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佛教应利国利民而非“入国破国、入家破家”︱佛教深度思考(之七
日期:2018-05-26 22:31:19 作者:随佛禅师 </span&g 来源:华人原始佛法 阅读:

佛教应利国利民而非“入国破国、入家破家”︱佛教深度思考(之七

  点上方绿色喇叭收听文章语音

1

  得四十一年前,个人初信佛教,当时学校有一位信仰基督教的同学说:“你不要信佛教,佛教是入家破家、入国破国。你应当信基督教!”

  当时个人相当的不以为然,认为这是破坏佛教名声疯狂说法。但还是耐着性子问:“为什么应当信基督教?”

  这位同学回答:“因为美国、法国总统信基督教,英国首相也信基督教。信基督教的国家比较好!”

  当然这种答案是相当的不宜,除了反应崇洋媚外”的心理以外,根本无关乎是否应该信仰佛教的课题!可是这种观点,反应出当时社会大众普遍观感,认为信基督教的国家是强盛,而信佛的国家则衰弱。

2

  西方国家的强盛,其原因实际无关乎基督教信仰,而是源自十七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所开启的“人本主义科学精神”。

  在思想本质上,人本主义与科学精神是反基督教的“神本思惟”,反对人生态度依赖“神的恩典”,更不认同生命的目地是寻求进入永生天堂坚定拒绝种种脱节现实人生的信仰及作为

  人本主义与科学精神的启蒙运动,让西方社会逐步地走出中古世纪以来“以神为本”的思想枷锁,间接地促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发达了西方国家的社会教育产业资本规模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力量,开启了西方文明朝向民富国强的道路前进。

  反观亚洲文明的发展。在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之前,东、西方的社会形态,在本质上是差异不大,同样的君王集权与贵族封建,垄断财富土地分配机会绝大多数人民生活贫困边缘

  此时,关怀人民为本的宗教信仰,却是不断地向民众灌输“现世是苦,天堂与净土依靠”的信仰,藉用祈求“神的恩典”或“佛、菩萨救赎”作为度苦、救世的手段

  虽然“仰赖圣灵救赎”的宗教信仰具有抚慰人心作用,但是无法让人确实地反省,必需经由自身务实有效努力,提升身心素质改善现实生活及社会质量,才是真正解脱苦难与利乐世间正道

  务实的努力,更胜于焚香祈祷效果神话虚幻、闭塞的思想教育,充满不切实际美丽理想,还有许多玄缈、空幻、缺乏经世致用价值的宗教哲思理论,麻醉着广大民众的苦难心灵

3

  西方社会开启了“人本主义与科学精神”的启蒙运动,逐渐加速地朝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时,亚洲的国家还沉睡在封建、神话、玄虚哲理的迷梦中,当西方列强进入亚洲各国的大门时,亚洲各国随即一败涂地

  随着西方近代文明与势力的传入,基督教信仰逐渐取代亚洲的传统宗教,造成佛教、道教与民俗信仰人口大幅减少,并且社会印象地位影响力也大为低落

  譬如:二战以前的朝鲜,佛教徒约占人口的 80%,二战以后至今,由于受到西方的影响,目前南韩约有 75%人口是基督教徒,而佛教信仰人口已经大幅的萎缩,对社会的影响更是大不如既往。

  纵使在佛教、道教与民俗信仰为主要信仰的近代台湾社会,主导台湾社会的政经力量,还是以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势力为主,绝不是华人的传统宗教。原因是传统华人宗教信众的教育与社经实力,普遍不如深受西方教会扶植的基督教、天主教信众。

4

  中最为根本的问题,是“传统佛教、道教的许多教说、作法,严重的脱节现实生活”,教育出“过度理想化的善良逃避、厌离现实的世界,美丽而空幻的人生愿景,理想而不务实的生活态度,缺乏健全实际的生存能力不适正常生活”的宗教信徒

  在现代社会形态底下,传统华人宗教的信徒,是普遍过度的善良,造成难以生存于现实社会,也拙于应付现代生活的挑战。佛、道教信徒与基督、天主教徒的差异,犹如十九世纪的东、西方社会,是强弱分明

  如果佛教能够在提倡各宗派佛教信仰,提供安慰人心、稳定社会的功用之外,更进一步地提倡契合真实佛法原始佛教(不是消极的南传部派学说),发挥务实、理性、科学、实际的人本思想,帮助社会大众远离消极、避世的人生观,拒绝不切实际的抽象理想、迷信,必定可以提升民众面对现实人生的精神,具备务实解决困难意愿、能力,开展勇健的创造力、反应力、智力行动力,促进民众、社会、国家的强化及进化。

  如此一来,善良的佛教信徒不仅是稳定社会的重要力量,更能够平衡基督教、回教的势力,缓合两方的对立,强化民族文化特殊性,避免社会、国家的内部对立与偏颇发展,既能兴家,也能兴国。

  佛教的重大责任,不是只有遥想利益无量的众生,最直接与重要的责任是“帮助斯土斯民的智觉、稳定、繁荣、昌盛”,让佛教的护法能够健全、昌荣。

  在现代国际社会环境底下,个人、国家、民族的兴隆,不能只有依靠虔诚、善良的稳定社会而已,更需要具备坚定、务实、勇健、有能力、有动力国民后盾,没有具体坚强实力,个人、国家、民族的稳定兴隆是遥不可及的……(未完待续)

  本文节选自第40期《正法之光》12-14页,文章略有删减。文章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美化版面,不代表原始佛教任何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利益更多人~ 

猜您喜欢禅之渊源自利利他亲子之间关于吃肉面对分歧了解父母生死大利五戒十善收获幸福修行在日常了解真佛系期待束缚智慧视角好人标准答疑揭秘神秘体验人世间婚姻三种遗憾

  长按二维码进入

  随佛禅师简介

  长按二维码解密

  释迦佛陀真身舍利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佛教应利国利民而非“入国破国、入家破家”︱佛教深度思考(之七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