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德国优才计划(ID:ToGermany)
在你的印象中,
是不是让你光想想就要打瞌睡了?
离他开课还有一刻钟,
极其枯燥的课竟能吸引这么多学生,
这位老师他究竟是谁?
都敬仰不已的真正高富帅!
可如此优秀的他,竟一辈都未婚,
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他,就是陈岱孙
1900年10月20日,
陈岱孙生于福州闽侯,
在福建当地,螺江陈氏是簪缨世家,
“兄弟三进士,同榜双夺魁”,
曾被传为一时美谈。
家族人才济济,星月交辉,
有官至刑部尚书,
连林则徐也自称其“门下士”的陈若霖,
有海军中将陈庆甲,
清末溥仪的帝师他的伯祖父陈宝琛,
其家族内外亲戚里都是,
也没有辜负家族的美名,
从小就是个妥妥的大学霸,
年仅15岁时英文已能出口成章。
就读完了四年的课程。
1918年,他又成功考入清华留美预科班,
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在考试结束后,曾去黄埔滩散步,
当要步入黄埔公园时,
突然看到了一块,
他彻底惊呆了,
这是多么地欺人太甚!
他突然想起古书中所说的,
“足食足兵”的重要性,积贫积弱,
本就智商高群的他,
从此更加发愤地读书,誓要振兴中华。
进入美国著名的,
威斯康辛州立大学学习经济学。
之后求知若渴的他,又进入
世界顶级大学哈佛大学攻读博士,
整整四年时间,
为了知识甘愿住在,
每天闭门读书,废寝忘食。
1926年成功获得了哈佛博士学位后,
一心想要报国的他毅然弃美回国,
刚一回国,极富才华的他就被清华大学,
成为同时期清华园中最年轻的院长。
如果你以为他只是个书呆子,
那你就错了!
他是一个真正的男神级人物,
秒杀现在的所有小鲜肉,
微微一笑间自有儒雅高贵气度。
也有英美绅士的派头。
如果你以为他只是,
读书好,颜值高而已,
那你又错了!
在打桥牌方面,他也鲜有敌手;
也成了清华园里最惹人注目的男神。
所有女学生们都纷纷表示,
要按他的模子找对象。
可一个业余爱好如此广泛,
又如此年轻的老师能教得好书吗?
如果你以为他没有真才实学,
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他的课堂总是坐无虚席,
他虽自幼学习英文,娴熟无比,
认为那是一种殖民心态。
而他的国语说得极好,字正腔圆,
讲课时偶尔穿插几次逗趣的话,
经常惹得学生们哈哈大笑。
在上课时间的把控上,他称得上全校第一。
上课前一两分钟他已站在黑板前,
当他最后一句话讲完时,
恰好下课的钟声也响了。
如果他讲课结束,钟却没有响,
那一定是钟出了毛病。
他之所以能如此精确地掐着时间,
正是因为他的讲义底子非常深厚,
他却埋头在一堂课的讲义里,
讲义一遍又一遍地给学生讲,
边讲边改,即使讲了好多年都还不满意,
他的学生们也都非常热衷于记笔记,
因为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不必增减,
三是:注重讲课的实用性。
当时他在清华园里讲《财经学》,
《假如我是财经部长》。
每次学年考试,他都要求学生,
他还兼任清华经济系主任,
经济系是大系,每年级有一百多人,
就都挤在他办公桌前。
而他能不假思索地,
处理每位同学所选的课,有重修的,
有复学的,有需补修课的,
他办事一丝不苟,如果有学生,
过了学校规定选课时限,
他则会一言未发,把信推在旁边,
抱有侥幸心理的学生一下便懂了,
只能悄然退出,不再弄虚作假。
因为在他看来:为师者,
更要让他们长道义。
在漫漫人生路上,
假如有一位老师如同一束光,
或许微弱,或许强烈,
但照亮了你的未来和灵魂,
那你是幸运的。
而他的学生可以说是无比幸运,
竟然遇到了他这样的好老师,
读书好,颜值高,教书厉害,
也足以让你佩服的五体投地!
清华师生们不得不,
在战火纷飞中艰难跋涉到达昆明,
当时北大、南开两所大学组成了西南联大。
但有才者多狂傲之气,
他和朱自清处得很好,
上联是;小住为佳,得小住且小住,
下联是:如何是好,愿如何便如何。
他在西南联大期间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西南联大也随即解散。
全校屋馆设施损坏高达75%,
学生、老师宿舍高达80%。
将体育场变成了马厩、伙房,
把老师的校舍变成“慰安溜”,
清华园的校产损失无可估量,
怎么才能还给清华师生们,
一个如同往昔的美好校园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想到是他,
毅然挑起了重建清华的重任。
他一周工作七天,事无巨细,
从进料验货到工程验收,均亲力亲为。
竟无一遗漏,全部告成,
师生们也可以顺利开学了。
校务长潘光旦看到重新修复的校园感叹:
今日归来,恍若离家未久。”
去与留的选择。
国民党三番五次力劝他去台湾,
在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
他也未曾料到不久后的中国大地上,
所编教材都被停止使用,
可他仍然泰然自若,耕读不懈。
当时在极左思潮时期,
一些学者仗义执言,
如马寅初便遭到意外横祸。
当有人要求他去参会批斗别人时,
他也会毫不顾忌地拒绝,
他还不顾危险救过许多学生,
有个学生被划为“右派”,开除公职,
还被送入精神病院,出院后找不到工作,
一家老小几乎要靠乞讨度日。
唯有他,冒着包庇“右派”的风险,
他每月挤出5元钱,救济这位学生,
不是接济一天两天,而是连续八年,
那时的五元钱可是很大一笔数目。
怪不得他的学生感慨道:
都属巅峰之作。
1973年,消瘦的他与冯友兰
照理说,他出生于名门世家,
身为经济学权威的他,
本应该是重点批斗对象,
旁人无非是给他戴了,
连工宣队的人都尊称他为“先生”,
这简直不可思议。
70多岁时,他被下放到江西鲤鱼洲,
许多知识分子都被活活累死了。
没想到临行前,突然被通知不用去了,
但最终都忍过来了。
文革结束后,他已年过七十,
有学生向他道歉说:
“对不起,我在文革时批斗了您。”
他哈哈大笑:
“你当时批判过我吗?我不记得了。”
这也引导着他的学生们待人以仁。
孔子推行的“仁教德育”,
在他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更让人感叹不已的是,
他节俭得有时让学生都看不下去,
却是图书馆处理的大铁架20元一个。
他一生仅仅积蓄2万元,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一切都向钱看,
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的时候,
就会变为歌德在其诗剧《浮士德》中,
所描绘的浮士德,把自己的灵魂,
都当做商品卖给了魔鬼。”
他凭着一个经济学家的良心,
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勇敢地指出中国社会的危险和弊端。
但让很多人感到遗憾的是,
如此风度翩翩,完美至极的男神,
尽管有意于他的人不在少数,
但他却一生未婚,独身一人。
对于他终身未娶的原因,
外界始终有很多揣测,
他的侄女唐斯复后来,
在一篇回忆录里写到,
当时他回答:
“一是没时间,
二是需两厢情愿。”
但他却将自己所有的光和热,
都留在了中国的讲台上,
90岁生日时,
他根本没想起过生日,
还在给200多个学生上课。
95岁高龄时,他还亲自,
为台湾的女博士主持毕业答辩。
他整整教了长达70年的书,
门生弟子早已遍及海内外,
可谓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
然而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却朴素地说:
“在过去这几十年中,
我只做了一件事,
就是一直在学校教书。”
人生诱惑何其多,
一辈子甘于只做一件事,
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这是一种怎样高深的修为?!
难怪连朱镕基总理都深深敬仰他为:
一代宗师。
朱镕基亲笔写信
1997年7月27日,
一代宗师陈岱孙,
平静地走完了他97年的人生旅程。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眷恋清华的他,
用虚弱的声音对护士喃喃自语道:
“这里,是清华大学……”
可就是这样一位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师,
却在走后,其亲属到他家连一件,
像样的衣服都找不出来,
只能找到一件他留了几十年的,
黑呢子上衣,让他穿着上路了。
其节俭至极,足以感天动他。
他是中国的国民男神,
是名副其实的高富帅,
高于思想,富于爱心,帅于风度。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那就是:教书。
可只此一件事,
便足以让人景仰百年!
对他而言,
教书不仅是安身立命的职业,
更是他全部生命的诠解方式。
他的生命因孤独而见深邃,
因坚韧而见力度,
因博爱而见宽广,
他卓尔不群的人格魅力,
必将作为传奇而被后人流传下去。
学为儒范,行堪士表,
一代宗师,高山仰止,
缅怀!陈岱孙!
长按识别二维码,一键加关注
本文编者微信公众号“民国文艺”介绍:那是一个大时代,那是一个胡适、林语堂、沈从文、鲁迅、齐白石、徐悲鸿、张爱玲、徐志摩、林徽因等群星璀璨、大师辈出的时代!让我们跟随着大师的足迹,一起领略那个伴随着清新壮阔的文艺复兴的民国大时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