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娱乐绝缘体,曾少对于各种娱乐新闻和节目,几乎很少接触。毕竟已经是中年大叔了,整天追着小鲜肉和小仙女,让人看到了,多丢脸啊!
但自从腾讯的《创造101》大火以来,即使多么不喜欢娱乐新闻,我在刷知乎和朋友圈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关于这个节目的动态和讨论。
在知乎,只要在搜索框键入“杨超越”,就能看到许许多多关于她的问题和文章。大部分的问题和文章,都能轻轻松松获得过千万的阅读量和过万的赞同。
大部分人对于杨超越的态度,皆为负面和消极,他们普遍认为杨超越不够努力,不够刻苦,可以说是“得不配位”,最终还让其以第三名出道,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1从小到大,我们都被灌输这样的一种观念: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我们一直认为学业是一块良田,只要我们撒在这块良田的汗水多一点,收成在很多情况下,也能呈现线性的增长。
越努力,成绩就越好,成绩越好,我们就越会去努力,当这样的一种循环不断在我们身上得到验证的时候,线性思维,就会慢慢被强化为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就是你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公平的。
公平世界这个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当我们认为,以及一直坚信这个世界是公平的时候,我们才能度过漫长的人生低潮期。
我们之所以会坚持天还没亮就起床去单词,是因为我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们的父母之所以日夜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是因为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付出,将来可以获得相对应的提升。
但杨超越在《创造101》这个节目的表现,和她最终所获得成就之间,却呈现出极大的不匹配。
这个不匹配程度越大,人们内心深处关于世界是公平的观念,受到的打击就越大。
当人们看到不努力,没有多大实力的人最后竟然也能成功,那岂不是意味着,自己此时此刻的努力,将来也很有可能也会打水漂?
杨超越的成功,破坏了很多人内心深处关于世界是公平的信念,而人们的信念一旦遭到破坏,一般有两个选项可以供选择:
要么更换自己的信念,干脆认定世界是不公平的,一分耕耘不会有一分收获,善不会有善报,恶不会有恶报;
杨超越之所以被那么多人不喜欢,第一个原因可能是这个。
2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许多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我们不可能一一对其进行分析和辨别。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大脑中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为了尽可能地节省宝贵的认知资源,大脑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将人和事进行归类,不同的类别有着不同的特质。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起的“刻板印象”。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因为女性没有进入职场,生产资料一般由男性掌控着,社会普遍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刻板印象:
男性都应该健壮有力,在外打拼,挣钱养家;女性都应该娇柔无力,呆在家里,相夫教子。
这种刻板印象,在公众号早期各种情感文章中,体现地淋漓尽致,如果你有细心观察的话,前几年热门的文章,“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负责貌美如花”,是最正确的主旋律。
而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职场,在职场中发光发热,女性的发言权越来越大,对于传统强加在她们身上的刻板印象,也越来越有力量进行反击。
所以,如果你又有细心观察的话,公众号的情感博主关于女性的言论,早已经丧失了前几年一直持有的刻板印象,“口红我自己买,房子我也自己买,你给我爱情就行了”,这样的旋律才是最正确的。
杨超越在《创造101》这个节目中,有不少哭泣的镜头,面对自己完成不了的任务,她选择的不是默默忍受,而是时不时来个梨花带雨的哭泣。
这个节目如果是放在前几年的话,估计大家对杨超越会宽容许多,毕竟那时候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还是十分浓厚的。
但现在,社会舆论早已经认定女性可以独当一面,依靠消费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很大情况下,也会被自己同性受众的嫌弃。
杨超越之所以被那么多人不喜欢,第二个原因可能是这个。
3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纳闷,杨超越具有那么大的争议性,做为主办方的腾讯视频,难道自己不知道吗?
主办方有很大的概率是知道的,但主办方和我们这些普通个体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主办方在举办《创造101》这个节目的时候,必须把这个节目当作是一个系统来看待。
什么是系统?系统由要素组成,按照特定的连接形式,具有专属于自己的功能和目标的存在体系。
在关于系统的定义中,最重要的不是什么要素,而是系统的目标。
《创造101》是一个综艺节目,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系统,而这个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或者说是目标,就是希望自己将来可以继续举办下去。
如果一个节目毫无新意,就连筛选的过程,都中规中矩,毫无争议点的话,那这个节目很有可能会淹没在成千上万个节目海洋中,一点浪花都没有。
而如果大方向没有错,主旋律也没有偏差的话,有些许的争议性,就可以为该节目带来大量的讨论,这些讨论表现在网络上,就是如同洪水般的流量。
曾少在百度指数中,分别搜索了杨超越、王菊、孟美岐和吴宣仪最近30天的搜索指数。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比起第一名的孟美岐和第二名的吴宣仪,杨超越的搜索指数,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点击即可看大图,大图,大图
不单单是在百度,在知乎上关于杨超越的讨论,就像我文章开头所说的那样,随随便便都有过百万的浏览量,其他的平台,曾少就不一一列举了。
或许可以这样说,杨超越只是《创造101》这个系统中,一枚制造舆论热度的棋子而已,为的就是让系统可以不断延续下去这个目标。
即使没有杨超越,你敢保证没有其他的杨跨越,杨飞越之类取而代之吗?
真的很难保证。
我在文章中一直强调要独立思考,就是希望我的读者能够透过现象,去更加接近本质。
如果你能够在热点问题出来之后,给自己多点时间去思考,去追寻,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许你可以避免被人带偏,自己的大脑,也不会变成他人的跑马场。
希望对你们有启发。
你可能还想读:
认真聊一聊「读书无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