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羽佳给大家分享的是一本著名的国产绘本,同时也是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优秀儿童图画书奖”的获奖作品。
《安的种子》
本书文字精简利落,故事从容不迫,配合充满中国风的绘画,拥有一种恬淡静谧,充满禅意的美感。
绘本的故事虽然简单,读完却能让人久久回味。我们先来看故事吧。
以下图文涉及剧透,加粗字体为绘本原文,其余为解说。图片来自绘本实物拍摄,仅供预览,感兴趣的读者请购买正版。老师给三位小和尚本、静、安每人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叫他们去种出来。
面对如此珍贵的种子,三位小和尚会怎么做呢?
先来看看本。
本是个行动派,他拿到种子后首先想的是:我要第一个种出来!
然后立刻去找锄头。
然后就开始等,等啊等。
等了很久,本的种子也没有发芽。
再来看看静。
他的种子真的发芽了,静为了保护它,还用金罩子罩了起来。
两个小和尚都失败了,那么安是怎么做的呢?
他把种子装在小布袋里,挂在胸前。
然后就把种莲花的事完全抛在脑后了,该干嘛干嘛。
本在埋种子的时候他在赶集。
别人都在忙活种子的事,只有他去扫雪。
然后就默默地静待花开。
莲花最后开放了吗?
故事结束。
---------------------------------------
最后一页上,千年莲花的盛放格外美丽,故事戛然而止,留下了一个寓言般的结尾。
三个小和尚,三种做事的方式,只有安最后成功了,但他却是对种莲花这件事“付出努力最少”的人。
本是很有行动力的人,一拿到种子就忙着去种植,结果种子连芽都没发;静懂得学习,又善于借助条件和工具,却用力过猛,让已经发芽的幼苗死于保护过度。
跟他们相比,安简直太佛系了,他没有被种莲花的目标带了节奏,而是继续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做自己。
在种植莲花的事情上,安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在适合的季节,把种子种在适合它生长的环境里。
种子有着属于自己的自然的力量,只要条件适宜,它会自己努力地生长,开出最好的花。
本书的创作者是两位女性。文字故事出自儿童文学家王早早,中国作家协会成员,发表童话近千篇,出版图书百余本。她的作品既温馨质朴,又寓意深刻,深受小读者喜爱。
她希望人们通过《安的种子》这个故事,能够试着退去那些浮躁的,外在的东西,靠近内心深处的意愿,活得淡然而幸福。
本书的图画由画家黄丽完成,她在1998年创办太阳娃插画设计有限公司,现任《少年科普世界》美术总监。
书中的寺庙取材于西安南郊的兴教寺,黄丽在采风的时候看到僧人扫雪的场景,就把它画进了书中。她说自己有时是急躁的本,有时是患得患失的静,那个叫“安”的小和尚,是她的理想。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解读的方向很多,但羽佳觉得,最适合的解读莫过于我们对孩子的养育了。
三个小和尚,不就是三类父母吗!
一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迫切希望孩子成材,早早地让他们开始学习各种超龄的知识和技能……
一种照着书养,给他们最多的保护甚至溺爱,以为给他们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但其实一直把他们困在温室……
按照这两种方式培养孩子,最后孩子会长成什么样,我们不得不担心。
第三种当然是最理想化的方式,那就是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给他们最自然最适合的环境,比如足够的阳光空气和水,让他们依靠自身的力量,成长为自己原本的样子。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和自由”。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带给孩子的是一个好听的寓言故事,但给我们的启发却是寓意深远的。
我们小时候最常听到的观点是“孩子是一张白纸,养育就是在白纸上作画”;但现在我们更多的共识是“孩子是一粒种子,给他们爱和自由,让他们开出自己的花”。
但最为中国的家长我们常常陷入焦虑,我们总希望为孩子做得更多,放手和不作为其实更难——殊不知如果家长做得少一点,让孩子拥有更多自由生长的空间,他们反而会长得更好。
还有,我们也不要为了种子(孩子)失去自己的生活,最好能像安一样,虽然拥有种子,也非常希望它能开花,但还是要认真地念自己的经,做自己的事。
有一天你发现你种下的种子真的开花了,也许不是千年莲花,而是其它不知名甚至不起眼的小花,但看到它努力生长,全力开放的样子,你一样会惊喜、自豪和感动的。
书名:安的种子
主题:等待、耐心、哲学适合年龄:3-6岁亮点:国产经典、恬静优美、寓意深远
推荐指数:四颗星,推荐购买
感兴趣的,下方即可购买。
本文图片来自实物拍摄,仅供预览,感兴趣的读者请购买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