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排行榜。
数据显示,上海、北京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共有9个省份超过全国水平。
每当这种与工资挂钩的榜单一出,看着在平均数以下的工资和存款,不知道有多少人会陷入深深地焦虑中:
有钱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唯独没有我。拖后腿的人中,却永远都有我一个。
虽然工资的多少不能作为衡量生命价值的标准,但必须承认,它决定着在大城市打拼的我们是在“维持生命”还是在“享受生活”,也在无形中将每个人分门别类,划分建档:
一档:月薪<2.5K的人
只能精打细算过日子。早餐必须控制在2块钱以内,泡面都要买袋装的。不敢有娱乐活动,不参加朋友聚会,周末宅在家里,能省一块是一块。
二档:月薪3k-5k的人
在一线城市,交完房租,存款所剩无几。能匀出点钱看电影,已经是最后的倔强。
三档:月薪5k-7k的人
有勇气搬离曾经租住的环境不好的房子,敢进百货商场,但看中的昂贵衣服也只能在淘宝买便宜同款。
四档:月薪1万左右的人
能存钱了,也能够换个更好的环境,去喜欢的地方旅游。然而抬头看看,自己离年净收入50-100万的中产阶级还差得远。
五档:月薪5万左右的人
有能力买房子车子。但一线城市的好小区、学区房看起来还遥遥无期。
你在哪一档呢?
无论处在哪一档,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所有人都在向马斯洛需求理论里的金字塔尖攀爬。
《中国人的一天》报道里:无论是驻唱歌手雅哥哥(在上海兼职两份工,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还是被人羡慕的年轻白领船长(某文化公司制片人,休息时间都在学习写诗集),都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努力摆脱当下的境况。
自我实现需求的增长往往伴随着对更优越生活的执着渴望,希望推动着生存向生活更进一步。有欲望是理所当然的,拖后腿的人想达到平均数,中产阶级想更进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生命难以承受之重,就有多少焦虑挥之不去。无论是“无产阶级”还是“中产阶级”,在焦虑面前,人人平等。
忘记了在哪里看到一句话:“那些在CBD上班的白领们,看起来光鲜亮丽,其实工资只有五六千”。
理想和机遇在一开始只能用“得到微薄的薪水”换取,在工资不高的时候,为了提高竞争力,必须强迫自己每分每秒都在学习;
为了过得体面,得拼命赚钱,跑赢通货膨胀,也顺便解决每个月都要面对的信用卡和花呗账单;
明知道吃外卖对身体不好,却腾不出时间好好做顿饭;也知道加班和熬夜的害处,却只能被动接受,然后与过劳导致的亚健康抗争;
睡眠宝贵,却还在失眠,因为一闭上眼,就是还没改完的方案和做不完的事。
这些困境,表面上看是“对光鲜亮丽的追求”和“工资五六千”之间的矛盾带来的。事实上,它们来自于“自我身份认同”的追寻,是转亏为盈的决心的驱使。
这期间,所有的付出和获得都会伴随着焦虑,而更多焦虑,来自于“社会认同”。
蜜芽CEO刘楠在《奇葩说》里曾经提到过,像她们这样的女总裁,聚在一起比的,不仅是谁家公司上市了,而是谁家公司上市了竟然还没离婚,这才叫真厉害。
无论是奋斗中的女性还是成功女性,社会对她们的认同标准一直未变——在工作和家庭中找到平衡,更偏重事业的女性,无论多么成功,都是失败的。
而在职场上,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性别差异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某招聘平台的报告显示:
从入职起,女性的薪酬就比男性低8.5%,而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这种差距还会越来越大,等到工作年限超过15年时,这种差距可以达到35%。
对于感情更细腻敏感的女性来说,外部壁垒和内在障碍同时加诸在身上的时候,所受到的打击甚至是大于2倍的。
但在规则还未被打破之前,在对女性不公平的世界里,女人要比男人更努力地活着。
有一次,她在和人谈合同的时候,脸上一直保持着得体的微笑,但说着说着,就开始笑着哭了起来。
对方安慰她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前一夜她刚刚分手,但是忙到连哭的时间都没有。第二天想忍着晚上回家再哭,眼泪却先溢了出来。但是很快,她擦干了眼泪,继续工作。
明明比男同事能力强,但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领导根深蒂固的“男人就是比女人强”的观念。
当她把所有的不满与愤恨都打成文字准备发朋友圈时,在要点击发送的那一刻,却又一个个删除。她跟我说,抱怨和同理心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除了用行动证明自己,她别无他法。
为什么遇到如此多的困境,她们依旧保持着拼搏的姿势?
如果说成年人在安排好时间之后才敢情绪崩溃,那么成年女性的强大更在于她们看透了生活的真相之后,却选择擦干眼泪继续热爱生活。
每个城市里,都有几百万个这样的她们,而这些她们中,有你也有我。
你知道自己是拉低薪酬平均值的那个,但总是在嘴上开着玩笑时,心中默默地为自己定下个小目标;
你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最安逸,但还是选择跳出舒适圈去寻找机遇。只因为理想的实现比薪水的诱惑力更大;
你了解职场上所有性别偏见的潜规则,却依然挺直腰杆朝着目标前行;
你在繁华的CBD格子间里加班到很晚,晚饭没吃,脑力耗尽。但是依然在走出办公楼的一刹那,看着被灯火映衬下的黑夜,感叹月色真美;
所有人都该明白,只要活着时,就逃不过生活的手掌心。只要是在生活着,就必然会受到生活的暴击。
所有的困境、焦虑、迷茫、失去都是生活的必然产物,但它们就在那里,等你绝地反击。
之前刷屏的河北女孩王心怡考中北大后感谢贫穷的文章,感动了很多人。其实,文章的真正主旨不是感谢贫穷,而是感谢战胜贫穷的自己。
同样的,当我们在追逐自我的时候受到生活的暴击,我们也要感谢那个不曾在磨难中放弃自我的自己。
女性的成长过程就像一棵树,从一颗种子开始,渐渐拥有发达的根,茁壮的干,茂盛的枝叶,繁茂的果实。一年四季有它不同的姿态,岁月里有它不同的承载,不能同时要求它拥有花朵和果实,但成长是她的永恒。
痛苦和焦虑是成长的代价,但所有不能打败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
所有的岁月静好和现世安稳背后,一定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心酸。社会应该支持女性的奋争和努力。每位女性都值得和应该拥有独立完整的人格和自我实现。
风雨过后,当她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会说她一无所有,也不能说她两手空空。
▼
【重磅推荐】
在【娴物雅集】小店铺
我们希望带给你更多选择的空间
即使工作再忙,
优选好物,美享生活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 点击图片即可入店,与美好生活相遇 ↑
本文经遇见张小娴®编辑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注: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本平台所使用的图片属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部分作品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授权事宜。
如果喜欢就转发到朋友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