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如何睡一场好觉?
日期:2018-06-17 23:18:36 作者:Lachel 来源:黑天鹅图书 阅读:

如何睡一场好觉?

  在高强度压力驱使下,我们的问题往往不是「睡得晚」,而是「睡得浅」和「睡得少」。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睡眠质量呢?

  文/Lachel,公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

  前几天发了篇文章,讲:很多人对熬夜和早起,其实有所误解。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早睡早起」,如果你是夜型人,更适合你的,或许是「晚睡晚起」。这才是更自然状态

  但这里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

  夜型人适合晚睡晚起,并不意味着,喜欢晚睡晚起,就是夜型人 —— 你很有可能只是单纯不想睡觉而已。

  现代社会手机电脑统治了我们绝大部分时间。5月底高瓴资本发布的报告称:2017年,平均每个成年人每天在数字媒体花费的时间长达 5.9 个小时,包括音频视频社交媒体、数字内容等。

  这其中,手机就占了 3.3 小时。

  想一想,这 3.3 小时中,有多少时间,是你昏昏欲睡,却仍然坚持握着手机,被幽幽的蓝光照射着,不肯放手

  我们都活在信息焦虑的包围中。我们的大脑早已被这个环境塑造成一个高敏感度、高响应度的机器,无时无刻不在攫取着信息,来满足缺乏刺激而造成的饥渴感。

  我们不敢入睡,担忧旧的一天又不知不觉过去。而新的一天就像一头庞大怪兽,总让我们觉得「还没有准备好」。

  你是否总是觉得,这一天过得太快,自己似乎还没做什么,就已经到入睡时间了,感到非常不甘心?

  你是真的喜欢黑夜,而还是因为怯弱,而不敢开始新的一天?

  在高强度的压力驱使下,我们的问题往往不是「睡得晚」,而是「睡得浅」和「睡得少」。

  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并不是强迫自己早点上床,然后在床上辗转反侧 —— 这只会造成迟迟无法入睡的折磨,让你再一次拿起手机,寻求新鲜信息的刺激。

  而是:消除内心的焦虑、压力、紧张,真正睡一场好觉,让自己经历4-5个睡眠周期

  这样,才能让大脑彻底清除代谢废物,重新构建突触联结;让身体进入彻底的恢复状态。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睡眠质量呢?

  —— 写这个话题,其实有点尴尬

  因为,我自己就常常受困于「睡眠质量不好」。我是典型的夜型人,随着太阳西坠,头脑越发清醒,晚上九点到凌晨两三点,是工作状态最好的时候,很多任务都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

  但是,即使如此,也很难保证每天7个小时的睡眠。有一点时间还失眠,经常一整晚无法合眼,到了清晨才勉强睡2、3个小时,后果就是一整天的头痛

  好在现在已经改善很多了。

  所以,这些既是理论,也是我的经验希望能帮到你,真正地睡一场好觉。

  01

  ▼

  释放未来的压力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后台」,叫做隐性认知资源。每一天,当我们切换任务和焦点时,其实一部分工作没有被清空,它们被转移到「后台」里,仍然在进行运作。

  这种模式有其好处:我们都经历过「灵光一闪」的时刻 —— 某个问题的解答突然脑海里蹦了出来,这其实就是后台运作的作用

  但是,这些堆积起来的任务,同样会不断占满我们的隐性认知,从而挤压「前台」的显性认知。

  所以,为什么很多时候,明明感觉筋疲力尽,却一直睡不着,总觉得脑海里堆得满满的?多半就是由于,我们处理事务太多,隐性认知被占满了。

  它们积压在大脑中,会让大脑一直保持活跃,难以入睡。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一个有效方法,就是通过书写和记录,把它们释放出来。

  心理学家 Pennebaker 做过大量相关研究。1997 年,他提出:在睡前书写下自己的想法忧虑,可以显著解决「回想」(ruminations)—— 也就是在床上辗转反侧,不断在心里念叨和复现 —— 从而帮助我们更快入睡。

  2016 年,Pennebaker 和 Smyth 的研究再次指出:写下自己的压力和念头,对植物神经肌肉放松免疫功能调整都有好处,能有效缓解自己的压力。

  大量其他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通过书写想法和念头,可以给大脑一个暗示,让大脑认为它们「已经被记住」,从而从隐性认知中释放出来。

  那么,如何记录这些想法,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呢?

  主要有这么几个注意点:

  1)要记录「明天的待办事项」,而非「今天的日志」。

  原因简单:占据我们隐性认知的,是对未来的忧虑和思考。如果仅仅是做日志的话,反而会容易引导我们,激发对未完成任务的担忧和想象,从而让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2)记录越详细越好,最好精确一目了然步骤

  举个例子:假如我明天有一个讲座安排,我可能会这样写:

  10:00 - 12:00 完成讲座大纲(约多少字、主要哪些内容、需要多详细,等等)

  13:00 - 14:00 填充内容(几个案例、几个故事、几个知识点

  14:00 - 16:00 试讲录音(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点)

  16:00 - 17:00 反馈并调整

  18:30 - 19:30 再次就PPT理一遍流程(留意试讲录音的注意点)

  诸如此类

  这样一来,哪怕我第二天没法按照这么详细的流程操作,我也可以暗示自己:已将一切安排妥当,没有任何需要考虑的了。

  3)有任何问题、想法、灵感,一并记下来,告诉自己「明天处理」,不要带着问题入睡。

  简而言之,在这一步,你要做的是「清空大脑」,尽可能降低大脑的负载。这样,才能让自己完全放松,最大限度缩短入睡的潜伏期。

  02

  ▼

  光线抑制大脑兴奋

  我在 关于熬夜和早起,也许你一直都错了 中讲过:对睡眠影响最大的激素是褪黑素。而褪黑素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

  人体的视网膜及皮肤,会感知周围环境里的光线,将光信号传递给松果体,由松果体分泌褪黑素,调节我们的昼夜活动

  实验证实:再微弱的光线,也会对褪黑素的分泌造成影响。其中尤以蓝光为甚。

  在自然环境中,白天时,色温高,冷光(即蓝光)比例大;日暮时,色温低,暖光比例大 —— 我们的身体早已适应了这样的环境。

  因此,我们在家里,也可以通过模仿这种环境,来抑制大脑的兴奋,告诉大脑「该睡觉了」。

  具体来说,可以参考这几个建议

  1)入睡前 3 小时左右:关闭日光灯,打开卧室的暖光灯。在保证亮度的情况下,减少蓝光对大脑的刺激。

  2)同步把电脑和手机调到低色温状态。iOS 可以打开「夜览」,Win 10 可以打开「夜间模式」,调至暖调。一开始可能很不习惯,但这个做法非常有效。

  3)入睡前 2 小时左右,写今天的日志,为这一天做复盘。这一步不要留到太晚,避免越写越精神

  4)入睡前 1 小时左右,写下明天的待办事项,参考 1)中的步骤,尽可能清空大脑,不要留下堆积。

  5)入睡前半小时左右,关闭电脑和手机。可以读一会书,以轻松休闲的为宜,不要选太复杂、太活泼的书,避免给大脑压力。

  6)入睡时,关闭所有的灯,尽量处于完全黑暗的状态。除非你有开灯睡觉的习惯,否则,再微弱的光线都会造成影响。

  时间可以自己设定,建议多尝试几次,找到最符合自己的节奏

  这是关于入睡的建议。那么,如何让自己能睡够充足时间呢?

  1)一个眼罩是必须的,这是极其有效抵御光线的工具

  2)如果能定时打开窗帘、打开日光灯,那就更好了。这可以使你的身体提前被唤醒,避免醒来后出现困倦、晕眩的状态。

  3)醒来后立刻起床,洗漱,拉伸,开窗,激活全身状态,千万不要再躺在床上。

  这整套流程,是我目前在坚持和践行的方法。如果你也是一个夜型人,或者晚上难以入眠,不妨试试

  03

  ▼

  找准自己的睡眠周期

  打开任何一本讲睡眠的书,都会告诉你:练就规律作息,从固定起床时间开始。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我们知道,睡眠时长是最关键的,而睡眠时长受什么变量影响呢?一是入睡时间,二是起床时间。

  这两个变量中,后者受到的限制更多 —— 工作、学习、社交、日光、家庭……诸如此类。

  我们可以选择「早睡」或「晚睡」,却很难灵活改变每天起床的时间。

  所以,如果你每天都睡不好,不妨试一试:先给自己设一个固定的起床时间,再往回倒推入睡时间。通过反复多次的试验、反馈,找到自己最适宜的睡眠时长。

  不妨试试这样:

  1)留出1-2周的时间,用来做睡眠测试。在这段时间里,尽量按照自己的意愿入睡,避免加班和高强度的工作。

  2)设定一个你所希望的起床时间。在这1-2周里,每天都雷打不动地按这个点起床。周末也不例外

  3)以前一天入睡到当天入睡为一个周期,记录下这些信息:

  我在几点钟的时候感觉到困意?

  我入睡时大约是几点钟?(可能会有点误差)

  这一天里我感觉如何?整体状态能打几分?

  4)尝试微调每一天的入睡时间。最佳的状态是:调暗灯光、做完日志、写完待办事项后不久,自然感到困意,然后立刻关灯睡觉,上床后几分钟内即入睡。且第二天醒来后神清气爽,没有丝毫疲倦。这就是最理想的。

  争取找到这种最佳状态,固定下来,尽量按照这个节奏长期、稳定作息,不要打破。

  如果偶尔不得不推迟入睡,第二天也务必按时起床,可以利用中午补眠,或第二天提前几分钟入睡。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可以延长试验时长,或进行多次试验,帮助自己接近最适宜的睡眠时间。

  重点是,不要拖延,不要把白天的事情拿到晚上做。这样一来,只会不断地推迟入睡时间,打乱睡眠节奏。

  04

  ▼

  给自己一个动力

  大多数时候,我们之所以硬撑着不想睡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抗拒第二天的到来。

  为什么会抗拒呢?因为我们知道:第二天仍然跟今天一样,没有任何不同,也没有任何值得期待东西。我们对于这样的生活,一点都提不起兴趣

  我们不希望太快入睡,也许只因为潜意识里,在抗拒着再一次白白度过一天。

  所以,不妨试一试:从动力入手,每一天,都为第二天安排一件微小的、有趣的、值得期待的事情,来强化我们「迎接第二天到来」的驱动力。

  举几个我自己常用的方法:

  写文章、做产品、构思方案,在最顺手的时候停下来,告诉自己:第二天起床了继续写。这样,就能带着充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入睡。

  学一门技能,把它分解成许多个小任务,用这些任务来驱动自己,让自己每一天都看到切实的进步。不需要考虑这些技能的实用性,纯粹考虑兴趣即可。

  在每一天日常的工作之外,安排一些不一样的、较少接触的任务,来丰富自己的体验,让自己带着好奇的期待的目光去审视、经历 —— 哪怕只是换一个简单的步骤,也能带来不一样的新鲜感

  ……

  简而言之,重视每一天的体验,为每一天创造一些小小的、新鲜的刺激,并坚持下去。让大脑从「不舍得结束这一天」,自然过渡到「期待第二天的来临」。

  当然,也要注意一个度:不要设置过高的刺激,导致自己过于亢奋,久久难以入睡。

  05

  ▼

  培养极简主义心态

  在个这时代,每一天,都有无数的信息在冲刷着我们,争取跳进我们的视野,被我们所吸收

  但是,这其中,有多少信息是真正对你有价值的呢?有多少内容,是你想着「可能有用」「也许会用到」而暂存起来,就再也没有打开过?

  我基本不看新闻,也不会「被动地」接收任何信息 —— 时间和注意力是一个人宝贵的东西,不应该被未经筛选的信息占满。

  如果有必要我会借由自己的信息渠道主动去获取资讯,把它们重组、整合,输出成有意义的产品。

  所以,建立自己的信息筛选意识,十分重要:明确「我需要什么」,除此以外的东西,都是噪音,不要让它们占据你一分一毫注意力。

  这就是极简主义:欲望剥离和摒弃开来,只关注当下的状态和感知。

  建立了这样的意识,你就不会再在深夜不断地刷手机 —— 你会意识到:这些瀑布流信息都是无价值的。它们只是从你脑海中一闪而过,存留下来的不到1%。你应该把时间用在主动搜索、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整理上面。

  试着去找到一件真正重要、愿意为之投入的事情,把精力投注进去。而不是被各种信息所引导,把思考的权利拱手让出。

  让自己摆脱「信息焦虑」的桎梏,才能真正抵抗手机和电脑的侵袭

  06

  ▼

  另外,再给妈妈们一个小提醒

  每天睡眠 6 - 9 小时,仅适用于18岁以上的成人。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非常需要两个东西:一是充足的光照,二是更长时间的睡眠。

  所以,建议各位妈妈,可以多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这有助于身体发育和性格培养,对眼球的发育也有显著作用,能够有效预防近视是的,这可能又是一个很颠覆的研究成果,以后有机会讲)。

  同时,尽量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睡眠环境。按照 NSF(美国全国睡眠基金会)的建议,孩童的睡眠时间应为:

  刚出生 - 3个月:14 - 17 小时;

  4 - 11 个月:12 - 15 小时;

  1 - 2 岁:11 - 14 小时;

  3 - 5 岁:10 - 13 小时;

  6 - 13岁:9 - 11 小时;

  14 - 17岁:8 - 10 小时。

  祝每一个人都能真正地「晚安」。

  为人处世,这几句话不要随便说

  工作10年月薪7000元:没有见识的努力,都是瞎忙

  一个人正在变穷的3个迹象

  作者:Lachel

  高效思维达人,知识管理专家,深度思考践行者,

  领英、36氪特约作家。

  公众号:L 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阅读原文,即可查看帮你快速成长的1000篇好文,这里有成长经验、工具方法、管理技能......值得一看,不容错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如何睡一场好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