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这种情形:你的亲人得了尿毒症,得换肾才能活命,全家上下只有你一人配型成功,那么你会同意割下一个肾,换给他吗?
网上看到一个故事。
说有一对夫妇,结婚七年。一年以前,妻子腰痛、尿血,一开始以为是肾炎,结果去医院检查,晴天霹雳,是尿毒症!要想活命,只能换肾。
妻子是独生女,她父亲早就去世,她母亲却和她肾型不匹配。没办法,再把所有和她有血缘关系的人,都找去医院做检测,很可惜,全都不匹配。
绝望之下,她丈夫为了安慰她,决定也去做检测。他想:“非血缘关系之间,肾型匹配的概率是极低的,反正哄哄她也好。”
结果检测一出来,他傻眼了:夫妻俩的肾型匹配!他妻子和岳母知道消息后,就像是抓住了一棵救命稻草,欣喜若狂。
可丈夫却断然拒绝捐肾,理由很简单:捐出一个肾,只剩下一个肾,排毒过滤的功能大打折扣,会影响后半生的生活。万一自己再出点好歹,谁来捐肾救我呢?
他老婆没想到他会拒绝捐肾,大受打击,一直把自己关在病房里不肯出来;他岳母苦苦哀求他,答应把名下4套房子给他,还给他磕头下跪,甚至威胁要找人弄死他,什么招数都用上了。
但在老婆的生命,和自己的健康之间,他依然毫不犹豫,选择了自己的健康。
他说:“在她们眼里,我作为丈夫,给妻子捐肾,是天经地义的。”但很可惜,这世界上,没那么多天经地义。
如果说,丈夫拒绝捐肾救妻子,令人叹息;那么母亲拒绝捐肾救孩子,是不是更令人心寒?
河南商丘男子裴才,30来岁,几年前患上了尿毒症,一直靠做透析保命。但最好的治疗方式,只能是换肾。
裴才家里穷,拿不出钱来做手术,也等不到合适的肾源。他提出让母亲给他捐肾。他母亲起初同意,但没想到花了两万块去检测,配型都已经成功了,母亲却突然反悔。
她说:“儿子的命是命,我的命也是命。我把肾换给他了,以后我咋办?身体不好谁来伺候我?”她担心手术有风险,死活不肯换肾。
裴才也很郁闷:“我不可能拿她的命,来让自己活下来!我详细问过医生,这个手术对身体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才提出让她捐肾的。”可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狠心,宁愿让自己去死,也不愿意做出牺牲。
因为气愤于母亲的自私,裴才老婆对她没好脸色,不准她进家里;裴才也对她破口大骂:“你给我滚!谁先死还不一定呢?!”
客观中立地讲,裴才母亲的选择,无可指责。尽管有点冷血、无情,可毕竟肾是她自己的,她有不捐的权利。
但裴才气急败坏,甚至诅咒母亲早死,就做得有点过火了,因为他不明白:父母给孩子捐肾,同样也不是天经地义的。
因为你是我的亲人、伴侣、好朋友,所以你应当无条件为了我,不顾一切去牺牲自己,这种想法,不仅幼稚,而且以自我为中心,同样也是一种自私。
裴母自私,但裴才他自己,也半斤八两。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绵竹东汽中学的老师谭千秋,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名没来得及逃出的学生。
房子瞬间塌陷,谭老师被掉落的砖块、水泥块,砸得血肉模糊,但四名学生,却因为他的拼死保护,全部存活下来。
2011年,安徽全椒的女孩黄艳,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被查出白血病。入院两个月,黄艳颅内出血、肿瘤细胞很高、发烧、肺部感染,病情十分危重。
明知道白血病的治疗费是个无底洞,但黄艳的男友李亚峰,却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依然对她不离不弃,还坚持在病房里和她举行了婚礼。
顺德男子余建,他母亲3次脑出血,导致瘫痪在床,连医生都认为“没有治疗价值”。他为了照顾母亲,干脆从单位辞职,5年来对母亲悉心照顾,不离不弃。
在照顾母亲的这几年,余建每天深夜两点才能睡,早上7点多就得起床;每天都要给母亲喂水、喂药、换尿片、抠大便,按摩;每两小时帮母亲翻一次身;每四个小时用鼻饲管给母亲喂一次食……
都伟大,都高尚,都是了不起的人。在危难面前,把个人的利害得失都放下,为他们的学生、女友、母亲,付出了太多太多。他们都值得我们尊敬,但问题是人性是自私的,这些伟大的人,永远凤毛麟角。
为救他人奋不顾身牺牲自己生命、女友患上重疾也要不离不弃相伴一生、守候瘫痪母亲病床前悉心照顾多年从无怨言,这样的正能量宣传得太多,让我们以为这是人性的常态。
我们的新闻宣传、道德楷模故事,总是给我们“人性美好”的期望,扭曲了我们对世界真相的认知。你要明白,高尚伟大的人,从来都是少数。
学者道金斯写过一本《自私的基因》,说得很明白,人在基因层面上,那就是自私的。自我保存和繁衍,是第一要务。
想像一下,在古代的饥荒年代,你把不多的粮食,留给你和你的孩子,你的基因就可以延续下来;你很高尚,把粮食分给难民,家里孩子就会饿死。
在历史上数不清的灾难、饥荒面前,有自私心的人,他们更容易活下来,并繁衍开来。
进化心理学也研究得很清楚,人要做出利他行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互惠和血缘。具体来说:要么我预期对方受了我的恩惠,会给我回报;要么这个人和我有血缘关系。
但利他的牺牲,是有限度的。哪怕是再亲密的关系、有再浓厚的血缘,超过这个限度,几乎所有人,都会变得冷酷无情。
电影《楢山节考》中,在古代日本的信州地区,有一个小山村里,因为土地贫瘠,生活极端贫困,没有多余的粮食,给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和孩子吃。
村子里的人,只能在小孩子和老年人之间做出残酷选择。于是,老头子到了70岁,老太婆到了60岁,就要由他们的长子,背着到村后的大雪山中遗弃,任其自生自灭。
在汶川大地震时,“范跑跑”作为学校的老师,第一时间抛下学生,冲出了教室,跑到了安全的操场。
事后他受到舆论指责,但却丝毫不悔改:“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在他看来,自己的命比学生重要,女儿的命比母亲重要。一些人比另一些人重要,我比其他人重要,这没毛病。
很多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痛骂范跑跑,骂得很难听;但设身处地去想,我们面对和他一样的生死选择,恐怕很多人,也会是同样的选择。
这就是人性,这就是人之常情。在利益的诱惑面前、生命的自我保护面前,大部分人都会做出最有利于他自己的选择。
很多在生活中的不快乐,都在于你对别人要求太高,高到甚至有些反人性,期望对方能够为你做出无穷无尽的牺牲。
父母希望孩子对自己的好,至少和当年自己对孩子的好,有同样水平,曾经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拉扯大,现在瘫痪了大小便失禁,孩子应该也不嫌弃;
女孩子看了很多超现实主义的言情剧,总觉得自己无论变成什么样子,那个喜欢她的男孩,都能不离不弃、生死相依;
很多涉世未深、头脑简单的小年轻,都觉得身边那帮好兄弟,我在困难时帮助过他们,他们发达了不会忘了我,也会在危难时刻帮助自己。
于是当你瘫痪在床,亲生孩子照顾太久,脸上有点不耐烦,你心里难受;结婚了,发现老公对自己没有婚前那么体贴关怀,你心里难受;身边好兄弟发达了,却在你困难时不帮你,你心里难受……
你把人性想得太高大上,到头来受伤的,就是自己。
在《飞狐外传》中,苗人凤被敌人围攻,腿上中了毒针,行动不便。就在这个时候,敌人在客栈放起大火,想要烧死苗人凤。
而他深爱的女子南兰,却抛下苗人凤不管,自己先从火场中冲了出去。苗人凤嘴上不说,但心里从此埋下一根刺。
苗人凤心里最理想的妻子,是像胡一刀夫人那样,豪爽大气,不会在危险中只顾自己活命。后来在胡一刀夫妇墓前,他还“指桑骂槐”地感慨:“要是丈夫在火里,她一定也在火里。”
和南兰结婚以后,他还多次在她面前称赞胡夫人。苗人凤始终在用人性的高标准,来要求弱女子南兰,结果自己心里不是滋味,南兰活得也不快乐,终于跟别的男人跑了。
电影《芳华》里,刘峰是个好人,处处助人为乐,但他却从没奢求,能从别人那里得到点什么。连老婆跟一个开货车的司机跑了,他能看得很开:“我是个残疾人,我不怪她。”
你改变不了人性,但或许,你可以改变你对人性的高期望。
罗曼·罗兰曾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认清人性的真相,不是唆使你对人性彻底绝望,而是让你在放低期望之后,遇见那些超脱自私人性的善举,不会再觉得它稀松平常,从而在内心深处,有一份更多的感激。
在2013年的雅安地震中,小伙吕才文,在大楼就要垮塌的瞬间,一把将女友肖琴护在怀里。当烟尘散去之后,两人从废墟之中爬出来。
吕才文定了定神,感到脸上一热,一摸才发觉头被掉落的砖头砸破,鲜血长流,但他没顾得上自己,直到确认肖琴安然无恙,才长长舒了一口气。
肖琴大为感激:“他头上、身上好多地方受了伤,而我一点事都没有。虽然还没有结婚,但这辈子我都认定这个男人了。”
我们普通人,或许很少遇到这种生死关头的考验。但同样要明白,无论亲人、伴侣、朋友,所有人对你的好、对你的善举,从来都不是天经地义。
在人性自私的丛林里,小恶小自私,才是世界的常态;
而假如一路上有人和你守望相助、一路上为你披荆斩棘,你就已经是这个世界,为数不多的幸运儿。
记住,心存感激,千万珍惜。
◎本期编辑 ✎ 思有邪
◎ 本文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
母亲节快到了
爱,要趁早表达
母亲喜欢的礼物
国馆君都帮你挑选出来了
母亲节礼物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