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荐读
打开手机微信,搜索“改天”,看看有多少一直说要见面的人,一直没有见?
我是8个,你呢?
“改天再约”是一个非常好的聊天结束语,即保持了礼貌,又有效终止了对话。但同时,它也是一个社交关系冷却器,那些明明很想见的人,会觉得“改天”二字诚意不足、望而却步。
你有多少关系始于“你好”,终于“改天”?
,今天二条的音频的求助者,有个极强控制欲的母亲,解忧主播会给她什么样的建议呢?记得去听哦。
孟非曾在节目上说过他有个习惯,在某些场合碰到熟人,只要对方说了一句“改天吃饭啊”,他就会很认真地问对方:“改天是哪天?”对方听到往往会愣住。
不管是假客套还是情谊,孟非都会回去记在小本儿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检查自己的行程,打电话告诉对方“我哪天有空,你看看你什么时候能抽空出来见个面吃个饭。”
虽然“改天吃饭”、“下次再约”只是随口一说,没想到这么一句客套话却被对方放在心上。
在大家都把“改天”等同于随缘,“下次约”等于无期时,这样认真执拗的人,隐隐透出几分可爱。
突然想起我姐一个同学的笑话,他早上来我姐家找她,我姐还没起床,他就坐在客厅里等,我姨妈想着让一个客人干巴巴等着不太好,于是随口说了一句:“吃早饭了么?”
在成人世界里,“吃饭了么“就和“今天天气真好”一样,只是客气的寒暄,没想到我姐的同学摇了摇头说:“还没吃呢”,我姨妈说:“那要不要我给你下点面?”他点点头说:“好的,谢谢阿姨。”
当然最后我姨妈给他做了一碗清汤面,然后哭笑不得地给我们讲了这个故事。
当你同时面对重要却不紧急的事和紧急却不重要的事时,大多数人会选择优先做紧急而不重要的事——譬如,上司让你去办公室一趟,准备第二天会议用的PPT。
最后通牒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面临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时,往往会一拖再拖,直到快到截止日期之时,才会去做。
大学时的毕业论文,明明知道很重要,但是想必很少有人能够在前几个月就完成,大多数学生往往是在截止日期之前一个星期甚至几天才硬着头皮开始码字。
但人生有的事情没有明确的截止日期:和老朋友约出来吃饭聊天,陪父母旅行教他们用淘宝,我们总是有一种错觉,觉得他们可以陪我们很长很长的时间,尽管心里清楚这件事很重要,却总是一拖再拖,“改天我们出来吃个饭”、“改天带爸妈去旅行”、“等我有时间教他们用淘宝购物”......
因为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截止,而一旦你意识到截止日期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像赶论文一样填补那些被你无限期延迟的陪伴。
外婆去世的了12年,我妈也依然会因为外婆生前穿的一件破洞毛衣而自责:“还没来得及对你外婆好就走了,早知道该多陪陪她,给她多买两件厚实的衣服。”
这种“虚假承诺综合症”,似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们的愧疚和不安。我们把一支支叫做“改天”的安慰剂注入生活,等待着某一天被“早知道”扎醒,然后泪流满面。
“改天“也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记得小学的时候,第一次注册了qq,认识了一个在广东上初中的网友,对于身边除了同学就是家长叔叔阿姨的我来说,这个陌生人是我第一个通过互联网认识的朋友,还住在我从来没去过的广东,当时觉得特别神奇,因为qq,我和一个可能永远没有机会认识的人聊天,对待这个缘分,我格外珍惜。
从学校外的文具店认真挑选素雅的信纸,工工整整地写了三页,我迫不及待跟他介绍我的兴趣爱好,分享我的生活。
随着qq、微信的普及,只要你想,就可以和任何一个人建立联系,而这种“易得性”恰恰让人们在庞大繁杂的人际关系网中分身乏术。
罗宾·邓巴让一些居住在大都市的人们列出一张与其交往的所有人的名单,结果他们名单上的人数大约都在150名,提出了著名的“邓巴数字”:
人们可能拥有150名好友,甚至更多社交网站的“好友”,但只维持与现实生活中大约150个人的“内部圈子”。而精确交往深入跟踪交往的人数为20人左右。
也就是说,尽管微信通讯录的人数已经到达四位数,但实际上,真正能维持朋友关系的人,不超过150人。而进行深度交流和频繁往来的好友也不超过20人。
我们享受着社交快餐带来的饱涨感,却没有时间精力煲一段营养丰富的关系。
可能你会在旅行过程中遇到几个聊得来的朋友,相见恨晚一拍即合,互相留下联系方式,约定回去以后也要联系。然而久而久之,你们会淡出彼此的世界。
大学时候一起逃过课、抄过作业、挂过科的好友,在毕业的时候各奔东西,再恋恋不忘依依不舍,没过多久,你们都会在彼此的城市找到代替对方的人。
说“改天吃饭”的人,不一定是假客套,只是人们时间精力有限,即便把一天分割成为24个刻度生活,也有想联系没有时间联系的人,想深交而没有精力深交的好友。
前段时间看到有人采访外国人,他们觉得中国人有些地方匪夷所思,譬如:
外国小哥才开口说了一句“你好”,中国朋友就会夸张地说“你中国话说得好好!”;
当中国朋友和他们意见不一样时,他们不说“我不这么认为”,而是“可能吧”;
中国朋友经常对外国小哥说“下次请你吃饭”,但是从来没有请过他;
每次吃饭的时候中国朋友都会说随便我都可以,但其实他们心里有自己想吃的;
当外国小哥追求中国姑娘时,中国姑娘往往不会直接拒绝对方,而是说“周末啊,我已经和朋友约好了”;“看电影啊?那部片我刚好看过了”。
我一度觉得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很虚伪,为什么你想要什么不能直接说,你不喜欢的就直接拒绝呢?但后来才明白,小孩子才关注自己喜不喜欢,而成年人会考虑对方舒不舒服。
记得大学刚毕业找工作工作的时候,同时收到几家公司的面试电话,去第一家面试时,对方希望我能尽快入职,因为还想再看看,于是就实话实话:“不好意思啊,我这两天还有其他面试,想再看看”。
本来说的话并无恶意,结果对方脸色一变问:“你是不是对我们公司不太满意?所以想看看其他公司?“我虽然解释了,但是对方还是说:”你难道不担心我们也同时面试其他人,如果你到时候反悔了,我们这边不一定有空位了哦。“
后来才发现,明明一句“麻烦给我几天时间考虑一下”或者“这个星期有点其他事,下个星期再回复您行么?”既可以保全对方的面子,也可以给自己时间面试其他公司。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高语境文化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比起美国等低语境国家往往更含蓄、委婉,而直接、咄咄逼人的语句会被视为”不礼貌“,比起谈话本身的内容,谈话的语境其实更重要。
前段时间,老东家在微信上问我最近工作怎么样,我回复还没有找,等年后再说。他提出邀请我回去的想法,虽然我不打算再回去上班,还是回了句:”先谢谢了,那等我改天有需要再找你哈。“
客套话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一句“改天再说”的效果远远大于“不必了”,中国有一句俗语“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因为给对方留面子,也是给自己备条后路。
而有时候你的直接其实是不考虑他人感受、情商低的表现。每个人当然有实话实说的权利,但不能仗着直接理直气壮伤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习惯对生命中重要的人开一张张空头支票,他们守着没有保质期的承诺,而肉身在时间中渐渐衰朽,我们怕的是来不及,而他们怕的是等不起,再豪言壮语的改天,也抵不过简单一句现在。
对重要的人,不说改天,是我们对自己的仁慈;
对想要拒绝的人和事,不直接说明,则是我们给自己的后路;
最怕的莫过于对重要的人说客套话,而对不在乎的人和事说真心话。
✎
⊱作者简介⊰
Juno
兵荒马乱的90后,写作成为一股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不再徘徊迷茫的底气。公众号:孤岛(gu_dao2015)
青音姐知心话:
有一件我特别匪夷所思的事情,不是”改天”,而是老有人发清粉微信,要测一测我到底有没有把他删掉拉黑……
o?自己对别人到底有多重要……有……那么重要吗?我从来没在意过别人跟我说”改天”是有多敷衍我,在我的人生字典里,所谓得体,就是无论给他人还是给自己,互相都留有余地。
别人有权利不喜欢自己吗?当然有。
别人有权利在通讯录里删掉自己吗?当然有。
别人有权利很模棱两可的说句”改天”吗?当然有。
如果你常常因为被人敷衍或者被人不喜欢而愤愤不已,那只是说明你在心里对自己有多挑剔。你满心的刺,看起来是对他人的不满,其实是对你自己。
亲爱的,喜欢自己的人通常并不那么在意别人的态度,因为,自己的价值感,从来不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而有任何的改变!
我喜欢我自己,我整天忙着提升自己和去爱该爱的人的时间都还嫌不够,我才不要管你喜不喜欢我这样的自己!你说呢?
.s:我的人生信条是--当别人特拿我当回事的时候,我不能太拿自己当回事;当别人不拿我当回事的时候,我要特别地拿自己当回事!拽起来,好起来,一起努力!
⊱互动话题⊰
谁经常对你说改天?
我想要你一个赞,好像在对我说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