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香港,张大千的桃源图拍出了2.7亿港币的天价,轰动一时,堪称中国最贵的画家
30多年前,1979年,张大千80高龄,此时的他,须发皆白,一架破眼镜也没了用处,
因为前几年右眼因毛细血管破裂堵塞眼球导致视力下降,这几乎终结了他书画生涯,此后,他再难提笔作画
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位老先生竟然独创了泼墨艺术,即在一张宣纸上,仅用墨水泼洒,营造层次感,而作出山水之画,
这是张大千艺术生涯最大之蜕变80岁那年,他接受了好友黄天才的请求,作一幅长10.8米,宽1.8米的巨幅山水画
本来张大千是拒绝的,无论从体力身体各方面,他都不适宜再作画了但他就是不服老,画家不画画,和死了有什么区别?
他答应下来,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用一年多的时间搜集资料,作腹稿预备处理1981年7月正式动笔
这幅巨著,以实笔为主,泼墨为辅,气势磅礴,虚实相间,墨绿相映,堪称旷世奇作,名作庐山图,是张大千画艺上的巅峰之作
也正是这幅庐山图耗尽了张大千最后的生命,作画期间多次心脏病发作送往医院急救,稍微恢复便又重新被抬上画案,医生家人,都劝不住
直到1983年3月11日画成落笔,最后一刻,才驾鹤西去
每每看到这段史料,我都会感慨,得多么极致的一个人啊,才会在80岁高龄,不好好打太极养生,非要画画,在自己已经登峰造极的画艺上,再来一次极致的惊艳
张大千,人如其名,大千世界,浩浩荡荡他就是用他的极致,在这大千世界里,活得热热闹闹
张大千
登峰造极的画艺:
五百年来一大千
齐白石大家都知道,那是我国书画界一等一的泰斗,这话,还是他不好意思夸得过分,要实际说,张大千是千年来难得一个的书画天才,不仅天赋高,而且勤奋
张大千和民国当时著名画家黄宾虹有交往,黄宾虹最喜欢清代画家石涛的画,是当时收藏石涛画最多的人,也是鉴赏石涛画作的顶级权威
张大千也喜欢石涛,但他手上没有精品,于是就向黄宾虹借,黄宾虹一听脸就耷拉下来:你开什么玩笑啊,这幅画怎么能借?不借不借
张大千吃了闭门羹,于是心生一妙计,黄宾虹不是喜欢石涛的手卷吗?那我何不临摹一幅石涛的手卷,骗骗这厮
然后张大千就临摹了一幅石涛的手卷,画完了,放在他老师曾农髯那里
碰上有一天,黄宾虹去看曾农髯,见其书桌头放着一幅石涛的手卷,以为是真迹,一下子就痴迷住了,爱不释手,要买
曾农髯说:这是我学生张大千的啊,你要买,找他吧黄宾虹屁颠屁颠儿过来找张大千了
张大千心想,这人和我老师是朋友,用假画骗他的钱于心不忍,也不屑为,还是换他的画吧
于是说:我岂敢要先生的钱,我拿这幅画换我上次要借的那幅石涛画吧!
黄宾虹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并且立即把那幅画拿了出来就这样,张大千用自己画的一幅假画,换了黄宾虹的真画
而黄宾虹,一个顶级权威鉴画专家,居然都没看出来
张大千在画画
还有一次北方有个著名的画家和收藏家,叫陈半丁
这哥们也特别喜欢石涛的画,有一次,他搜求到一册石涛画页,特别兴奋,视为精品,天天揣怀里,当传家宝似的宠着
为了炫耀自己得到了这幅石涛的册子,他特地设下宴席,请当时京城里有名望的艺术家和古玩家都来
说是来喝酒赏画的,实际上也就是来显摆的,好比你买了辆卡宴,不组织一帮亲朋好友来家里看看,自己可劲嘚瑟,都觉得对不起这卡宴
估计嘚瑟过度,场面有点失控,张大千走过去对陈半丁说:你的画册在哪儿啊,拿出来看看呗
陈半丁兴奋地拿出石涛的画册
张大千瞥了一眼,卟哧笑出来
陈半丁问他:你笑什么啊?
张大千说:原来是这个册子呀,我早知道了
陈半丁不信,张大千立即说出第一页画的什么,第二页画的什么,第三页画的题的什么款,钤的什么印
陈半丁一边翻看一边对照,越看越惊奇,与张大千所说毫无二致
陈半丁问:这画册你收藏过吗?
张大千得意地说:这是我画的
陈半丁目瞪口呆:你开什么玩笑!这是我拼了老命才搞到的石涛画册,怎么会是你画的?
张大千拿起笔,当场仿画了一幅石涛的画,全场人都目瞪口呆
这两个故事都是张大千造假,造假是很容易的,但造假的程度如此逼真,以至于连黄宾虹陈半丁这种人都看不出来,那就是天纵奇才
因为古画造假,不单单是技术临摹的问题,要想不被黄宾虹这种人看出来,还得有原画者的气韵和格调,这非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功底而不能成
画家叶浅予说:张大千是所有中国画家中最勤奋的,把所有古人的画都临过不止十遍
书画鉴赏家史论家傅申评价张大千:他是身上拔一根毫毛,要变石涛就变石涛,要变八大就变八大,要变唐伯虎就变唐伯虎
这就好比是你学了截然不同的几门绝世武功,不在山洞里苦练个几十年,断然无法运用自如
这就是张大千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他是真正艺术天赋的画家,而他也没有辜负这份天赋
无论哪个时代,有天赋有机遇的人都很多,但能不辜负天赋,不辜负机遇的人,只有那么几个
所以,几百年来,也就一个张大千
张大千在艺术领域的巅峰,应该就是临摹敦煌壁画
1940年10月,张大千带着他的三老婆杨宛君,还有儿子心智来到敦煌
敦煌有什么?敦煌有莫高窟,是这个世界最一流的壁画,可惜千百年来,一直隐藏在大漠深处的石窟中,少有世人可见
张大千此行,就是要一笔一笔地将敦煌莫高窟里的画,全部都临摹下来
这个项目的难度可想而知,敦煌地处沙漠,取水相当不方便,石窟内光线阴暗,长年潮湿阴寒,想要临摹画画非常困难
尤其是石窟内天花板上的画,要撑起一个架子,人躺在上面画到了冬天,滴水成冰,石窟内很冷,但画画的手不能戴手套,只能放在外面冻
白天八九点钟,敦煌的太阳射进洞里,一到午后,太阳往南走光线就暗了,
张大千要一手秉烛或提灯,一手拿笔,往往需反复观看多次才能画上一笔于是,本来规划几个月就完成的事,耗费了张大千整整3年
1943年10月,张大千用20余头骆驼载着临摹的276幅壁画,回到四川,并完成了20万字的学术著作敦煌石室记
陈寅恪盛赞张大千:其为敦煌学领域中不朽之盛事,更无论矣甚至可以这么说,正是张大千,使得敦煌石窟中的壁画,成为一项世界性艺术
他的努力,让这些沉睡着的壁画,开始富有永恒的生命力,五百年来一大千,盛赞着实不虚
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壁画
渣得透顶的情种:
再老也要谈恋爱
很多人不知道,张大千在是画家之前,就是个情种;张大千在会画女人之前,就睡过很多女人
这点和齐白石很像,齐白石一生和很多女人纠缠不清,末了末了,84岁高龄住个院,还泡到了协和医院的护士长
张大千比齐白石悠着点,但也踩遍无数女人的裙角张大千的第一个女人,是她表姐,叫谢舜华
谢舜华长得漂亮,性格温婉,从小和张大千长大,像个大姐姐似的照顾张大千,有什么东西呢,就先想着张大千:
这里有好吃的,来,给你吃
张大千闯祸了,谢舜华通常能帮他搞定
这让张大千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母性的温暖谢舜华几乎能满足他对于女人的一切幻想,而他也能在那个女人身上感受到安心
这个世界风吹雨打,波云谲诡,所以你得有矛有盾,有野心,但一定有一个人能让你放下所有戒备和盔甲,就那么静静的像猫一样温顺地呆在她身边
对张大千来说,谢舜华就是这样一个人
张大千和池春红
18岁那年,张大千要去日本学习染织,谢舜华去送,哭得梨花带雨,从怀里拿出4个鸡蛋,躲在村子后的林子里,等着张大千
临走的时候,谢舜华把鸡蛋拿出来,往张大千手里一塞,哭着说:我等你,早点回来
张大千刹那热泪横流,狠狠地说:等着我,等我一回来,就娶你
谢舜华拿这句话当成了永世承诺但他们俩,谁都没有想到,承诺竟然变成了诀别
谢舜华打小身体就不怎么好,张大千走后,更是对他日思夜想,久念成疾,得了血痨,去世了
远在日本的张大千惊闻噩耗,课都没上完,也不顾国内军阀混战,匆匆忙忙买票赶回来
谢舜华已经落坟,张大千心如死灰,想来想去,找了个寺庙出家了给自己定法号大千
自此青灯古佛伴,面思如来面思卿
但张大千估计自己都没想到会这么快被打脸出家三个月之后,张大千他哥跑来找他,让他还俗:
张大千不愿,非要呆在寺庙里他哥好说歹说,没说动
最后说:回去吧,咱爸又为你找了一门亲事
张大千听毕心一动,哦,原来是回去结婚啊,又找了一个女人
张大千动摇了:要不回去看看?于是从禅定寺还俗,老老实实回四川去了
这是张大千人生中第二个女人,叫曹正容,典型的传统大家闺秀张大千对她没有丝毫感情,尤其排斥这种父母指定婚姻,所以他和曹正容的日子,也就是凑合着过
就这么凑合着过了2年,曹整容依然生不出孩子,这在那个时代的家庭里,可是个大事儿
于是张大千他爸又寻思着给她再找一个,张大千一听,太好了
于是,老张生命里的第三个女人登场,名叫黄凝素,性格泼辣,豪气奔放,和你今天站在重庆解放路看到的川妹子一样,穿超短裙,透视衬衫,漏肚剂眼儿,带着墨镜,
张大千很是喜欢曾经的丧爱之痛,以及要入寺为僧的壮志,已经忘得一干二净啦
张大千与黄凝素
1920年,在上海认识李秋君,上;1927年,在朝鲜认识池春红,上;1934年,在北平认识16岁的怀玉,上;同年,又在北平认识杨婉君,上;1947年,认识徐雯波,上
张大千曾说:凡美人者,一等肥白高;二等麻妖骚;三等泼辣刁
张大千喜欢的女人,差不多都有点微胖,很有肉感,流淌着狂野的原始欲望
张大千还逢人就说说:人生啊,再老也要去谈恋爱所以,五六十岁的时候他去日本,还喜欢上了日本姑娘山田小姐,坠入爱河不能自拔
这是一个就算荷尔蒙停止分泌,身边也要嗅到女人味的男人渣不渣?渣,真渣
渣得坦坦荡荡,渣得世人皆知
但我们似乎无法用普通伦评价他
原始的人性欲望永远不会被文明的条框限制住,但也正是如此,他们永远活得比常人更加热血沸腾
那股躁动着的欲望,像巨大的涡轮推力,推动着他们在各自的艺术领域登峰造极,也推动着这些人摆到在一个又一个女人的裙摆下
张大千和徐雯波
骨灰级的吃货:
吃,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张大千还是真正骨灰级别的吃货2001年,一本食谱在台北举行义卖,起标价新台币160w元,最后拍出了1090万元
堪称世界上最贵的一本食谱这本食谱是谁的呢?就是张大千亲笔写的大千居士学厨
大家都知道,张大千是画家,民国第一画家,名头响当当的
但张大千自己说: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更在画艺之上
张大千曾拜书法大家李瑞清为师,这哥们虽然老了,但是一枚典型的老吃货,特别喜欢吃蟹
曾经有一天吃掉100只螃蟹的纪录,因此,得了个李百蟹的绰号而他死,也正是死于吃蟹
据传是某天吃到了死蟹,引发伤寒,然后挂了拜这么个吃货为师,张大千难免受其影响
所以张大千的一生,除了是画画和撩妹的一生,同样是吃货的一生
张大千掌勺
作为一个吃货,张大千首先是吃,什么都吃,哪个地方的都吃张大千喜欢吃杭州菜,有一段时间常驻杭州,对外宣称是去西湖采风,屁咧,明明是去吃的!
张大千最喜欢吃杭州西湖楼外楼的菜,尤其是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和生爆鳝背
生爆鳝背这个菜,张大千每天早起必然去吃有一次,张大千在楼外楼阁楼上画西湖,几笔下墨,西湖的轮廓就出来了,意境悠远
饭店老板看了很喜欢,说:大千啊,你画画不错啊,能不能给小店画一幅,我免你餐费
张大千摇摇头:那可不行,我的画啊,以后是要流传后世的为了一顿吃的,就给你画画,那不行不过我可以和你们合影啊
于是就兴冲冲地和楼外楼的老板合影
此后,这个习惯被张大千带遍世界,每到一个餐馆,只要餐馆的饭菜好吃,他老人家硬是要跑到后厨去夸厨师:好吃啊,好吃啊,真好吃
然后合影留念典型的铁杆吃货
晚年的时候,张大千定居在台湾,和当时一样定居在台湾的张学良张群成了莫逆之交
这个三个老头子有事没事就聚在一起,但由于张学良被软禁,所以三张的聚会只能在张学良府上进行
每当这个时候,就是张大千展示厨艺的时候对于张大千的厨艺,张学良是这么评价的:
蒋先生常说我在家中看看书,打打球,钓钓鱼,过的是神仙般的生活今天我要告诉蒋先生,有了张大千的佳肴,我的神仙生活又提高了一步
这是一个极高的评价,是的,作为一名资深吃货,张大千不仅会吃,而且极善于烹调
有一次,张大千的老婆徐雯波过生日,张大千说:哎呀,老婆啊,你平时照顾得我无微不至,今天就让我来为你做寿面吧!
然后就撸袖子下厨张大千做菜很苛刻,他不会去配调料,而是让手下人按照要求配好自己动手添加
而且他加调料时从不用匙,一手挽住他的长袍宽袖,一手抓调料,均匀地细细地撒在菜肴上
并且,只会加这一次,绝对不会说加了之后尝尝,看够不够味
这也是他的绝活,张大千曾说,抓得准,才是真正的好厨师
因为张大千是画画的,很擅长于摆弄各类色调,所以他做菜,十分注重色彩的搭配,不仅要好吃,还得好看
开席后,只见张大千特制的四只大盆摆在正中:两盆略带咸味的白切牛肉,一盆带汁的红烧牛肉,一盆是连汤的清炖牛肉;一只带花纹的青盆盛宽面,另一只带花纹的黄盆盛细面
旁边还有一盘碧绿的香菜,一盘红辣椒丝炒绿豆芽,周围一圈摆着八只小碟,盛有盐胡椒糖醋酱油辣油面酱豆豉八种佐料
这样的牛肉面,如果你在场,不用吃,不用闻,光看,哈喇子就能流一地
张大千的女儿张心瑞评价张大千:父亲一生所嗜,除诗书文画,喜自制美食为乐,其足迹遍布全球,食尽人间美味
如果不是张大千画画名声实在太大,其实他更应该是个美食家,对他来说,人生没有比吃更重要的东西,人可以不善待自己的肉体,但一定要善待自己的嘴,吃,就是最高的艺术
张大千像
活到极致,
才能活得热闹
张大千曾评价自己的一生:老夫足迹半天下,北游溟渤西西夏
他在大陆出生,在日本留学,在欧洲办过画展,在阿根廷和巴西都住过,晚年在台湾和张学良厮混
古往今来,真正达到游历全球的国画家,除了张大千,再找不到第二个
张大千的一生,是很热闹的一生,最起码的,想睡的女人,都睡了,爱得轰动;想吃的美味,都吃过,吃得尽兴
他说画画是他的副业,主页是厨师,但他的画登堂入室,风靡全球
无论在哪方面,他都活得很极致,不将就不凑合即使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的一生,依然是热气腾腾的
张大千人物画
其实,在张大千的人生里,有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谁都想痛痛快快爱,谁都想畅畅荡荡活
但或多或少,我们总是受羁绊太多,在意世俗的评判,在意他人的目光;于是,老婆在怀里的时候,想着情人;情人在怀里的时候,想着道德伦理;无比纠结
吃东西的时候,想着减肥;减肥的时候,想着自己错过美食;一样无比纠结
我们想让自己的人生过得热闹,却害怕自己的触角伸出受到伤害,变得畏畏缩缩,缩脚不前
你未必要像张大千一样什么都做到极致,但至少,在吃东西的时候,要告诉自己:别怕胖,痛痛快快吃,大吃大喝,难道就不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吗?
如果想要一段白头偕老的婚姻,那要告诉爱人:我的生命里,关于爱情的唯一位置,只是留给你的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减肥,把自己塑造成选美冠军;你也可以渣得透顶,见一个爱一个,用交往异性的数量衡量自己的爱情
无论如何,人都应该至少在一方面,做到尽可能极致因为只有活得足够极致的人,才能活得足够热闹,足够热血沸腾
张大千在作画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永翘,张大千传,中国青年出版社
2,黄天才,张大千的后半生,商务印书馆
3,高海军,百年巨匠:张大千,文物出版社
4,文欢,行走的画帝:张大千,世纪出版社
5,张心庆,我的父亲张大千,中华书局
本期编辑 金水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
国馆第三本原创书
图说二十四节气
用文字摄影记录中国24节气
感知天地万物时令变幻
唤醒现代人诗意栖居的心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购买,跟着节气诗意地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