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书店成功的方式各有不同,而失败的书店也各有各的失败?”
对于书店经营,是否存在一种可复制的成功路径?是否存在一种简单的归纳总结法?如果有,它是怎样操作的?如果没有,是否每家书店都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即所谓核心竞争力所在?更可怕的是,似乎无论你经营的书店多有特色,越是想单纯地做好“书店”,在市场化经营中越是难以转型、且处于劣势......
上个月未读“最美书店周”用7场论坛密集讨论了“书店,该往何处去?”,或许你一听便觉得烦,讨论过那么多次有用吗?但只要书店还在,这个问题就不会有答案。也许我们不能为书店人指明道路、提供解决方案,但也足以踩出一条小径——如果没有灯塔,众人的手电筒接力是不是也可以提供黑暗中的一束光?
01
开书店,
先立个开1000家的“小目标”?
当书店这样一个“是谁在黄昏中留下一盏灯”原本寂寞枯灯黄卷的行业,也充斥着令人咂舌的巨额投资的今天,总让人担心、怀疑、恐惧、和后怕:是不是我们所有人正集体在涨潮时裸泳?
就在几年前,国内最早的图书电商网站“当当网”宣布要在三年之内在全国开1000家实体书店。然而,截至2018年7月,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当当开书店的进度条只达160余家,完成度不到20%。不止如此,2018年3月,当当被海航收购的消息传出后,更是震惊了大半个图书圈,看来1000家书店的豪言或将面临流产。
2017年3月,言几又书店完成1.2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其创始人随即宣布,到2019年底,言几又将在16个城市开至100家店,其中20-25家为3000平以上的大型店。虽然每每新店的开幕活动都十分盛大,但常有传闻说某言几又几千平店面顾客寥寥,连同商业地产一同变成“鬼城”的情况出现。
国内某商业地产被称为“鬼城”
论坛中,活动场地提供方、机遇空间的董事长兼CEO胡世辉更表示:机遇空间的联盟空间已达400家,到2018年底会突破2000家,到2019年底则会突破1万家。
胡董事长说上面这番话时,机遇空间才诞生了8个月。
放眼整个书店行业,开店最稳健的当数西西弗了,“7天开一家书店”的速度已经在行业内部算是“稳健”。自1993年西西弗创办第一家书店以来,目前的门店数量是100+左右。
书店已经不仅仅是“图书+文创+咖啡+沙龙”的简单3.0模式了,实体经济低迷的今天,商业地产大佬们像稻草人扑火一般找到了书店,希冀后者能给其带去人流、文化附加值、创意产业的噱头等等。
可是,书店与商业地产的恋爱是长久的吗?当购物中心们发现,书店并不能给商场带来他们期待“那么多”的客流,而书店的坪效之低、可承受租金之低,大佬们究竟可以承受多久?三年?五年?潮水仍然在涨,我们看不清答案。
02
酒店里开书店,
随着MUJ里的书店成为热门话题之后,更多酒店开始开设“阅读区”作为酒店住客福利。也许MUJ只是迈出了一小步,亚朵酒店反而迈出了一大步。
2013年7月,亚朵酒店从第一家店开始,与随后209家亚朵都增设图书馆“竹居”,酒店入住者皆可免费、*将书借出酒店以外的空间,也可在全国任意一家亚朵酒店归还。目前亚朵酒店共有藏书77万本,22万本在流动中。
亚朵酒店的发言人雪诺说,这项服务诞生的灵感在于,他们发现亚朵酒店的用户画像为:30岁左右、本科以上学历,以出差和旅游为主的人群。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阅读,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亚朵酒店通过书与客户建立起更紧密的链接。
目前,“亚朵·竹居”不仅仅是图书空间,还举办了多场读书会、沙龙及摄影、旅行等分享活动,基本与现今独立书店3.0运营模式无太大差别了。
但这一便利也引起了一点恐慌。在亚朵的负责人说出“要用互联网思维以及大数据来做图书运营”时,身为普通读者的我确实打了个寒颤,因为所谓的“大数据做图书”的方法,我以下面的例子来说明:
如果你在三元桥亚朵酒店入住时,借了一本《百年孤独》,回房间读到75页后,夹了个书签睡着了,第二天离开酒店却没有将此书借走。那么,亚朵酒店将会采集到你“读《百年孤独》到75页”这个数据,等你下一次入住拉萨或某地亚朵酒店时,就会发现入住房间的床头摆着一本《百年孤独》,书签夹在75页的位置。
也许这样精细化的服务会令商务人士们觉得十分贴心到位,我等文艺青年视阅读为一件极其私密的事,恐怕一时间无法接受自己私密之事成为亚朵酒店大数据的一部分。
相较MUJI、亚朵等酒店们其他服务的运营成本,酒店增设图书区的成本实在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这一免费读书与借阅的举措,却能撼动传统书店的服务、理念以及部分影响图书市场。
03
纷纷开起了线下书店?
为什么自媒体品牌要做书店?难道书店是一个赚钱的生意吗?这是“十点读书”的创始人被问得最多一个问题。
“十点读书”创始人给出的答案无懈可击:
首先,如何推广自媒体品牌?拿出一千万在地铁做广告?明年再投一千万?品牌广告被用户遗忘的速度是惊人的,每年的一千万广告费更像是例行打水漂。而如果用一千万来做书店这样一个实业呢?书店给用户的亲近感是完全不同的:当看到地铁广告,用户的结论是“十点读书真有钱”,而如果看到的是“十点读书”的书店,用户可能想的是“十点读书真有情怀”。情感牌是增强品牌效应的利器。
另一个是用户的增长。线上的用户增长越来越难,线下就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流量入口。线上、线下用户也可互补与互动,进而使“十点读书”从一个自媒体品牌转型成为文化生活品牌。
第三,书店就一定不赚钱吗?也不一定吧,从阅读到打开阅读,从书到书的延伸,实体空间只要存在,就会有4.0以及5.0的可能。
如此清晰的逻辑,实体书店经营者们听了也许要坐不住了,当小书店们还在为账期、房租、利润率等数据焦头烂额时,殊不知,自己已然成为了整个行业的末端。
另外,原光合作用文创产品供货商之一的“晓学堂”也已经在2016年于鼓浪屿开了一家极具文创特色的书店。“晓学堂”每年都与某一外国青年艺术家合作,他们从世界各地来到鼓浪屿,成为“驻店艺术家”,书店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展览演出,并开发艺术家与艺术品衍生与出版,再联手鼓浪屿当地政府与各国领事馆,俨然一盘大棋,传统书店如何与之竞争?
04
书店+,与+书店,
究竟谁在竞争中更有优势?
传统的书店+,早已经叫人审美疲劳了,书店+咖啡、+沙龙、+陶艺、+手工、+油画......无论怎样的变化,难逃消费者们口中“书吧”两字的定义:拍照的比看书的多,喝咖啡的比买书的多、文创比咖啡利润高,这早已成为难以改变的现实。而书店+们也难逃房租、利润率、坪效的折磨,在现有的畸形电商压力下,实在难以完成大的转型,只能纷纷投靠商业地产大佬们的怀抱,连体婴儿一般的生存。或者等待巨额的投资砸中自己,完成1000家店的“小目标”。
+书店们则完全不同了,如文创+书店、酒店+书店、自媒体品牌+书店等,他们所在之行业,相较于死抠图书进货折扣、提高坪效以及拼命缩减成本的传统书店的做法,这些可以完全忽略不计,因为,正如文创公司白马时光联合创始人韩莎莎所说,某一款文创产品版权输出的利润可达上百倍。
况且,+书店们早已拥有成熟的主力盈收渠道和市场架构,书店充其量不过是线下流量的入口、品牌效应的助推剂、或是增强顾客粘性的方法。简而言之,他们开书店,却并不依靠书店的收入维持运转,书店只是他们“锦上添花”的一笔。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他们的经营都不会像传统书店那样吃力,且往往文创产品利润率高得令传统书店难以想象。
传统书店目前貌似只有拥抱天使投资和商业地产这两条路可走了,也许是我太悲观的原因吧,这种模式也许高效,却不知道可以维持多久。
-做書原创文章,转载*授权-
▽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