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的新片《邪不压正》上映几天来,大家对这部电影褒贬不一,很多人都抱怨姜文的电影越拍越乱。
甚至连豆瓣评分都一降再降,目前降至7.2分,是所有姜文电影的最低分。
有人说姜文太自恋了,充满才华却又不知道节制,所以电影中充满了晦涩的隐喻和自说自话的私货。
其实在8年前,姜文拍过一部只有5分钟的微电影,短小精悍,故事紧凑、情节波折、主题感人,不过这部名叫《看球记》的微电影90%的人没看过。
这部小短片讲述了一位离异的父亲,带许久未见的儿子去看球的故事,最终经过一番波折,父子俩破除了隔阂,重归于好的故事。
《看球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片子开头,是一对父子在出发前的对话,可以看得出,父亲从心底里希望能和儿子一起去看球,享受一段愉快的父子时光,但儿子却有点抵触。
“你能闻到草的味道,十三颗鞋钉的球鞋一脚抽射,草星子的味道顺风而来,足球逆风而去……”
父亲明显不善言辞,但还是想努力勾起儿子去看球的兴趣。为此,父亲还去换上了和儿子一样的球衣。
“想看球你们得找我,是不是来跟爹来闻草皮香味的?”
更神奇的时,这个小伙子仿佛知道这对父子的一切秘密,他甚至说出了父子间隔阂的真正原因:
“离婚了,儿子不常来,一年见不了几回吧?”
这就完全可以解释父子之间关系的冷淡了,单亲家庭的儿子,和不常见到的父亲之间,确实很难相处融洽。
父亲似乎很不愿意面对和儿子沟通不畅的事实,急吼吼地把小伙子轰走了。
“我也有个这样的爹,在儿子面前,为了面子,总是很粗暴,我太了解你们了”
不过很快,意外出现了。
因为父亲在临行前换上了和儿子一样的亲子装,而把球票落在了换下来的衣服里,所以,这对父子被警察拦在了球场外。
在这样的窘境下,父亲急得手足无措,一着急对警察说出了心里话:
“我都是为了我儿子呀,我没有时间了!”
父亲确实没有时间了,首先,比赛马上就要开场了,他们不可能再回天津去取票。其次,他每次能陪伴儿子的时间有限,浪费一秒就少一秒。
在此处,导演很用心地设置了一个小桥段,女警察在汇报情况的时候,本来想说“这有一个中年男子滋事”,又改口成了“老年男子”。
是啊,片中的父亲正在老去,而我们每个人的父亲不都在老去吗?
最后,无奈的父亲只能去找刚才那个“倒票”的小伙子。
小伙子刚才说过“过5分钟你就会后悔,来找我。”父亲此时确实后悔了。
小伙子似乎对刚才的事有点耿耿于怀,他对父亲说:“我谈的是尊重。”
此处又是一个一语双关,父亲不光应该尊重陌生人,他还应该尊重自己的儿子,很多时候,父母与自己之间,互相尊重才是去除隔阂的基础。
最终,小伙子原谅了这位父亲,他说:
小伙子原谅了这位父亲,可能在此时,儿子也真正谅解了他的父亲,他看到了父亲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时常急躁的背后,是对儿子深深的爱。
最终,小伙子在球场外,用升降机把这对父子升上了天空,让他们的视线能越过看台,看到球场。
可能是好事多磨吧,就在他们马上就能愉快的看球的时候,意外再次出现了!
由于升降机的高度有限,他们俩的视线还是被看台挡住了。
而且跟糟糕的是,他们这样“出格”的行为被球场外的工作人员发现了,工作人员在下面操作升降机,要把他们给降下来。
就在高度一点一点变低的关键时刻,父亲急中生智,让儿子爬上自己肩头,用相机拍下了球场里发生的一切。
喜欢拍照的儿子爬上父亲肩头,把相机高高举过头顶,兴奋的大喊:“看见了!看见了!”
这时的父亲,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短片的最后,场景一转,父亲和儿子在暗房里互相协作,洗出了一张张照片。
面对这一张张记录着比赛实况的照片,父子俩人想在看现场比赛一样。
在看到皮球飞进球网的那张照片时,父亲大喊:“球进了!”
尽管父亲没有看成比赛,但此刻他比看到比赛还激动,甚至兴奋地像个孩子。
这是这部短片的最后一刻。
这部微电影虽然只有五分钟,但导演充分的表现了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故事中,是对父子关系的解读和剖析,好在故事的结尾是光明和温暖的。
看到结尾,我有种想哭的感觉。
就像张楚在《姐姐》里唱的一样:
我的爹他总在喝酒是个混球
我也有一个不善言辞的爸爸,但我现在甚至有点想他。
我们和父亲之间或许都有过这样或那样的隔阂和互相不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们变老了,我们也和他们和解了。
好的艺术作品,其实不需要宏达的场景、知名的演员和繁杂的情节,能把观众感染了、感动了才是好作品,这部《看球记》做到了。
-END-
☞当艺术遇上科技,这个获大奖的智能画框,帮你把名画都搬回家!
☞告诉你,这个才是大都市里白领们最常背的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