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我们今天去好吗?”
女儿:“今天我没时间。”
女儿:“我要去学画画。”
我:“那我们就明天去。”
女儿:“明天我要学舞蹈。”
我:“那咱们就没时间去了。”
女儿:“过了明天是周几啊?”
我:“过了明天是周一,你就要去上幼儿园了。”
女儿:“爸爸,什么时候周末啊?!”
……
这句问话让我喉头一涩,差点心疼地掉下泪来,是啊,孩子的周末去哪里了呢?在一个本该以玩为主的年龄里,她就已经像上紧的发条一样奔波于各类培训班之间,除了画画和舞蹈,她还有一个语言班,还有一个脑前开发班。老实讲,这些班还真的有效果,至少就眼前效果来讲,还是不错的,她敢于当众表达自己,会讲很多的故事,懂得了很多道理,而这些多是从培训班所学。
孩子其实并不抵触去上培训班,甚至还欣欣然前往,每一次都是自己记着今天周几周几了,该去哪里上什么课了,或者是催促她的妈妈:“快点,快点,要迟到了”。这也与这些培训班灵活的鼓励有关系,不管做的好坏都会得到真诚的赞美,这让孩子们非常高兴,并因此而增加自信,或者说并因此而沾沾自喜。
三岁的时候,她就认识了二百多个汉字,拿着故事书绘声绘色地讲一些出乎我们意外的故事;画画也有自己的思想,虽然画的并不形象,但经过她自己的讲解还真是那么回事。
他哥哥小的时候,我坚决强烈反对参加任何形式的培训班,我总认为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任务,小的时候就是要以玩为主。但媳妇还是偷偷地给他报过两个班,一个是乒乓球,一个是架子鼓,跟学习都不沾边,跟孩子的爱好也不沾边。打乒乓球是因为发现孩子先天性近视之后的一种主动校正,学架子鼓是因为媳妇说打架子鼓的男孩儿一定很帅。两件事最后都是半途而废、无疾而终,因为这不是孩子的爱好。
或许是为了弥补当年对老大没能参加培训班的缺憾,老小这里就被有些疯狂地培训班挤满了。但是看看周围的孩子,谁家的孩子周末没有培训班?最少得有一个吧!多的就不用说了。上培训班的初衷是什么呢?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还是家长之间的攀比?是为了孩子的爱好还是家长心中隐形的缺憾?拼得是孩子的时间还是家长的金钱?参加培训的是孩子,但做决定的却是家长,孩子怎么想?
我不是阴谋论者,如果孩子可以平等地与家长们相处,他们会如何决定自己的时间?如果他们有足够的力量与实力,会不会揭竿而起?如果家庭足够平等可以用投票的方式决定他们的是否参加,他们是投赞成、反对还是弃权票?家长和孩子在家庭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有没有角色移位?
好吧,问题越想越多,头痛。
很多时候感觉这些培训班就像医院一样,每个进来的人或许都不想进来,但这里总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交起钱来哪怕是砸锅卖铁也毫不犹豫,有的人买的是明天,有的人治的是现在。
早教,最先受到教育的其实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家长们被一个又一个所谓的成功成才的例子所洗脑,关于那些神童的故事、关于那些“人家的孩子”的故事,实在像打了鸡血的传销富翁一样激励着一个又一个家长前赴后继、义无反顾。
家长与家长之间见面交流不出三句话就会问:恁孩子上的啥班啊?效果怎么样?……这些培训班的消息就像传染病一样在家长群里得到有效普及,家长们之间的攀比让无知无晓的孩子成为一个个无辜的载体。听说不错,就让孩子去试听试上一下,那些早教中心的老师们可比幼儿园的老师敬业的多,看到了孩子就是看到了潜在的收入,还不使出浑身解数?小孩子那点单纯的心智,几句表扬、一个小玩具就乖乖地做了俘虏……
至于对错,至于对未来的影响,那是神马才该考虑的范畴,也只是浮云才有等着检验的耐心。
我是没有这个耐心的,也没有这个时间了,九点学画画,该抓紧把孩子从梦里抓回来,洗脸、吃饭、出发!睡懒觉,门都没有!自从脱胎成人,哪里还有你自己的半点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