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水!
站在南桥正中西端,望着岷江水扑面而来。江水碧绿,蜿蜒曲折,越逼近越急促,湍急处形成漩涡,奔腾咆哮,恣肆无畏,释放着天然的野生的力量,无止无歇,无穷无尽,腥腥水气弥漫开,风过处阵阵凉意,注视的久了,让人心里陡然生出敬畏,这让人颤栗的水啊!
几步之间,走在南桥东侧。
岷江水滚滚东逝,毫不犹豫,毫不停留。宽阔的河道,无情的江水,让人想起流逝的时光,远去的历史,消弥的事物,甚至现在的欢乐,莫不都随着江流远去,直到虚无。水让人沉静又让人感伤,无疑,此刻的岷江水确实刺痛了我的心,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果真!
南桥是我们穿越灌县的茶马古道,碰到第一座桥,三重檐呈牌楼样式,古朴典雅,也是一个5孔廊式古桥,桥长54米,宽12米,为桥楼似的民族建筑形式,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煞是好看。历史记载中,灌县出南门没路,清光绪四年(1878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大修都江堰之后,剩余的一万多两银子,他选择了修桥,一年后,一座木桥在内江上建好,原名“通济桥”,由于“雁齿凌空,直指南路”,故名南桥。据说晚上的南桥金壁辉煌,流光溢彩。我们是赶行程无缘了,过了南桥就是离堆公园,从这里检票入口,拜水都江堰的行程真正开始了。
一
从离堆公园进入都江堰,南方景致的各种美好都呈现在眼前,翠竹掩映,曲径通幽,奇珍异树,满目苍翠,园中造型各异的艺术盆景,处处摆放的鲜花,让行走在路上的人兴趣盎然,竞相拍照。堰功道上,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塑像,分别代表了从秦
、汉、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的有功之臣。就是靠他们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的加固维修,才使得都江堰至今青春常在。十二尊青铜雕像与伏龙观里陈列的东汉时期李冰石像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长达2200多年的历史画卷。
无暇一一细看,紧跟着导游在人群中穿梭,到一个小喷泉处才停下脚步。四根卧铁整齐地排列着,这是复制品,真品还埋在内江的河床下,一个叫凤栖窝的地方,作为考量岷江水量的尺度。喷泉周围是竹子编的木笼,里面装满石头,旁边就是高大的枕木搭起的三角架子,石头,竹子,木头,都是都江堰本地所有,属于就地取材,而装石头的竹笼必须和三角支架配合使用才能发挥作用。导游再三强调,让我们现在开始留心他讲的话,记得治理河道必用的工具,还有我们即将要去的三个特殊景点,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否则此行就算是白游了。看着这个80后小伙子认真的态度和尽心的讲解,心里莫名就有了沉甸甸的责任感,他把我们这群有老有少,水平参差不齐的人当做独立的优秀的个体来看待,这本身就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引导,或许,这些孩子之中就有对水利工程感兴趣的,或许在这之后。盛夏的天气,高温湿热,望着他额头的汗籁籁落下,同行的人竟是出奇的配合。
来之前就了解到都江堰是个人文景点,离开讲解,只能看到山清水秀风光好,所以从早上出发,第一站是光严禅院,就请了导游,第二站是都江堰,照例细听导游娓娓道来,两个导游都是都江堰市本地人,博学多识,热忱干练,修养和口才极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此可见,天府之国的美誉不是凭空得来,也是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在推动着这里的经济发展。
尽管是八月暑期,连续高温天气,前来都江堰的人也不少,耐心等候排队,半小时后轮到我们,坐电瓶车直奔鱼嘴而去。
鱼嘴远眺,岷江之水天上来,实际上岷江相对于川西平原是条不折不扣的悬河,一到洪期就形成严重的水患。李冰当年在此考察后,决定变害为利,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形条件,在江心人工修筑分水堤,它像一条鲸鱼逆江而卧,堤顶端呈园锥形,像鱼之嘴,故称“鱼嘴”。鱼嘴把岷江分为内、外两江,西面为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排沙,东边为内江,是沿玉垒山一边开的灌溉河道。
飞沙堰位于金刚堤末端,按一定高程,由南向北开一道200余米宽的口子。当内江水量较小时,它拦水进入内江灌区;当内江水量较大时,它把多余的水排到外江,而且由于位置设计很巧,具有强大的排沙石能力,能将流入内江的沙石再排除出去。
宝瓶口位于离堆脚下,为内江引水咽喉,形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冲到这里被离堆迎头顶托,形成壅水和漩流,使
水更澄清,然后入口。在洪水期则迫使内江不致大量涌入狭窄的宝瓶口,只好随着漩流回壅,从飞沙堰排向外江,起节制闸的作用。这三项工程,结构严谨,布局完善,相互依存,互相制约,形成有机整体,收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效益。内江水流通过宝瓶口后,再经大干渠分成千万条灌溉渠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灌溉网,使川西平原千里沃野,农产丰饶,成为天府之国。
我们马不停蹄,一鼓作气参观完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大家分别坐车在安澜索桥前汇合,这么一路走来一路讲,收获颇丰。学生时代曾经在教科书上了解过都江堰,反复背诵过它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顶着热辣辣的大太阳,汗流浃背,亲身亲历丈量完所有的路程后,我想我已经清楚地知道都江堰工程是什么样的。我想,这种记忆,这种感知*都不会忘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书本知识转化为真知实践,这也是哲学大师王阳明所强调的知行合一,方称为善的道理吧。
走过安澜索桥便可到达玉垒山麓的二王庙,沿山继续攀登,可以到达玉垒山最高处。这座漂亮索桥连通内江和外江,最早称绳桥或竹滕桥,一根细绳,有川人攀援而过,江水汹汹,生死由命。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以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胆大者手不扶栏,跟着节奏摇摇晃晃行走,胆小的紧紧握住扶手,目不斜视,噤若寒蝉地挪动。我抚摸着密匝匝的绳索扶手,沉浸在对何氏夫妇追忆里,多么有功德的夫妇呀,安澜桥千古,何氏夫妇亦千古了!
攀登玉垒山,高山茂林,凉风习习,一洗山下的燥热难耐。拜谒二王庙,开始拾阶而上,路上古木参天,冠盖如云,山荫道上,美景叠翠,目不暇接,不知不觉中已登上玉垒山最高处玉垒阁,极目远眺,都江堰市山川秀色尽收眼底。徜徉在玉垒阁,品味杜甫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锦江春色依然铺天盖地,山顶的浮云是不是夫子吟诵过的那朵呢?
二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就是指李冰开凿宝瓶口。因崖峻阻险,不可穿凿,李冰乃积薪烧之,劈开玉垒山,凿成宝瓶口。被分开的玉垒山的末端,状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称做的离堆。二王庙就建在玉垒山麓,伏龙观则建在离堆之上。
参观伏龙观,拜谒二王庙,我全程没用手机拍照,只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去感受。
且先来说说伏龙观,伏龙观建在离堆之上,三面悬绝,一面石阶和开阔的大坝相连,雄伟庄严。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祠、李公庙等。观因(伏龙观因为)李冰降伏孽龙的传说而得名。原有殿宇两重,清同治间建成李冰殿,共有主殿三重。前殿陈列着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时从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石像造于东汉灵帝初年,距今已18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非常珍贵。伏龙观左侧是宝瓶口,江水奔腾澎湃,气势磅礴,便是有名的“离堆锁峡”之风光。
二王庙古建筑群坐落在都江堰西门外的玉垒山麓,是为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而修建的。二王庙初建于南*,原为望帝祠,齐明帝时,益州剌史刘季连将望帝祠迁往郫县。齐明帝建武*(494),将原望帝祠加以改建,更名为崇德庙。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因此又改称为二王庙。现存建筑系清末民初所建,山门“二王庙”3个金字是爱国将领*将军的手笔。庙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石壁上嵌有李冰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
二王庙内建筑分主殿三重,配殿十六重,老王殿供奉李冰夫妇,二王庙前后殿分别塑李冰及其子二郎像。前殿李冰像身着袍服,*,手拿着半裹的绢图,凝神沉思治水方案。后殿二郎像草履便服,手执铁锸,英姿勃勃,充满青春豪迈激情。
行至老王殿,我正在看有清果亲王手书“功垂不朽”、光绪帝御笔“功昭蜀道”等匾额,导游走过来,语气庄重又虔敬地说道,李冰夫妇的塑像是金身,这是在我们心中的份量。我点头,是呀!或许,导游的父辈就是用这种虔诚的语气告诉他的,或许,他父辈的父辈也是这么说的,辈辈相传,口口相传,一直传承二千二百多年,直到今天,我也听到了成都平原上最普通老百姓的心声,也是这片土地上所有人的心声。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守。在他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根除了千百年来的岷江水患。这份功德与伟大的都江堰工程一样,牢牢树立在人们心中。历朝历代对李冰的褒奖和加封没有停止过,李冰石像上题记:“故蜀郡李府郡讳冰”,这说明早在1800年前,李冰的业绩已为人民所传颂。宋太宗时,褒封为“神勇大将军”,玄宗赐封为“司空相国”,宋太祖修治崇徳庙,增塑二郎像,伏龙观也成了纪念李冰的庙宇。宋开宝七年改封李冰“广济王”,清雍正加封为“敷泽兴济通佑王”,光绪三年加封为“通佑显英王”,次年加封为“通佑显惠襄护王”。如今,在二王庙,李冰夫妇,父子已经位列仙班,成为都江堰灌区老百姓所崇拜的神灵,灌区为李冰立庙很多,尊为川主庙。一个太守,一个水利工程学家,在身后有如此之多的荣誉,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很罕见的!
三
登上玉垒阁时,正俯瞰名山大川,千里波光,素锦如练,忽有游客向北指去,说山那边便是汶川。我的心沉了下来,想到十年前那令人惊悚的一幕,山河破碎,生死别离。这里离当年的震区并不远,沿都江堰岷江北上,离汶川车程半小时,到映秀一小时,十年了,时间抚平人们内心的伤痛,可是记忆依然清晰。目光所及,我又细细打量一番,山川依然秀丽,都江堰依旧完美。
下山乘车,向导游问起,他说我们刚才拜谒的二王庙是灾后重建的,原来的二王庙古建筑在地震中损毁了九成,满目疮痍。由八所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单位,对二王庙古建筑群进行技术对口支援,三年的封闭维修,二王庙迎来了重生,重新矗立于巴蜀大地。而世界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依自然水势而建,历经2200多年,依然经受住7.8级的地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我的目光又一次投向李冰塑像。李冰,一说是山西人,按身份,他是一名专家型的政府官员,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社会管理经验和能力,当政者让李冰来治理蜀地实在是明智之举。
商鞅*改革后的秦国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
李冰父子也不负众望,布衣麻鞋,风餐露宿,八年的时光里步履走遍了高山荒原、河流大泽。他和来自乡野的智者,贤士讨论治河的问题,反复修改治河方案,一遍遍考察,一遍遍尝试,他要用最科学的方式来治理水患。他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建堰自然遵循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除了治水,他还要开启教化,抵御愚昧,消除恐惧,恐惧也是会产崇拜的,主要缘于无知,还要应付来自某些权贵的攻讦,以及处理突如其来的每一件河务事件,治理岷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个漫长而严密的过程,谁能保证这期间不出一点纰漏呢?即便这样夜以继日,殚精竭虑,在处理完某次事件后,还是受到革职处分,治河也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李夫人深明大义,甘当人质,亲入咸阳,为工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最后病死在咸阳。
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完成了!
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蜀地彻底结束了遇洪水成泽国,遇干旱则赤地千里的局面。而此后的繁华富庶超过了人们的想象。西汉时,江南*,下巴蜀之粟致之江南,唐代剑南(治今成都)之米,以实京师。渠道开通,使岷山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有名的蜀锦等当地特产亦通过这些渠道运往各地。
都江堰水利工程完成后,李冰没有停下他跋渉的脚步。他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他还修筑了一条连接中原、四川雅安与云南的五尺道。
年近晚年的李冰,积劳成疾,死在了治理石亭江的工地上,并葬在洛水的章山上。古蜀记谓:李冰功配夏后,升仙在后城化(治),藏衣冠于章山冢中矣。
什么都不必说,功配夏后,足矣!有都江堰,足矣!
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杰作。李冰总结出的“深淘滩,低作堰”、及“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治水方略至今没有改变。
站在岷江边,看大江奔流,惊涛拍岸。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历史滚滚,如大浪淘沙,二千二百多年过去了,纪念李冰父子的仪式从未间断,而且越来越隆重,清明祭祀,开水*,官祭后还有民祭,灌区百姓箪食壶浆,扶老携幼,每日多达万人。其实每个时代都在渴望李冰及堰功道上的先贤人物,有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又一心为公,一心为民;肯埋头苦干,拚命硬干。这些人永远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四
拜水都江堰,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赵朴初先生曾说:长城久失用,徒留古迹在,不如都江堰,万世资灌溉。是的,都江堰从一开始就是实用的,灌溉之源,舟辑之利。注视着星罗棋布,纵横交错,规模巨大的河网渠道,那汨汨流动的都是富足之水,流入稻田菜地、蚕桑织房、渔歌唱晚,带来喜悦、丰收和繁华。我又想起伏龙观的那尊圆柱石像,有谁会把自己的石像放于水中呢?若不是1974年那次意外的发现以及石柱上的名讳,李冰为治水贡献了一生,即使在身后,放心不下的仍是治水,他给自己安排了更接地气的岗位,守护在江边,看着岷江水澎湃奔流,涨不过肩,枯不及足,这伟大的魂魄,仍在日日夜夜监测着岷江水位。清山春《灌阳竹枝词》诗:“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槎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我想,永无水患,安居乐业既是灌区人民的心愿,也是李冰——这位灌区的守护神最想看到的。
文章创作者:王军红 天水市作协会员,秦州区人社局工作,笔名兰生天芳,
喜欢用朴素的文字表达真挚的情感,在天水日报,秦州文艺,秦州微刊,西垂文苑,西山文艺,天水文学等平台发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