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伍佰下
“这是一个生猛热烈又风向多变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城市的缝隙里,品味生命的喜丧、冷暖、困境与微光,探寻被城市刺痛的孤独之下,我们该如何与自我和解,练习告别。”
进行原创散文集《一平方米的城市》的创作,源自这样两个想法。
首先,作为一个在上海出生、上海成长,又在上海展开笔墨的70后写作者,我对这座城市充满体认与读解的兴趣,对它的新鲜每日的状态与生活充满了呈现与追问的欲望。
再者,当下城市生活选题写作是时下国内散文集的创作中比较薄弱之处,如今对古旧上海、民国上海和改革开放前某一时段上海的怀旧、追忆,从吃吃喝喝、虫鸟花草、旗袍克勒、建筑风物等角度呈现的散文层叠出现,我个人也喜欢阅读,然而略感缺憾的是,触及当代这座城市生活的精彩与芜杂、欢乐与痛点的文集式写作,很少。我觉得有必要,来做一点直面当下的尝试,尽管很初步。
散文集中作者所拍摄的配照,彩色玻璃中的新场古镇
散文集《一平方米的城市》,共收文61篇,它从2014年我写出关于这座城市逝去的文化大家的第一篇怀想式文章开始,多面地收纳了我多年来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究竟给当代人生活带来什么”的感悟、思考、体验与追问,涵盖文化、教育、留学、亲子、养老、医疗等多个生活断面、多种生活工作场景。
城市很大,然而具体到每一个人的生活空间,又可能逼仄到连一平方米的心理空间也不足,取名《一平方米的城市》,是想用多个维度、多种风格塑当代上海(生活)于纸面,传达对于这座城市的体悟、读解、思考与情感。地铁、家居、广场、商铺、股市、医院、戏院、书市等许多当代生活场合,牵带着离别、隔膜、快慢、生死、冷热等关涉城市人“内环境”的终极性话题,我以“在现场”观察、“在情境中”的体验与感悟,试图让温度与理性,自然流淌到了文字里。
“一平方米”是一种探寻而不是答案,在本书中成为一种带有观察和反思的写作姿态,对应上海从一个简单的原点、从一个不乏逼仄感受的空间,生发出的绝非单面的精彩和丰厚、复杂也多元、清晰还朦胧。多面的书写和呈现,也由此落脚到文化范畴与精神行为。
散文集中作者所拍摄的配照:奥地利维也纳大湖边的读书女性
这本散文集的创作,在选题上避开当下散文中多见的关于城市美食、建筑、时尚、怀旧情调等角度的浮光掠影,力求将写作聚焦于当代人物、当代情感、当代思考、当代精神。《上海·一次别离》《有些面孔》《书的表情》《我的地下我的铁》《这一辈子你能走多远》和《一夜海上雪有无》六个板块,划分逻辑凸显写都市人、写都市情感、写都市场景、写都市人文。
鉴于散文题材的边界并不总是那么清晰,可供一刀切开,不同板块之间在写作内容或题材选择上并不是完全割裂和异质的,它们互为补充,互相渗透,互相映照。
第一部分聚焦于情。《上海·一次别离》《朋友此一时,朋友彼一时》《谢谢,你还在》等文,下笔聚情,从生死、教育、留学、就医、恋爱等多重现实话题和场景切入,把上海繁花落叶、细枝末节里的情怀、情感、情绪,收纳于文字。在这里,我没有避讳大量70后父母面临未来与90后、00后留学孩子的“两地相望”所带来的痛与思,不隐藏对于最日常城市断面中所透露出来的普遍焦虑与浮躁状态的理性反思与批评,也未敢疏漏当代城市空间里依然被极度需要和极度压抑的人与人微妙细腻的相处与情感,呈现着我所体认的真情、理解、包容,讽喻着虚饰、浮夸的某些时尚底下的实质与内里,也打量和思忖着这座城市里亲人、爱人、同事、同学、师生等关系的变化与演进。
第二部分聚焦于人。《永远的高跟鞋》《另一面的闵惠芬》《有些面孔》等主要篇目,呈现我有过接触了解或感悟的文化名家,又不避写上海普通老师、写家人、写朋友等,写魂写神,俱是亲见、亲历、亲感。这一部分文笔带有纪实性,但在写作中又避免将风格引向史料性、梳理性,追求写出独此一家的交往、接触与感悟;在上海引起热议的去世名人,则不论国内外,只要自己没有深切了解与阅读、感悟者,也不会挑选来写。
散文集中作者所摄的配照:飞离上海的航班窗外
第三、四部分聚焦于场域与人文,或曰聚焦于神。第三部分《书的表情》《一个人的电影结》等怀想、文化记忆篇章,用了具象抽象兼有的散文思维,触摸一个个体在城市文化平台上的精神与审美体验。在较为从容的文笔中,上海这座城市不言自明的丰润与精彩,杂驳与缺失,同样呼之欲出。第四部分《我的地下我的铁》,在对城市特殊空间、热门话题的聚焦中,呈现我对于今日上海繁花五色,却更需要人们于雾里看花中寻找城市生活真义真谛的思索。这里有对手机生活、广场大妈、地铁卖艺、股市跌宕、剩男剩女、经济跌宕、信息爆炸、城市养老等多种生活场景的切入和剖析,却不流于杂感式写作,往往从亲历的生活场景和故事进入,希望给读者以强烈的代入感。通过这一板块写作,我期待探索散文对于万花筒般的当代都市的单刀直入,同时在痛快淋漓与鲜活写实中,依然保持文学的穿透力与思考力。
第六部分《一夜海上雪有无》,聚焦于城市之美和城市之未来。它并不完整和包罗所有,是对城市空间与人性契合冲撞等现实问题一鳞半爪的探究,以期待未来对于城市现实生存与精神生存空间的更多探寻与回答……
文集的创作并没有被常态化的文体匡限住表达。作者近年主编沪上大报老牌文学副刊,同时深度试水新媒体写作,在公众号等新生的载体上,尝试了不少“即时说”“贴近说”“麻辣说”“深度说”的写作,故而,本文集在写作风格上,采取的是当代白话文加新媒体公众号文风,融会少量沪语语词的表达,试图呈现清新、直白、深入、暖人的文风。
散文集中作者所摄的配照:成都宽窄巷子某院落
文章大都难以“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论述杂文”等传统分类来归类,我以为它们大体做到了新鲜热辣,直白朴素,情景交融,有时候,该煽情时戛然而止,该放肆议论时克制留白。一平方米,不必姿肆漫漶,点到就好。
个人以为,在所有篇章中,风格比较另类的,有用时空倒置方式呈现母亲一生的《关于母亲的倒叙》,大块面、大线条穿梭于人生不同场景、写出友情之重之痛之暖的《朋友此一时,朋友彼一时》,用第二人称对话加内心独白式写作来呈现生命之重的《谢谢,你还在》,用全篇白描式不露感情痕迹的方式来写失亲经历的《世界上最好的味道,吃起来会心疼》等。还有一些篇章用板块式操作,旋转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不同层面意蕴,比如《有些面孔》《诡谲的雨》《有些白水是有味道的》等,得失之间,它们让我对写作更多一层敬畏,对华语表达的可能性多了探究的兴趣。
散文集中作者所摄配照:南非开普敦桌山上的眺望
当代优秀散文,贵乎贴合此时此地此境中人的阅读习惯、情感心理与行为方式。当“上网”“在线”“开机”“转圈”,在大多数人的文化生活方式中占据最高比重的时候,也许已不必为小情小爱和小感小悟找不到几个受众而烦恼,却也根本上还需要摆脱散文碎片式写作和浅表化走红的诱惑力,所以,不是想到一点就写,不是捞一个生活故事就感叹抒发,而追求更深入、更有质感、更直达痛点、更激起深层共鸣的写作,是本文集作者的初衷。
最后,我只想说,作为一位生于1970年作者的城市写作,平实中暗涌情感与思想,轻快中传递意味与趣味,是这本文集的追求。谢谢所有这几年关注关爱的朋友,包括在这个公号的初创期看我写出第一篇文字的朋友们,是你们支撑了一个青涩写作者对文字的敬畏与对心迹表达的探寻。这本书来了,在原先迟到一些日子的预计之前。不敢麻烦名流大家推荐,没有做序跋,也未及在本届书展做任何推广,但如果留心,在出版社展位上应该看得到几本。如果其中的61篇文章还能漂流书市网络一些日子,与一些心灵有些际遇,我已感恩和满足。
▲散文集《一平方米的城市》
作者:伍佰下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
京东、淘宝、当当以及上海书展·“世纪出版”旗下上海文艺出版社展位最新上架
目录 · · · · · ·上海,一次别离朋友此一时,朋友彼一时有些白水是有味道的谢谢,你还在你做的匹萨啥味道总有人过得慢慢的拨开你的那只手请让我发会儿呆,好吗闻我待电话如初恋人生难得模糊时
有些面孔我们失去了一些坚实的背影另一面的闵惠芬关于母亲的倒叙这一杯敬你当清新之爱已成绝唱世界上最好的味道,吃起来会心疼凌风飞去,余烬无解罗宾大叔教我们习惯告别永远的高跟鞋
书的表情那些年,我们吃过的月亮一个人的电影结流年假装和世界杯很熟写给十四岁的你那些需要从容安放的光和亮再看海,已不是那种颜色谁们的小时代因为喜剧,所以忧伤
我的地下我的铁股疯以后你是谁家的鲍师傅头发的事地铁里,谁的琴声寂寞股市那条河里,你是那个悲怆的抒情者吗对面的店家看过来我看到你骄傲地剩着霾伏每家都可能有一个广场舞大妈任性是一种奢侈的东西
这一辈子你能走多远耳朵碰来的密祉迷失在罗马有一种美找得回来笑一笑,台北细节里,一座城有一片土地,坚硬又柔软定海,骑在自行车上的三毛我错过了那么多
一夜海上雪有无春天是会骗人的一夜不响,梦醒不扫诡谲的雨白云自去来一平方米城市,种点什么都是好的没有你的中秋,月亮还是好好的枫林谷的叶子掉在了时间里时间都去手机那儿了愿有情人终成汤团
(本微信公众号专稿)
点击下面链接,可读部分“朝花时文”近期热读文章:
小姜与老文的分裂 l 毛尖
旧景在与不在,你都是我的老闵行 l 郑宪
小时候,我们这样放学回家 | 沈嘉禄
《我不是药神》触动了观众哪根神经 l 刘巽达
事来第一问:你有羞耻感吗 | 刘诚龙
《邪不压正》:醒来的滋味并不好受 l 墨愚玩
想起周小燕的一句提醒 | 雪音
又见黄永玉:澹言集六则 l 陈鹏举
跟你说说浦东成陆最早的三林 l 陈连官
今天,你还能忍受“听取蛙声一片”吗?l 陆地
“朝花时文”上可查询曾为解放日报“朝花”写作的从80岁到八零后的200多位作家、评论家、艺术家和媒体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们是谁,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复在首页对话框,如果我们已建这位作者目录,你就可静待发送过来该作者为本副刊或微信撰写的文章。
苹果用户请长按识别二维码,向编辑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