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如今是红毯胜了卢米埃尔,是日影胜了华影 | 论戛纳
日期:2018-05-22 16:35:44 作者:找一束光的 来源:看理想 阅读:

如今是红毯胜了卢米埃尔,是日影胜了华影 | 论戛纳

  前面的话

  2016年5月23日,正值第69届戛纳电影节,贾樟柯在其公号“柯首映”上写下这样一段话:

  戛纳在外人看来确实是一个名利场、一个高速运转的造星机器。但对导演来说却是没完没了工作采访重复一百遍的问题和重复一百遍的回答。我们在这里变成人肉复读机,我们到底为什么来到此地?

  戛纳最感人仪式是在卢米埃尔大厅结束放映后,那一束从黑暗中来,打在主创身上的灯光

  记得几年前,当时的法国使馆影视专员毕东对我说:“对制片人来说,为了戛纳电影节首映后那一束洒在主创身上的灯光,我可以去死。”他是越南导演陈英雄的制片人,他说:“那是对电影工作者的注目和尊敬。”

  这些年,是枝裕和与贾樟柯

  2018年第71届戛纳电影节落幕,《小偷家族》摘得最高荣誉金棕榈奖,是枝裕和发表获奖感言说:

  天哪,我的腿真是一直在发抖,此时此刻能站在这里真的很幸福

  每次参加戛纳电影节,我都能收获继续在电影创作道路上走下去的勇气,也能感受大家想要通过电影去打通不同人之间的对立、不同世界隔阂希望

  但是你知道吗,我真希望这双发抖的腿属于华人,我真希望同样想“通过电影去打通不同人之间的对立、不同世界的隔阂”的我们,目的不是为了名利。

  因为我以为,如今是红毯的星光胜过了卢米埃尔大厅的灯光,是日本影视胜过了华语影视。

  1. 

  我以为是红毯的星光,

  胜过了卢米埃大厅的灯光

  戛纳电影节大概是最为分裂,也最为诡异国际电影节——卢米埃尔大厅里,是那束让无数电影人魂牵梦绕的灯光,卢米埃尔大厅外,是那条闪耀着星光越发争奇斗艳的红毯。

  作为大国际性电影节之一,区别于柏林电影节的政治性和社会性、威尼斯电影节的实验性,戛纳电影节因为追求电影艺术性,而被公认为最高的电影艺术殿堂

  仔细回忆一下,我们还能历数留名戛纳影史的那些伟大影人:伯格曼、特吕弗、布列松、布努埃尔、安东尼奥尼、费里尼……而今回看,却像是回不去的荣光日子

  1995年,前南斯拉夫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凭借《地下》二封金棕榈奖,之后,像是预言般地,他在自传中说了一句颇为感伤的话:

  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决定把金棕榈奖再次颁给我,我把这归因于他们深深的怀旧之情——这世上再没有布努埃尔,没有了费里尼,没有了贝托鲁奇,他们分外惋惜

  不知道卢米埃尔大厅里的灯光,是否黯淡了许多。

  让我们暂时把目光挪到户外。比起灿烂的影史,戛纳的红毯也有着令人津津乐道的璀璨星史,因为这红毯从来就是名利场、娱乐圈的大秀场:

  麦当娜展示过她那件锥形胸衣;

  施瓦辛格展示过他健硕的肌肉

  希区柯克放飞过400只鸽子

  苏菲·玛索经历过走光事件

  迈克尔·杰克逊激起过不小的骚动;

  戴安娜王妃曾携丈夫查尔斯王子在此留下过倩影

  而格蕾丝·凯利也正是在红毯邂逅摩纳哥王子,最终从影后走向王妃……

  1987年,戴安娜王妃与查尔斯王子一同走红毯。

  这份红毯星光,比起愈显黯淡的卢米埃尔大厅里的灯光,却是愈发耀眼,或者说是,刺眼

  这几年,当我们回忆戛纳红毯,我们想到了什么?

  龙袍加身,铸就“毯星”的范冰冰;

  某选美小姐摔跤事件;

  以及其他堂而皇之蹭红毯的明星

  和各路网红……

  看着那些光怪陆离服装造型,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博眼球手段心机,你不能不感叹时代崩坏的速度

  按理说,华人走上红毯我们应该喜闻乐见,但为什么很奇怪的,我们高兴不起来?不,我们是可以高兴起来的。

  2000年,梁朝伟一手牵着张曼玉,一手牵着刘嘉玲,那是香港电影最辉煌年代

  1993年,陈凯歌带着张国荣和巩俐以及一众主创到场,那是华人第一次获得最高荣誉的年代。

  至今我都以为,红毯上那些妖艳的着装,都不如当年巩俐那一身黑白让人一见倾心

  这是让我们至今难以忘怀的两次“走红毯”,不管是置身当时还是如今回忆,都是高兴的。只是没想到,那时达到的辉煌,已是顶峰,是第一次,也很可能是最后一次。

  为什么我们今天高兴不起来?因为我们踏上红毯的脚步是虚的。

  当年人们问巩俐,去戛纳走红毯紧不紧张,她回答:因为知道我们带去的是好电影,对自己作品有信心,所以没有紧张,也没有害羞

  但没有创作出令戛纳赞赏的电影,没能名正言顺走上红毯,这些都不是最令我们扼腕痛惜的事,让我再罗列两件事:

  2017年,范冰冰成了戛纳主竞赛单元评委

  2018年,戛纳电影节平行单元设立“中国电影荣誉奖”单元,入围电影是中国三流电影。

  所以你看,我不知道范冰冰从毯星走到评委,是不是可以看作红毯星光的胜利之兆?

  2. 

  我以为是日本电影胜过了华语电影

  是枝裕和的电影,给人的印象温情家庭风,一如小津安二郎和山田洋次,但继之前的转型之作《第三度嫌疑人》之后,人们多少觉得是枝裕和也变得更商业化了,而且恐难再达《无人知晓》的高度。直到《小偷家族》的出现,才让大家松了一口气

  可以说,今年的戛纳大奖,是枝裕和实至名归,这是他继黑泽明、今村昌平、衣笠贞之助之后的第四位获金棕榈的日本导演,而《小偷家族》则成为日本影视上的第五枝金棕榈。

  但我们总还是自然注意到自己的电影。有人说,今年是戛纳中国大年,但今年,日本第五次获得金棕榈奖,没有一部中国电影获奖。

  稍微对影史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纵然我们有过杨德昌、王家卫、侯孝贤等华语导演在戛纳获誉,但摘得最高奖项金棕榈的,至今停留在20多年前的《霸王别姬》。

  是枝裕和获奖后接受日本媒体的采访,他说:

  “我觉得日本今后成为电影大国是一种幻想,反而会进一步衰退,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邻国中国正在聚集一批年轻电影人在戛纳,和大师交流,举行各种活动,看到这种场景感觉日本电影界都没有做出什么贡献。大家最好能够有点危机感,别装作什么都没看到。”

  然而我却觉得很是惶恐

  有人说,戛纳电影节是最具中国情结的国际电影节——相比与奥斯卡和其他两大电影节,戛纳上的华人身影确是最多的,获得的认可也是最多的。

  1990年,张艺谋《菊豆》获“金棕榈奖”提名;

  1993年,陈凯歌《霸王别姬》获“金棕榈奖”;

  2004年,张曼玉凭借《清洁》(法国电影),成为首位华人戛纳影后、首位亚洲戛纳影后;

  2006年,王家卫成为第一个担任戛纳评审团主席的华人;

  2015年,侯孝贤凭借《刺客聂隐娘》赢得最佳导演奖……

  但自问,从1993年《霸王别姬》之后,我们华语电影可曾再造当年的辉煌,我们的电影艺术可曾再有当年的高度,我们走上红毯的气势可曾再有当年的分量

  没有,不但没有,我们还听见所谓“戛纳中国电影荣誉奖”的设立消息

  如今,获奖的日本导演没有显露出对日本电影的自信,却点名称赞没有获奖而且烂片越来越多的华语电影,实在诚惶诚恐。

  我们在怕什么?我们怕1993年的《霸王别姬》,唱的是戛纳绝响;我们怕2000年的《花样年华》,真的成了追不回的花样年华。

  尽管贾樟柯的《江湖儿女》和入围“一种关注”的毕赣《地球最后的夜晚》都在各自单元铩羽而归

  但我们仍然乐意看到,这两部影片展映后的热烈反响,我们仍然愿意等待,等待华语电影人重拾电影艺术的光芒

  2016年的戛纳电影节,贾樟柯写下“戛纳最感人的仪式是在卢米埃尔大厅结束放映后,那一束从黑暗中来,打在主创身上的灯光。”而后,他又写道:

  就像是黑暗中的长跑者,创作过程孤独漫长。所以在创办“柯首映”的时候,我想到了那句slogan,“一束目光照亮电影天才”。

  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我们每一个人关注的目光,就可以像是那束闪耀在卢米埃尔大厅的灯光,去鼓励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创作者

  两年前(注:如今已是四年前)我担任戛纳电影节的评委,在评审会议上我说:我不是评论家,我不愿意评论这些电影的缺点,我更愿意比较这些电影的优点

  我们为什么要来戛纳呢?在这个电影为上的地方,借一位法国作家所言:我愿意在一个尊敬电影的地方失败,也不想在其他任何地方成功

  支持每一个仍然坚持梦想的电影人,支持每一个还在努力的“贾樟柯”。

  想找到那一束从黑暗中来,

  打在主创身上的灯光。

  【参考资料】:

“每日人物公众号:戛纳,是电影节,还是作妖大会

  公众号“第十放映室”:中国电影禁不起你们这么败

  北京日报:日本电影为何频摘戛纳金棕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如今是红毯胜了卢米埃尔,是日影胜了华影 | 论戛纳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