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静好,
请勿打扰。
芬兰式社恐
最近,一组公共场所的
都是一长条,还对称,
当你和陌生人挨着坐、
或是面面相觑时,
y Slyworks Photography
而这组公共椅,
不仅是单人的,
连角度都设计成45度,
“岁月静好,请勿打扰。”
设计者不出所料,
正是以“内向、社恐”著称的
芬兰人。
早有一组“排队图”闻名于世。
芬兰人排队的习惯是
必须间隔1米以上,
再近便是冒犯。
雨雪交加时,
如果3米的候车棚
已经站了2个人,
宁愿淋雪也不再躲到棚檐下。
在芬兰排队,
能够明显地辨别出
哪些是芬兰人,
哪些是外国人。
毕竟连芬兰的狗,
你们芬兰人就这么内向吗?
芬兰漫画家
Karol
把这种“芬兰式社恐”画了出来。
主角是一个戴着北欧蓝帽的
圆球人Matti。
都会紧张得手不知往哪儿放。
如果他看你,
就是一部顶级恐怖片。
这时陌生人的关心,
对芬兰人来说更是噩梦!
陌生人尚可以永不再相见,
让人打招呼也不是,
不打招呼也不是。
假如只是问一句“吃了没”,
就报上了一周菜谱,
两边都会很尴尬……
芬兰式社恐,
就是必须互不相欠,
两个话痨一来,
我就插不上嘴了…
这组“芬兰人的噩梦”,
真是画出了真实的芬兰啊。
芬兰总统Saul捏着Matti
令人意外的是,
“莫非我上辈子是芬兰人…”
“终于知道我适合在哪儿待着了。”
“我是精神芬兰人,简称精芬。”
红到什么程度呢?
英国《卫报》都知道中国网友
向往“精芬”了…
不过有一点,
是中国网友不认同的。
看来在我们大吃货国,
别的地方都可以“精芬”,
只有吃饭不行。
但是一到必经的公共场所,
芬兰有“公交定律”。
虽然一排是4个座位,
但只有一列坐满,
大家才会去坐第二列。
如果你去旅游,
坐到一个芬兰人身边,
他真的会弹起来,
去坐剩余的空位。
但是如果你坐下
又挪到了另一个位置,
他就会自我怀疑。
芬兰人下个车内心戏也很足。
如果拦错一路车,
真的会硬着头皮上去,
就因为不好意思。
不小心口误,
也会脸红得像被煮过。
芬兰人真有这么内向吗?
有个段子说,
芬兰人跟你聊天,
而外向的会看你的鞋子。
但是这种“内向”,
反倒催生出了
各种人性化设计。
一进美妆超市,
就被热情地导购一路尾随,
期间各种推销,不胜其烦。
芬兰的超市有两种篮子,
“北欧风”能够风靡全球,
靠的还是北欧设计
对人性最深刻的洞察啊。
芬兰人的这种“内向、社恐”,
并不是不礼貌,
而是因为每个芬兰人,
都极其需要私人空间,
人与人之间,
本就需要界线感。
芬兰人并不是不会沟通,
而是极力减少
“没有必要的寒暄”。
芬兰几乎没有“搭讪”这个词,
但是一旦相爱,
就是天长地久。
与紧急情况时的热心互助,
并不冲突。
假如你在芬兰迷路,
如果查不到,
就会拼命帮你问过路的司机。
“芬兰式社恐”
之所以在中国被认可,
因为本质上,
中国也是一个内敛的国度。
内敛却没有界线感,
才会任由自己的时间,
被并不相干的人占据。
最怕以关心为名,
行干预之实。
那些在微信、
QQ上发“在吗”的人
会引起内向者的忐忑。
迎面而来半熟不熟的
会让内向者浑身不自在,
不知打招呼好,
还是退避三舍好。
也赞美内向者的踏实专注。
是值得反思的。
如今诸多的尬聊,
都像芬兰一样,
保持距离感、界线感,
这种距离感的本质,
是为了不麻烦、不打扰别人,
不给别人带来困扰。
我们盛赞陌生人之间的温暖,
危难之际勇相助,
岁月静好少打扰。
漫画@Karoliina Korhonen
facebook@f
ins@f
官网f.blogspot.com
【招聘】如何潜入艺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