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炸羊肉;
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
今日腊月廿三,又称小年,是祭祀灶君的日子,据说这天灶王爷要上天述职,所以家家户户都要敬献糖瓜,让吃了糖的灶王爷上天庭为大家说好话。当然,传说归传说,孩子们可不理会这些,光惦记着灶台上的糖瓜了,祭祀完灶王爷,便可以手抓口袋装,用甜甜蜜蜜的糖果提前过大年。
对大人们来说,祭灶也意味着要抓紧味春节做准备了,置办香火、采买年货、清洁房屋里外...诸多事情需要按部就班的进行,过年进行曲总算是奏响了。
年味一重奏:备年肉
---
在有些地区,年肉可能一个月前已经准备好,正挂在灶火上方熏着酱着呢,有些地方会一直等到春节即将临近的时候才磨刀霍霍。
甭管早晚,年肉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在过去,吃肉是逢年过节最大的期盼之一,而在仓廪丰足的今天,餐桌上“年肉”的角色也许没那么重要了,但肉食依然是寻常百姓餐桌上的“满汉全席”里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年味二重奏:打年酒
---
中国有着悠久的酿酒传统,因为酒水珍贵,起初只能在祭祀等重大场合中使用,但随着种植业的发展,家家户户都有了些可用来酿酒的余粮,于是慢慢进入民间。
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李白斗酒诗百篇,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年年岁岁,中国人与酒深深结缘。春节,当然也要备上好酒,家人一起不醉不欢。
岁饮屠苏,先幼后长,为幼者贺岁,长者祝寿。满上一杯佳酿,浓烈的酒香氤氲其间,这难以言喻的团圆喜悦才在此圆满。好酒好菜,款待一席合家欢聚的好时光。
年味三重奏:做面点
---
在面食盛行的地区,也要在小年过后开始发面做主食、零食了,过去没有速效发酵粉,当然要提前准备,慢慢来。发好面,正好可以准备初一到十五的主食。
窗外是春节前奏的喧闹声,屋内是心照不宣的酣畅默契,一家人聚在一起抵挡外面的严寒,准备更丰足的吃食,欢喜团圆。
年味四重奏:打年糕
---
北方把面发,南方的人们则开始准备打年糕。口感柔滑细腻、糯而不粘、越嚼越甜的年糕,可真叫人百吃不厌,当然,“年年高升”的寓意也是极好的。
关于美味,最重要的是心意。味道可以延续,故事和记忆就会一直都在。用一份“步步高”的好意头美味,给新年开个好彩头。
年味五重奏:宰年鸡
---
鸡谐音“吉”,过年吃鸡,寓意吉祥。春节快到了,是时候把家里养了一年的那窝大肥鸡宰了,庆祝新春的同时,也犒劳辛苦了一年的家人们。
北方的孩纸可能无法体会南方人对“吃鸡”的极度痴迷,特别是广东及周边地区,从大年三十到元宵天天吃鸡,神奇的是,大家居然也都不觉得腻。
以前的奢望只有在春节才能满足,物质的充足减少了对春节的期待,许多古老的过年传统似乎也在逐渐远去,儿时过年独有的年味儿也慢慢不复存在。但过年是一个享受且充满仪式感的慢过程,置办年货、张贴春联、准备吃食,年前的所有准备也是春节的其中乐趣。
年味六重奏:炸春卷
---
迎新春怎么不吃炸春卷,虽然它也叫春盘、春饼、薄饼等名字,但春卷是流行最广泛的称呼,也是春节到来时北方及西北地区必备的食物。
我们从不会在口舌上委屈自己。而吃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为了果腹。那些忘不掉、买不到的味道,提醒着过往时光中,我们的停过的地方,做过的事,爱过的人。春节时,妈妈炸的春卷是菜单上永远找不到的美味,始终忘不了的存在。
年味七重奏:囤零食
---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在过去,只有过年是味蕾的狂欢。春节,除了美味的菜肴,闲暇时间里的零食也是必不可少。
亲朋好友的相聚都少不了美味的零食来助兴。几份零食,围坐一桌,暖暖的房间里,絮絮碎碎地聊着柴米油盐、喜怒哀乐,舌尖鼻翼之间缭绕不散的是浓浓年味。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年味大不相同,但美好的期待却是相同的。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所有的忙碌与准备,只为等待除夕夜的美好大团圆。
千家万户燃起的烟花,在寒冷的夜空中交相辉映,呈现出普天同庆的人间奇观。大门上斗大的福字,人人从心中外化出来的笑容,和心心念念的人高高兴兴地吃,这是过年之夜最深切的记忆。
二三鞭炮入窗来,讶觉新春序幕开。日历一张张撕下,距离团圆的日子一点点接近,归家有期。身在他乡的游子们,开始渐渐踏上了回家团圆的归途。
·今日互动话题·
关于年味,你最喜欢的菜是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