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梦在红楼你说我说三百年,梦在红楼梦不完
虽然那么多有关恩义的成语,告诉人们恩义的美好,教育人们要懂得感恩。但是,古人又告诉我们,施恩要有度,因为“升米养恩,斗米养仇”。这一句因为一语戳中世情,令人触目惊心、过目不忘。《金瓶梅》对此有很好的描写。西门庆的亲友和家中下人,他对不起的人就那么几个。对大部分伙计和兄弟,西门庆都是出手大方,照顾有加。但西门庆死后,伙计们听到消息就打劫了他的货物,朋友争相出卖。甚至女婿陈经济都成了仇人,奸了他的小妾潘金莲,逼死了他的女儿。
《红楼梦》里也有不少这样的事儿。甄士隐家被烧光后,卖了田地投奔岳父。谁知岳父好生抱怨,半哄半骗地将他的财产骗尽。
甄士隐本是乡绅望族,生性淡泊,不以功名为要,对穷困到只能寄居庙里的贾雨村尚且热情照顾,主动帮助,一出手就是阔绰的五十两。想他平时对岳父肯定不小气,必是孝敬有加的,关系也应该很好。因此,落难后才会毫不犹豫带着妻子投奔了去。可惜,甄士隐错了。他的妻子封氏和岫烟一样,情性贤淑,深明理义,父母却不是年高有德之人。最后坑这对夫妻的,正是岳父大人封肃。薛家倒台后,岫烟、薛蝌应该不会投奔邢忠夫妇吧,因为封肃是有产业的,邢家却是四处飘泊的。若如此,这对年轻小夫妻该不会落入无德酒糟父母的算计中。
封肃谐音风俗,俗话说,女婿是半子,但是甄士隐孝敬时是半子,要同舟共济时就不是了。在这凉薄的世间,有吃有喝时称兄道弟的多,要办事时,总是二缺一三缺一的,落难时能不趁火打劫落井下石已是守住良知底线的人了。
也许甄士隐就是没有受人报答的命。岳父对他凉薄是本质不好,但贾雨村不是。他最潦倒落魄时,甄家的丫头娇杏两次回头看他,贾雨村误以为是对他有情,是个风尘巨恨,领了她的知遇之恩,并且念念不忘。中秋为她作诗“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虽然只是匆匆见过一面,却将她的样貌牢牢刻在心上。甄家落魄后,娇杏也不像从前衣着得体光鲜了吧。但她在大街晃过,贾雨村便一眼认出了她。马上派人追查访问,终于心想事成,娶了娇杏作妾。
贾雨村对娇杏“风尘巨眼”的看重远不止如此。贾雨村族中凋零,结亲是扩大人脉圈的好机会。四处钻营的人便是这么干的。孙绍祖厚着脸皮数次上贾府求亲,屡败屡战,终于打动贾赦,将侯府千金、贾妃的堂妹贾迎春许给了他。多划得来的买卖,五千两彩礼算什么?贾府的嫁妆就值好几千,何况那兵部的候缺在结亲后能手到擒来。关键是,从此名片上能加一串字符:荣国公孙女婿、贾妃的妹夫孙绍祖,多荣耀。更重要的是,贾府所有的亲眷以后也都是他的亲眷了。
当然,贾府这样人家的小姐,即便是庶出,也不可能给人做填房。但贾雨村至少可以学西门庆。西门庆的续弦是清河县左卫吴千户之女,这桩婚姻为孤身一人的西门庆带来了众多的亲眷。西门庆续弦时,只是一个小商人,贾雨村却是知府大人,而相貌、才干、年纪,贾雨村更胜西门庆一筹。如果贾雨村一门心思钻营,想通过姻婚不断稳固扩大自己的根系,找比吴月娘强的人家完全不是问题。但贾雨村好像根本不知道钻营,直接将娇杏扶了正。在古代,贵贱不婚,已是知府大人的贾雨村能将娇杏扶正,必然想法销去了娇杏的奴籍。时运两济,娇杏真是幸运,不辱“侥幸”之名。
娇杏只是两回头,便得贾雨村如此厚爱。而贾雨村真正的贵人,他却一个也没有报答。这两个贵人,是甄士隐和林如海。
如果没有甄士隐,贾雨村和娇杏不会有缘分。那时,贾雨村穷困潦倒,寄居在葫芦庙,以卖字鬻文为生。甄士隐也是读书人,大概从他的字、文中看出他的才华,从谈吐里知道他的见识、才干。甄士隐回家了还大力为他宣传,于是主仆上下就都知道了,连娇杏这丫头都知道贾雨村是个有为青年,别看如今潦倒,却必非久困之人。主人有心接济,只是不敢唐突。宣传的后果就是娇杏猛然遇到贾雨村时,因为好奇而两次回头看他,边看边想:这人真帅,只是穿得真烂。想必是主人说的贾雨村了。真好相貌,怪不得说他必会一飞冲天。如此才有了他俩的姻缘。
甄士隐不仅促成了贾雨村的好姻缘,还是贾雨村事业上的贵人,若没有他捐助的五十两和两套冬衣,贾雨村根本无钱进京赶考,自然也不会有高中得官,求娶娇杏一事了。
甄士隐是个没福的,不待贾雨村高中就家中着火,投去了岳父家。因为一条街都烧了,后又兵荒马乱的,他去哪了,连向邻居打听的可能性都没了。若非如此,贾雨村的捷报、银子、彩礼和求娶娇杏的书信应该会一起送达甄家。那贾雨村得知英莲被拐,会派皂役去找就不是安慰人的空话了。若是如此,善有善报,有恩的还恩,欠债的还钱,有情的终成眷属。生活多么完美。
生活不能假设。贾雨村得到甄士隐的资助后,急于奔赴前程,竟匆匆上路,不及辞行。贾雨村为他的行色匆匆付出了代价。甄士隐在京有朋友为官,本想让贾雨村带书信给朋友,一来让贾雨村有个落脚的地方,二来朋友也能传授些为官的经验。贾雨村虽然顺利高中,但没有做官的亲朋指点为官之道,竟不知道有护官符,很快就得罪了权贵,被同僚排斥,被上级参了一本,结束了第一次为官之旅。
生活有时按剧本的安排有序推进。有才的人到哪都会发光,贾雨村很快就被探花林老爷相中,被聘为林家的西席。和甄士隐一样,林如海也非常赏识贾雨村的才华见识,也真心想提携帮助他,愿为他的一飞冲天尽心尽力。
林如海的家世、见识、学问都比甄士隐还高一筹,办起事来也更周全体贴。此时,二人地位悬殊,认识也不算久。对骄傲有才的人来说,求人介绍门路,多少有伤体面。林如海却道“正思蒙训教之恩未经酬报,遇此机会,岂有不尽心图报之理”。一句话否认了是贾雨村在求他,而是我要报恩,让人接受帮助变得毫无心理负担。
据考证,起复打点上下需要三千左右。贾雨村是进士,能屈尊给一个小女生当私人教师,正是因为缺钱。教师薪水有限,何况有家眷老小,哪去找三千两。林如海真是细致,连这都想到了;
二是起复需要过硬的人脉关系,这个也准备好了。
林如海的推荐书将直达荣国公家的贾政手上。同类相谋,官场上,介绍朋友不能乱牵线搭桥,或许才华、人品、政治理念隔得太远,二人互相看不上,介绍人反被两边报怨。林如海选择的是贾政,而不是袭爵的贾赦。林如海这么介绍贾政,“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书烦托。否则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有污尊兄之清操”,可见林如海心中是如何评价贾雨村的,要什么样的人才配提拔贾雨村。也难怪贾雨村得意了,在林老爷眼里,他配才德兼备的谦谦君子贾政。
林如海送佛送到西天,因黛玉将进京,于是他建议“尊兄即同路而行,岂不两便”,意思是有你一路同行,我女儿也方便。有起复机会,贾雨村当然急着直奔前程,但辞馆、路费都不好张嘴的,林如海一句话就都解决了。
到了京都,持岾拜见,贾政果然如林如海所说,接待他郑重而周到,谦恭有礼,礼贤下士。贾政直接引他入了贾家宗祠,上香祭祖,排班论序。贾政办事有效率,没多久贾雨村就在宦海重新扬帆起航。这一次,他比第一次风光多了。他是有强大背景后台的人了。想起他第一次为官,那是多么孤单的日子。
贾雨村之所以回报娇杏,是因为相遇时他正落魄。在他眼里,娇杏的两次回顾,无关金钱、权势、地位,她的风尘巨眼,相中的一定是他这个人!林如海也是在他落魄时伸手,且知遇之恩更有过之而不及,金钱、人脉同时开道,且还想过不伤自己清操和自尊、颜面,这份周全厚待,简直恩同再造。
然而,现实给林如海、贾政、贾雨村还有甄士隐开了个巨大的玩笑。贾雨村的清操便只能在娇杏身上实现了。其他的,都变成了扯犊子。
当薛蟠、英莲、护官符一同出现在贾雨村的面前时,狼外婆接开了他的面纱:什么真心看重,什么真心赏识,全是假的。他不过是四大家族势力网上的一颗棋子,不过是他们枉法时遮羞掩护的工具。
不知道有多少读者有阅历体会贾雨村此时的心情:办了薛蟠,官位不保。可不办又如何面对从小熟读的圣贤书,如何回家对娘子说起英莲?恩人甄士隐出家了,但英莲母亲还在,他曾许诺寻找英莲,如今英莲近在眼前,却有一股巨大的无形的力量,阻止他搭救伦为奴婢的英莲。时间好像回到那年中秋,甄士隐朗朗的声音似乎还在:“不知可纳芹意否”。
门子叨叨地说着护官符的好处,细细地分析着案情,贾雨村的三观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颠覆、粉碎和重整。那个有清操的雨村兄,那个能侃侃而谈正邪两赋论的青年,那个敢“恃才侮上”的贾知府,那个曾沽清正之名的贾雨村,就此消失。薛蟠就是贾雨村的煞星,因为他,贾雨村知道自己屁都不是。他引以为傲的才干、才华根本没想象的那么值钱。孔圣人说君子不器,可悲的是,贾雨村此时是彻头彻尾的器,他越有才,用于枉法时就越顺手。因为薛蟠,林如海的知遇之恩变得一点都不重要,更无须报答,不过是各取所须罢了。贾政的提携之恩也不用回报,这个案子办了,欠的就都还了。贾雨村交出他的才华、清操和三观,他们则把完好的薛蟠带走。
贾雨村不是海瑞,这个史上有名的清官可以和有知遇之恩的老师死磕到底,可以和位高权重的首辅大人咆哮开撕,甚至敢骂皇帝骂到千古流芳。但在张居正那里,这人脑子有病。如果贾雨村发签捉拿薛蟠,那也是脑子有病,得治!既然要治,那就回家好好治吧。
读《红楼梦》好多年后,听某官二代朋友说些官场上的事:某部级高官出事前风光无俩,倒台后,其女不幸落至为娼的地步。其女向当年父亲大力提携过的朋友、下属发出求救信号。听到消息后,诸人不救不说,反争相亲自去嫖,以侮她为乐,从中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听得人心惊肉跳,不禁让人想到贾雨村。贾雨村在被几位恩人看重时多么充满希望,心中有多么得意,那帮薛蟠了断官司时就有多恨。此后,他越向四大家族表达忠心,越与四大家族联结紧密,有一天树倒猢狲散时,他落井下石的力度也就越狠。若也有一个“侮她为乐”的机会,他怎么忍得住不利用。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或许,作者真是不忍下笔撕开生活的面纱,看那腐烂流脓的里子。
不再年少后,终于懂了为何贾宝玉只想在内帏厮混,为何一闻男子之名就觉浊气逼人。他生在贾家,在都中的公侯王府间四处行走,贾雨村之前,他听过看过多少个贾雨村。
图:网络
文图版权归原作者
如侵权,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