偏见。
所以,虽然那些明星的回复,真的仿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不太走心;虽然在“抵制”这条路上,普通民众也很容易走到偏执的道路上。但是,我相信这些行为背后,他们的情绪是相同的——不适感、被误解的无奈、不被尊重的苦恼等等、被居高临下对待的愤怒等等。
只要这类情绪是真实的,那么纵使其行为再奇怪,也不能称之为刻奇。
“你怎么知道他们也是真情实感?”
说实话,我真的无法证明,以上这些情绪真的存在于他们心中。但是,我同样无法证明他们的表现,只不过是一场刻奇的表演。
在两者兼无法证明的前提下,我更愿意推己及人,用自己所感触到的情绪去理解他们的行为。
刻奇,是一个可以解释很多现象的概念。但是,我们应当谨慎地使用它。它更适合用来反省自身,而不是用来评价他人。
因为当你的情绪被贴上刻奇的标签时,该怎样证明你的情绪是真实的而不是刻奇,实在是过于困难;而当你用刻奇概括他人的情绪时,也难免会忽略他人的情绪,陷入无端的揣测。
最后,多说几句:
我理解为何会有人将这次事件是为大型的刻奇,这只是一种观点,与三观无关。但是,即使一众明星真的在进行一场大型的刻奇,我也不认为他们有什么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