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她一路从重点小学考进985高校,年年拿着年级前三的奖学金,怎么看都该是智商爆表的天之骄子,可活到一十八岁,生活常识和交际能力却接近于零。
比如不知道拖地之前要先把地上扫干净;
让她下车问个路,她硬是在路边徘徊好久也开不了口,最终还是扭捏的躲到了我身后。
孩子马上要上大学了,得有点生活常识,会处理人际关系,才能照顾好自己。
大学还是要以学习为重,其他的事不用她操心。
这是她家里最常见的句型。
她妈妈在厨房做饭,她想进去帮忙,被赶出来“这种事不用你做,你看书去”。
她爸爸在客厅侃大山聊起经济形势,她也凑过去听,他一皱眉“你小孩子家家的关心这些干什么,把书念好就行了”。
即便是在暑假,即便是在我家做客,她还依然保持着雷打不动的晚自习,提前预习起了大学的专业课程和英语。
2
不意外的,但有点难过,她父母都是四线城市的普通职工,一心望女成凤,自她幼时就寄予厚望,希望她能找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
她长到一十八岁,每天只跟单词和函数为伍,对世故人情一窍不通。就像个被关在洁白监狱里的小囚犯,对身边的一切都抱有戒备的好奇。
从高中到大学是人生最重要的转折之一,但对她而言,不过是从一个教室换到另一个教室。
她本有机会结交到那群最优秀的同龄人,去攫取他们人生之长来补自己阅历之短,可她心心念念的却只有念书学习考高分。
而更可惜的是,她本生在一个信息无限开放,机会无限多的互联网时代,可她的人生理想,却依然只停留在“稳定”,“体制内”和“公务员待遇”。
前段时间听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课,听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大意是说在大学里追求功课满分的学生,毕业之后都不会太有出息。
人生中的每件事都是有成本的,而越往高走,就越要留意成本的边际效用。以考试为例,你或许只要稍微努力一点,就能从60分提高到80分,可从80分到90分就很难了,从90分到100分,更是要付出很多倍的时间和巨大心力。
而一个人是否聪明,是否能成功,并不在于他可以把自己的人生推进到多么陡峭的边际,而是在于平衡与抉择。
如果从90分到100分的努力用在另一个领域上可以对你的人生发挥更大的作用,就不要浪费在追求满分的成绩单上。
比如交一个知心的朋友共同进步,比如找一份实习预热一下职场生涯,比如参加一个有意义的社团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比如抓住一个交换生的机会去开阔眼界。
人的能力并不是一条单一的线段,只分长短。它是一个多维度的立方体,它讲的是完整和平衡。而这样复杂的任务,那些一心只知道学习人又如何能应付的了?
3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太多尖子生带着光环从学校毕业,可降落到职场中却往往泯然众人。
美国作家赛德希尔在《稀缺》中提出过带宽(bandwidth)的概念。
所谓带宽,指的是一个人的心智容量。如果一个人对某事付出过多的注意力,这件事就会占据他绝大多数的心智带宽,使他在其他事情上缺乏前瞻力和执行力。
有次跟一位前辈聊天,他跟我讲了这样一个听上去有趣但有些残忍的观察。
那些入职很多年都停留在基础执行岗位上的人,往往来自于条件一般,甚至有些穷的家庭。
对于这种家庭而言,教育往往是改变命运唯一的道路,因此这样的孩子接受的家教,也常常是“你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其他的事情不要管”。
我那位做老师的女友有次跟我讲起班里的一个家长,因为小孩当上了流动班长跑到办公室里来闹,软磨硬泡的非要让她把孩子的班长撤掉,因为觉得班长的事情太多,会影响小孩的学习。
这个母亲的所有心智资源都被“我要让我孩子好好学习“占据了,以至于她根本无法理解,一个孩子的成长不仅仅需要成绩,还需要与人沟通,协调资源的能力。
4
所谓穷人教育,从来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窘迫,还有格局上的短视。
而在这种单一模式下长大的孩子,往往又会沿袭这种思维方式,认为只要把手头的事情做完了,其他的都跟自己没有关系。
在学校的“输/赢“模式下,这种单一维度的思维不会暴露出巨大的弊端,可一旦到了多维的社会生活中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任何复杂一点的事,对他们来讲都会是巨大的挑战。
他们像是非常精密但略显僵硬的发条娃娃,目不斜视的只走自己的路,丝毫不关注周遭的变化和与他人的配合,又因为缺乏统筹的能力和大局观,他们的职业生涯也常常卡在了最基础的执行。
但无论如何,你总要迈出那一步。
横亘在你带宽上的那块巨石,必须由你亲手来打碎。
“今日一聊:你的带宽被什么占据?”
-End-
90%的人都在沟通时“伤害”了你
你那么好欺负,一定没被爱过吧
♥
陶瓷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