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深深地深深地将自身沉浸在自然之中,因此才能看到自然微妙的心灵,也就是我自己的心灵。” ——东山魁夷
▌东山魁夷出生于1908年7月8日,故于1999年5月6日。他18岁入东京美术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画科学习,23岁毕业,25岁到德国柏林大学学习绘画,两年后回国。后来他又曾到欧洲游历,所以他一身而兼具东西方文化的体验和素养。他除了绘画外,对音乐、文学也有执着的爱,真正是一个美的探求者。
“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厢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
▲ 霄樱 1982年
▲ 残照 1947年
▌而由于东山是通过对死亡的认识真实地感受到了生命、美与爱,所以他对稍纵即逝的灿烂以及倔强的生命有着别样的钟情。比如在1962年东山54岁的时候,他选择北欧进行了一场洗涤心灵的旅程,因为北欧如同死寂的冬天会使短暂的春与夏里生命以一种最灿烂、纯净、震慑人心的方式燃烧。而事实证明,东山找到了自己心灵的故乡,这段旅程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 白夜之光 1965年
东西之思索
“没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对外国事物的吸收、摄取只能产生消化不良的结果。”
▲ 雾 1951年
▌川端康成评价他:作为一位日本画家,一位风景画家,他自觉服从命运的安排,阐明了自己对日本的美的认识。他一方面把旅行当作人生,当作艺术,把流转无常看成人类的命运;另一方面又将孤独与忧愁埋在心底,对万物抱着肯定的意志,并努力加以贯彻,经常从自然中获取新鲜的感受,始终生活在谦虚诚实的情爱之中。
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
舍弃自我是困难的,
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
然而,絮絮低语的泉水
明明白白跟我说:
“美,正在如此。”
▌他绘画生涯的早期也颇为不顺,直到39岁他的画作“残照”在日本第三届画展获得特优奖并被日本政府买下收藏,他的绘画水平才被社会承认。此后他在全国画展不断获奖以至成为国家画展的评委。他还多次为日本皇宫、著名寺庙绘制壁画,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日本画坛巨匠。
▌东山魁夷晚年热衷于中日文化交流,多次以日本文化界的代表身份访问我国。他在绘制日本奈良招提寺障壁画时,有个强烈的愿望,要把中国的风景绘制进去。于是,他和夫人东山须美于1976年访华,在中国进行大量风景写生的基础上,把桂林和黄山的风景作为中国风景代表,绘制成日本唐招提寺壁画。从而中国桂林和黄山的美景为日本人民熟知。
▌1972年,日本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时,将东山魁夷的画作《春晓》赠送毛泽东主席;1978年,全国友协在北京首次举办东山魁夷画展时,东山先生又将他的画作《漓江月明》赠送叶剑英委员长。2002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东山须美夫人将东山魁夷的代表作50幅石版画赠送给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以表达东山魁夷生前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一片树叶》
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
这片片黄叶
换来了新的生机
树叶的诞生与消亡
正如生命
不停转化
地球上瞬息即逝的事物,
一旦有缘相遇,
定会在人们的心里
激起无限的喜悦。
人,应当更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
为此,固然有必要出门旅行,同大自然直接接触,或深入异乡,领略一下当地人们的生活情趣。
然而,就是我们住地周围,哪怕是庭院的一木一叶,只要用心观察,有时也能深刻地领略到生命的涵义。
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有一些歧路。
而诚实地生活
是尊贵的
只有这个
才是我生存的唯一要义!
—FIN—
整理丨弓山艺术会
编辑丨David Lincol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