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恩酱
双十一剁手节快到了,最近总能在朋友圈看到一些扎心文章:
《我,27岁,没有存款》
《被花呗拖垮的90后》
这样的标题诉说着这代年轻人的消费现状:多少人表面光鲜亮丽,实际上是还在还花呗的「隐形贫穷人口」。
今年腾讯发布了《腾讯00后研究报告》,报告中显示:00后的平均存款约1840元,是90后平均存款的3倍。
90后是互联网时代的消费主力军,而“不将就”则是他们的座右铭。
在《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平均每4个90后就有1个拥有花呗。超前消费变得越来越便利,我们的购买欲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
为什么你明明都快吃土了,还忍不住买买买?
为什么月薪不低的你,却一直存不下来钱?
在双十一来临之前,推荐大家一部良心纪录片,让我们明辨消费主义的陷阱。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The Men Who Made Us Spend
纪录片一共有3集,每集大概50分钟,通过许多产品案例来告诉你:我们是如何被购物欲所操纵的。
为了让我们一直买买买,商家们都会用哪些你想象不到的“套路”呢?
套路一:计划报废
手机用了一两年就变卡了,相机储存卡过了一两年开始不够用,3个月就要换一次电动牙刷的电池……
我们发现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正感叹“消费升级”之际,可能没想到这可能是——“计划报废”的商业阴谋。
【计划报废】
计划报废(planne)指的是制造商人为地缩短产品使用寿命(life span)的行为,目的是促使消费者购买新产品。
根据纪录片中介绍,现在我们家庭用的普通灯泡寿命大概只有1000小时,但你可能没想到,在1924年前,灯泡寿命可达2500小时。
在1924年的圣诞节,欧司朗等公司在日内瓦签了一份秘密协议:规定灯泡的使用寿命必须控制在1000小时左右。违约的厂商将会按照超出的时长来罚款。
比如家里的洗衣机装有极易损害的加热元件,电动牙刷的封闭面板不允许你自己换电池,笔记本中有没办法拆卸的密闭风扇……
在商家的计划中,产品的快速过时、难以维修、提前报废,能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最终使得销量上升。
纪录片中还提到另外一个案例,打印机。
当打印机打印到5万张纸的时候,会告诉你:墨用完了,要去换墨盒了。
在纪录片中,有人将计算器清零了3次,才真正用完了墨盒里的全部墨……
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
为了让大家主动地进行淘汰旧产品、购买新产品,商人们开始创造了所谓的“潮流”、“时尚”,促使你不断地消费。
第一个提出这个概念的是通用汽车公司总裁阿尔弗莱德·斯隆,通过每年推出不同颜色、款式的新车来告诉用户:虽然你的老车还可以开,但新车更酷更潮!
本来你家里的车还能用个10年的,但看到这样的广告,你开始忍不住嫌弃自己的旧车颜色不够好看,款式跟不上潮流。
20世纪80年代,大众媒体、信贷机构和CAD技术促进了消费增长。
首先是电视广告,大家都很熟悉了,在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剧让你及时地了解各大品牌推出的新产品。
真是毫无……广告痕迹啊
但买不起怎么办?
“有钱就花,没钱就借。”各种信贷公司为用户量身打造了方便快捷的贷款服务。
还记得花呗的广告《年轻,就是花呗》吗?通过网络贷款,广告中的三个年轻人,一个买了萨克斯,一个四处旅行,一个置办工作室创业。
正是这种极具煽动性的广告以及方便的信贷,造就了越来越膨胀的消费欲望。就像某些网友说的,“买买买的时候有多爱花呗,还还还的时候就有多恨它。”
而CAD技术(computer aide)的出现使得商品的设计变得更简单快捷,制造商只需花很低的成本就能做大量不用设计,满足消费者的新诉求。
还记得摩拜被收购的时候,一篇名为《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鸡汤文刷爆朋友圈。
韩寒在微博上反驳这种声音,称之为“不光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制造恐慌”。
纪录片举了几种制造恐慌的例子,比如声称能让皮肤变年轻的“血浆疗法”,价格550英镑(约5000人民币),然而这种美容手段并没有经过临床验证。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在广告中大肆地传播胆固醇含量是心脏病的“第一病因”。
游戏厂商利用人们“害怕智力退化”来推出所谓“让大脑保持青春”的益智游戏。
还有号称健康的维他命水,正是利用大部分人对健康的渴求(或失去健康的恐惧)来努力宣传。
如果你有留意身边的广告,其实很多都是利用了我们的“恐惧心理”,害怕自己会老去,害怕自己跟不上潮流,害怕自己被同龄人超越……
铺天盖地的广告把欲望包装成正能量 ,告诉你:“不要在最好的年纪,吃得最胖,用得最差,活得最便宜。”
双十一,大家都盯着零点的折扣,一到点就立刻抢着下单,好像买到就是赚到了。
在消费欲望的不断膨胀下,“买买买”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过上“不将就”的人生。
但是,人都是欲壑难填的。
就像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里描绘的那样:
年轻人身上自带冲动和易满足的特点,容易成为商家的目标,我们不断被上新的产品刺激,被打不完的折扣冲击自己的消费底线。
在蚂蚁金服和富达国际《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中显示:中国年轻一代(35岁以下)56%的人没有储蓄,开始储蓄的人中,每月的储蓄仅为1389元。
还记得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女主马蒂尔德吗?马蒂尔德原本过着安稳朴素符合她身份地位的生活,但她一直向往着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嫌弃自己穷苦寒酸的丈夫。
为了在一次晚会上艳压群芳,她向朋友借了一条非常名贵的项链,项链却不幸丢失,她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反观今天,那些深陷校园贷泥潭的年轻人,跟马蒂尔德是如此相似,有多少人为了一款新手机、一双新球鞋、一套新的化妆品而走向无穷无尽的欲望之旅。
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马蒂尔德陷阱”不仅仅是一个虚拟故事而已,更像是现世寓言。
在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中,女主麻衣说的一句话让人特别触动:“多余的东西会断送你的生命。”
她认为一个人的家就是内心的真实写照,内心不需要物欲支撑的人,越懂得舍弃不必要的东西,当你整理的越清楚,心就会越轻松。
今天分享这部纪录片也是想告诉大家:你梦想的生活不是通过“买买买”得到的,跳出消费主义的陷阱,过上真正意义上的好生活吧。
真的克制不住购物欲的时候,你可以试下《奇葩说》里姜思达的做法——
没钱买的时候,呸,真丑!
-------------------------
封面设计|大吉
1000件精选好物任你挑选
不要忘了将我设为“星标”
获奖名单公布在文章中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