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始建时的六位旅长
原创:hh许一多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联合抗日。中共军队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被压缩成三个师的编制,所有干部降级使用:方面军改成了师,军团改成了旅。在日寇与八路军交战的过程中,他们不知道,对面的这些旅长实际上早就是红军时期的军长或者师长了……本刊据《科技信息报·经典旧闻》转载。
343旅旅长陈光
1937年8月25日,陕西三原县晴空万里。那天举行了八路军改编誓师大会。一大早,天空湛蓝,四野无风。115师两个主战旅分别在旅长陈光(343旅)、徐海东(344旅)率领下,整整齐齐地排成方阵,静待检阅。
时年28岁的匡根山任343旅特派员。“通俗点说,就是掌旗官。当时部队作战时都有旗帜,也就是军旗。343旅的军旗就在我手中。全旅六七千人都得听它指令。为保护它,陈光旅长专门给我配了一个班,任务就一个:人在旗在!”
匡根山称115师主要由红1军团和红15军团组成,“它的老班底都是从江西过来的,指战员大都参加过长征,都是身经百战的好汉”。匡根山还纠正了目前外界有关“八路军8月22日整编”的说法:“8月22日是国民政府军委会宣布将红军主力整编为八路军的日子;党中央是25日下的整编令,我们当然听党中央的!”
图片
“誓师后,是罗荣桓和陈光率343旅从韩城芝川镇渡过黄河进入山西的。”匡说:“当时林彪、聂荣臻到洛川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了。”部队刚到侯马,就接到北上平型关的命令。侯马在山西西南,平型关在山西东北,“也就是说,我们从侯马到平型关几乎穿越了整个山西”。
平型关大捷,是林彪战斗生涯最露脸的时刻之一,更是343旅旅长陈光最露脸的时刻之一。他们的对手,日军第5师团是训练有素、号称“钢军”的板垣精锐部队。115师伏击的虽是下属辎重兵,但战斗力仍超出了我军估计。作为343旅的“掌旗官”,匡根山在高处对战况看得很清楚:“鬼子遭迎头痛击后乱了队形,但很快就组织起顽强反抗,拼命想占领制高点,685团冲上去与鬼子展开了肉搏。”
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林彪凭此一战名扬天下,343旅旅长陈光也借此战功勋,在林彪受伤后成为了115师代师长。不过可惜的是,陈光后来与林彪不合,建国后竟被迫害致死,没有赶上1955年授衔。
图片
344旅旅长徐海东
1938年1月,115师的344旅在旅长徐海东的带领下随129师行动,由八路军总部直接指挥,从此再也没有回到115师。
1938年初,侵入晋东南的日军遭到连续打击后,为驱逐八路军等部队,以保障其后方安全,决定于4月初对晋东南地区进行围攻。
4月4日,敌华北方面军集中兵力3万余人,从同蒲、正太、平汉铁路线及长治等地出击,分9路向晋东南地区大举围攻,企图分进合击歼灭八路军总部,并摧毁抗日根据地。当日军开始行动时,八路军总部命令129师主力和115师第344旅的689团,由辽县以南转移至日军合击圈外的涉县以北地区,隐蔽待机。当时的689团团长就是悍将韩先楚。
4月10日,日军分9路南犯,八路军和国民党军协同作战,阻止了其中6路日军,只有日军第108师团的3个联队,分3路侵入晋东南根据地腹地。344旅的第689团和772团担任左纵队,第771团为右纵队,两个纵队沿浊漳河两岸实施平行追击。16日晨,沿浊漳河两岸实施追击的部队超越日军,并将日军行动纵队分割为数段。随后,各部队向日军发起勇猛冲击,与其展开激烈搏斗。这时已过长乐村的日军1000余人为解救其被围部队,向772团的左翼阵地发动猛攻。防守该地的抗日部队与敌激战4小时,打退日军多次冲击,其中一个排全部壮烈牺牲,阵地被日军攻占。12时,韩先楚的第689团赶到该地,向日军展开猛烈反击,将阵地夺回。长乐村的战斗对粉碎日军的“九路围攻”起了关键作用,第344旅为整个战斗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图片
4月下旬,344旅来到了长治一带进行整训和扩兵。仅两个多月,344旅就扩充兵员3000余人,壮大了实力。同时,部队还进行了以投弹、刺杀和射击为主要内容的军事训练。
就在此时,国民党军卫立煌部决定反攻侯马的日军。为了配合他们的行动,6月30日,129师师长刘伯承命令344旅到町店附近设伏,打击由晋城开往侯马的援敌。接受任务后,344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亲自率领各部队组成的一个加强支队,从长治出发,经高平县向町店开进。
经过实地勘察,344旅旅长徐海东和政委黄克诚发现这一带是打伏击的好地方。町店南北是山,一条不算宽的公路在两山之间经过町店向东西延伸。日军要通过这里,344旅无论占领南北哪一个山头都能居高临下,把敌人打得人仰马翻。在旅长徐海东的指挥下,伏击部队向日军的队形后部开火了,枪声、喊杀声响成一片。全体指战员一跃而起,如猛虎下山一般冲人敌群。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阵势吓得慌作一团。“杀啊!”344旅的战士们边喊边奋勇冲杀,稍远一点的用抢打,距离近的用刺刀捅,用梭镖扎。顿时,日军一个个倒了下去。町店战斗,344旅共歼灭日军500余人,俘虏4人,这次战斗直接迟滞了日军向侯马方向的增援行动,有力地支援了国民党军卫立煌部的侯马之战,更是继平型关大捷之后八路军又一次成功的伏击战。1955年徐海东被授予大将军衔。
图片
385旅旅长王宏坤
1937年9月底,奉中央军委命令,刘伯承等率第129师主力从陕西富平县出发,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王宏坤率385旅大部留守陕北陇东地区。
王宏坤不愧是个招兵能手。那段时间,当地青年纷纷报名参军,不久就有1000多人入伍。结果开支超了200多元钱。200多元现洋可换100支步枪,数额巨大。王宏坤请求报销,但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留守兵团司令肖劲光和中央军委供给部长叶季壮都做不了主。肖劲光说,这可不简单,不好办。叶季壮说,数目太大,我做不了主,得找主席批。
图片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相持。此时,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根据会议精神,中央决定派出大批干部上前线。王宏坤得到通知,说中央拟派他去鄂豫边组建新四军第5师,并且担任师长。王宏坤感到自己文化水平低,要独立负责一个地区的工作实在困难,他托人向中央转告了自己的意见:“鄂豫边是否派别的同志去。自己文化低,担负一个地区的领导责任有困难。”并表示“愿意到华北去,到129师去”,中央答应了他的要求。
图片
386旅旅长陈赓
提起386旅,人们不禁就想起了《亮剑》中对李云龙“又爱又恨”的旅长陈赓。
伏击部队由上遥村向南,沿山间小道进入神头岭指定战斗位置。数小时后,敌人的队伍就在微子镇方向露头了,前面是步兵、骑兵,中间是大车队,后面又是步兵、骑兵,前后几里长。敌人一步步进入伏击圈。“冲呀!”团指挥员发出了攻击的信号。刹那间,平静的山梁上响起了愤怒的吼声,一颗颗手榴弹在鬼子脚下爆炸。所有参加伏击的战士都从草丛里飞奔出来,冲进敌群,用刺刀、大刀、长矛奋勇砍杀。但是,日寇作战亦十分凶狠,使得战斗场面异常残酷。
图片
正在激战的时候,旅长陈赓拄着拐杖来到神头村里。他边观察村外的情况边挥着手杖向冲过身边的战士们喊:“快上,把敌人给我赶到山梁上去!”正喊着,一颗炮弹在附近爆炸,一间小草屋立即燃起熊熊大火。陈赓的手杖被爆炸的气浪震落,飞出去很远。警卫员急得大喊:“旅长,这里危险!”陈赓抖了抖身上的泥土,取下眼镜一边擦着一边说:“你老跟着我干什么?快上去告诉大家,决不能再让敌人占一个窑洞、一栋房子!”陈赓旅长的到来使战士们受到极大的鼓舞。“消灭敌人!冲啊!”他们不顾一切地扑向敌人,犹如狂风漫卷。很快,公路上滚满了鬼子的尸体。
战斗结束时,战士们缴获了两台照相机。“嗬,照相机,这是武器呀!”陈赓旅长接过照相机说:“我们可以用敌人送来的相机拍些照片给报纸、杂志发表,让全中国、全世界人民知道,这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下场!”然后,在场的几个干部高兴地和陈赓旅长合影留念,胜利的神头岭伏击战就这样被定格下来。建国后,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
图片
358旅旅长张宗逊
图片
1938年4月下旬,八路军第120师358旅旅长张宗逊率716团和旅直属队,奉命北上进入雁北山区一带,寻机打击敌人。5月22日,当旅部转移到朔县两山一带活动时,得知朔县县城日军军官教导团要在第二天上午到平鲁城慰问下属,张宗逊旅长立即决定予以伏击。当夜,716团约700多人,在熟悉地形的当地群众带领下,赶到了马鞍山。
马鞍山位于朔县城西北刘家口内,地势狭窄,两侧丘陵起伏,纵深处崖岭壁立。由朔县城通往平鲁的简易公路,就从峪口沟底穿过。旅首长选择刘家口内道路最窄的马鞍山地段进行伏击,并做了严密的部署:疏散附近村庄的群众,封锁消息,挖断公路,埋上地雷,战士们埋伏于马鞍山下的公路两侧,严阵以待。
5月23日一早,朔县日军军官教导团派出60多名日军押运7辆汽车,满载白面、大米、猪肉、罐头之类食品,向平鲁县开进。日军进入刘家口山坳时先向两侧射击,进行火力侦察,见无动静,便壮大胆子,汽车呼呼地直开到马鞍山下。当车队进入伏击圈后,前面的一辆突然停下来,原来公路已被八路军战士挖断。押车的一名日军刚探出头想看个明白,只听得“砰”一声枪响,这家伙应声倒在车上。接着,手榴弹、子弹从山上倾泻而下,日军被打得晕头转向,像炸了窝的马蜂似的四散逃命,又踩响了地雷,乱作一团。我军乘势发起冲锋,战士们端着刺刀冲向敌人,展开肉搏,打得敌人溃不成军。
这次战斗,历时仅一个多小时,我军毙敌61人,炸毁军用汽车6辆,缴获步枪60余支,机枪2挺,迫击炮2门。马鞍山伏击战,延续了八路军伏击战的神话。从此,张宗逊成了120师当仁不让的人物。1955年,张宗逊被授予上将军衔。
图片
359旅旅长王震
图片
由于南下的路线都是从敌伪顽军的中间穿行的,加上途中江河纵横、群山阻隔,这些给予这支远征的孤军以生死的考验。部队在渺无人烟的吕梁山区行军40多天,露宿荒野,吞冰咽雪,冲破日伪军的重重包围和封锁,强渡汾河;一夜急行军90公里,强渡日军重兵防守的同蒲铁路线,还与日军打了一仗;又翻越了中条山、太行山,于12月中旬抵达河南洛阳西部的黄河岸边。日伪军觉察到南下支队的南进行动,急调重兵封锁黄河沿岸,控制了所有渡口和船只。无船渡河的部队焦急地望河兴叹。12月28日夜幕降临,奇迹出现了,黄河冰封了。张仲瀚(时任359旅南下支队第3大队长)当机立断,率先遣队过河,探寻刚结冰的河面能否承载急欲过河的大队人马。2000多米宽的河面,先遣队滚动前行40多分钟后,抵达彼岸。发信号给对岸大部队,可以步行过河。南下支队在2000多米宽的河面同时穿行,8个多小时后,不费一枪一弹渡过了黄河天险。
1945年1月,南下大军进入中原大地。此后,王震率主力继续南征,留下张仲瀚在鄂南、湘北一带,会合新四军5师张体学部,继续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1955年王震被授予上将军衔。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