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日期:2018-08-29 08:17:24 作者:慈怀兹心 阅读: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遇见孩子, 遇见更好的自己

  原著 | 赛西•高夫&梅丽莎•切瓦特桑&戴维•托马斯

  解读 | 马贝格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简宁朗诵

  每天一本书

 

  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我将用一篇文章长度,来向您讲解书中精髓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遇见孩子, 遇见更好的自己》

  如何教育孩子?当我们为人父母后,这便成为大家都要面对的问题。在竞争尤其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怕孩子走错人生路,所以想尽办法、用尽全力给孩子创造好的条件……

  所以,我们用最大的精力给孩子提供好的环境,给孩子报无数辅导班,让他们掌握越来越多的技能,有的父母甚至将自己未能实现梦想强加给孩子,却忽视了一点:良好亲子关系,才是孩子成长需要的。孩子们需要与父母共享快乐时光

  而这本《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书。赛西•高夫和梅丽莎•切瓦特桑均是教育学博士,戴维•托马斯是社会学博士,他们都是美国“明日之星”辅导机构资深的教育专家,不仅给杂志撰稿,举办讲座,还担任电视台电台的特邀嘉宾,广受家长教师以及不同领段儿童的欢迎。

  他们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经验运用了大量的自问与调查帮助父母跳出个人思维的局限:教育子女不是要我们去书写他们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成熟的家长,懂得去爱孩子和欣赏孩子的家长,才能平常心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本书,一起做最理想的不断成长的主动型父母。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父母要真正接纳孩子,

  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要耐心

  先问大家几个问题:假如你3岁的女儿手拿画棒,在饭厅的墙上乱涂乱画,或者7岁的儿子把刚拿到的生日礼物平板电脑摔在地上;又或者12岁的女儿又在跟爸爸妈吹胡子瞪眼睛了……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不会生气

  而当你生气的时候,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情而感到沮丧,还是本来自己心情就欠佳,孩子做的事只是挑动了自己愤怒的那条神经

  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拥有一个稳定的情绪,面对孩子的所作所为,要有耐心。

  很多家长朋友们会说:“熊孩子捣乱的时候,真的是很难控制住自己的脾气啊!”对于这样的情况,作者也给出了几点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比如深呼吸从1数到10,尽量慢一点,再深呼吸几次,这样做能给大脑输送更多氧气,舒缓神经系统,给人更多时间思考

  你可以暂时离开现场,到卫生间或者卧室,深呼吸并问自己,感到气愤的真正原因,通常你会认识到:自己生气并非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而是自己本来就比较心烦。

  专心倾听。大多数情况下,父母之所以感到不耐烦,是因为事情太多而手忙脚乱。比如正要出门,俩宝却磨磨蹭蹭打架告状,这种时候大人容易生气。

  父母一定要放慢节奏,停下手头的事情,听听孩子怎么说。小孩子这样做往往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

  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给孩子留点余地,给他们一些改正的机会

  比如有的孩子吃饭做事特别磨蹭,家长们不妨给他放宽点时间限制,教他加快节奏,而不是一直催促,让孩子觉得吃饭是在受罪

  不要妄下结论当你看到孩子在厨房把水弄得到处都是的时候,先不要训斥问问他这么做的原因,可能他是想帮妈妈洗碗而已。

  多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你收获的不是愤怒,而是感动

  锻炼自己的忍耐力你看到孩子最近上学都不认真成绩严重下滑,既焦虑又沮丧。这时候,便考验家长的耐心了。

  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放宽心凡事好处想想,每个孩子都有松懈的时候,在帮助孩子坚持底线的同时,培养自己的耐心,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给孩子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

  除了要有稳定的情绪和耐心,父母还要学会给孩子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并让孩子养成坚持原则习惯模式,因为这样可以给他们创造一种安全感

  在现实教育中,很多父母是有原则和价值观的,但是却采取了一种错误方式

  举个例子,孩子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家长有时会这样说:“我以前告诉过你,在这个家里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你看看你做的事,好像这家里就你一个人似的,我倒像是你的佣人一样。”

  用这样一种责怪的语气传递价值观念,反而会适得其反

  所以,家长要正面地向孩子传递自己的价值观。

  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家长可以走进孩子的房间,和他说:“有责任心的孩子才能在周末出去找朋友玩儿。”然后留他自己在屋里思考,将行动惩罚措施结合起来,才能起到传递价值观的效果

  而且,在平日的生活中,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示范,才能够给孩子灌输坚持价值观、责任感纪律性的价值观念。

  因为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最擅长模仿父母的行为。

  当我们和朋友聚会时把孩子带在身边。去看望生病朋友的时候,也把孩子带上,让他参与其中,了解人情世故,让他学会珍惜真情

  也可以经常抽出时间陪伴家人一家人可以出去散散步、读书、玩游戏、看大家最喜欢电视节目等等,这样做不仅利于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还可以传递给孩子“家庭重要”的价值理念

  家长们还要学会创造机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家长们可以设置不同的规矩,让他们承担起不同的责任。

  对于幼儿,让他学会打扫卫生,每晚睡觉前,要把玩具收好;对于儿童期的孩子,可以让他在打扫卫生的基础上,学会照顾小动物,学会管理零花钱等等。

  随着年龄增长,家长们可以设置不同的原则和任务,并不断地鼓励孩子,去完成复杂的任务。

  家庭的价值观主要是通过言语、行为以及时间来体现的。管教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们制定规矩要坚持不懈执行

  不管孩子多大,父母都要做到始终如一,这样才能加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让孩子真正受益。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保持童心

  当我们教会了孩子很多规矩之后,不要忘了一点:成熟的家长不仅仅是教给孩子很多道理,培养孩子好的习惯,还要懂得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用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1906年,纽约形势一片黯淡人们心灰意冷,这时童话故事《彼得•潘》被搬上了舞台

  它讲述了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男孩的故事,这部剧用孩子般的纯真,让大家重温到久违的快乐。

  也正是这部剧,用最简洁、最优美的方式表达一种生命力量带领大家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而在现实中,我们总是以工作忙没时间等各种理由,而拒绝和孩子一起玩耍,或者只是旁观而不敢参与其中,觉得家长和孩子一起玩“太不务正业了”。

  作者鼓励家长们改变想法,唤醒自己的童真,去做一个富有童趣的父母。

  我们应该明白,每个孩子都喜欢玩耍,而且孩子需要和父母一起玩耍,每个孩子想让爸爸妈妈觉得,跟他们在一起时是很快乐的,而且愉快有爱的玩耍氛围,还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而对于父母来说,玩耍可以让他们放开自己。帮助他们清理内心中的头绪,帮他们卸下生活担子压力;玩耍可以让他们换个角度看世界,从繁忙紧张的生活中暂时解脱恢复纯真的自我,更加专注生活。

  这就需要家长保持一颗童心,即使再忙,也一定要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捉迷藏,一起大笑,一起重温旧日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享受纯真无邪的亲子之乐。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并善于与孩子相处

  我们在与孩子共享快乐时光的时候,才会体悟到教育最根本目的,所以父母要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

  首先要学会与孩子沟通

  书中讲到为美国航天飞行带来巨大变革的小荷默•希坎姆的故事,他自小在矿山长大,家里人自然认为将来他也注定成为一名矿工,但荷默真正感兴趣的却是太空和宇宙,他业余时间最喜欢的就是制造和试发射火箭

  父亲经常教训他,让他把兴趣放在正道上,俩人为此经常发生激烈的争吵,即使是邀请父亲去观看他试发射火箭,父亲一开始也是不同意

  我们很多家长和小荷默•希坎姆的父亲一样,往往忽视与孩子的交流,即使有时候沟通,也总是以命令式或者是挑剔训斥的语气,久而久之,孩子便封闭了与家长沟通的通道

  想要做一个善于交流的家长,首先要注重创造交流的机会,抽出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家长们要学会鼓励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这也是积极型父母会做到的一点。

  许多心理治疗师都指出过,人们大脑中经常回放一种声音,叫“磁带”,通常都是父母评价我们的语言

  父母负面的评价,往往会孩子怀疑自我,而父母积极的评价,则给孩子的生命中注入了活力,会让孩子对生活更有自信。

  所以,作者建议,父母们应该多注意孩子的长处,孩子有成就了就为他庆祝;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参与、出力;帮助孩子,让他们小步走,一步步实现目标;孩子有成就了就要为他庆祝;和孩子交谈,共同面对他们的各种恐惧,包括孩子没能说出口的恐惧;学会跟孩子说“对不起”;经常告诉孩子“我爱你”。

  其次,家长们应该认识到,孩子们的兴趣都是天生的

  作为父母,我们的职责是细细研究孩子的禀赋,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摸清他们的脾气、兴趣和爱好,积极参与他们的世界。

  千万不要像荷默的父亲一样,抹杀孩子的爱好,强迫孩子按照他认为正确的生活轨迹走下去。

  当孩子长大成人,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去过自己的生活。而父母,只需要经营好自己,努力去做一个充实而自足的人,拥有自己的生活和朋友圈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转变思维并注意修身养性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担忧害怕等情绪占据了很大部分,有时甚至会失去信心

  作者说,那是因为家长们的内心深处存在一些思维误区只有戳破这些错误,转变思维,才能成为充满希望的家长。

  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妈妈和女儿谈话,想给女儿的生活一些建议,可是才说了几个词,女儿便发起呆来,眼睛愣愣地盯着前方。妈妈只好倒回去重头再讲,周而复始地讲了好几遍,可女儿仍旧不为所动

  想必这种情形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觉得“孩子既不喜欢我、又不听我的话”。

  后来,当作者问这个女儿“是真的不想听妈妈的话吗?”她说:“不是的,妈妈给我的建议其实挺好的”。

  所以,对于自己在孩子身上有何种影响力,家长们往往并不知晓,这是因为孩子们的心思往往不会轻易表露出来,对于父母说的话,孩子其实都在倾听,而且他们会密切观察爸妈的一言一行

  还有,有些家长喜欢数落自己的不是,总觉得自己这方面不行,那方面不足。对于这样的情况,家长们要相信自己拥有作为父母必需的力量和资质

  改变这些错误的想法,作为家长也需要不断成长,而真正长大有两个标志发现生活并非按照我们所预想的那般运作;发现我们并非按照自己所计划的那般生活。只有接受了,才能开始改变。

  子女如何成长,父母其实是控制不了的。要把孩子真的打造成自己心目中的模样,是不可能的。与其太注重结果,家长们不如自己注意修身养性。

  作者鼓励大家去做一个自由的家长,学会放下追求完美望子成龙不切实际的想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卸下压力,才能拥抱美好的家庭和生活。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纪伯伦在诗中写道: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于他们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作为父母,我们要明白的是: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他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我们要用平等眼光来看待孩子。

  而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父母长大的过程、脱胎换骨的过程以及转变人生的过程。

  家长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逐渐成熟。家长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将会给他们的孩子带来深刻影响

  我们在与孩子一起成长时,一个重要的任务是用自己的言行向孩子展示长大成人实质,即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生。

  有什么样的家长,便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孩子的认知和行为处事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父母的言行。

  教育孩子明白事理等待孩子长大成熟,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注意和孩子的交流方式,学会放手,但不要忘记:最高级的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全部内容,这是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第二百七十二本书。

  因书明理,以慈怀道,关注慈怀读书会,每天读完一本书,把自己活成你喜欢的样子。

  *注:配图来自网络

  *文:马贝格,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曾为记者,豆瓣专栏作者。公众号:烈马青葱Dream

  *注:如果你也想成为慈怀每天一本书的签约作者,欢迎后台回复“阅读达人”了解相关事宜。

  【慈怀每天一本书】

  你的心灵成长图书馆

  带你在碎片化时代

  高效地吸收好书精髓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点击下方小程序,立即参与内测版体验】

  由于政策限制,苹果用户如需购买

  可添加客服微信【】购买

今日话题

  做一个自由的家长,学会放下追求完美、望子成龙等不切实际的想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卸下压力,才能拥抱美好的家庭和生活。读完这篇文章,你知道如何接纳孩子,接纳自己吗?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每天一本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