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韩愈》读后感(一):“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李长之作为中国现当代著名的批评家、翻译家和作家,在准备写《韩愈》的时候,遭遇了重重困难,处在颠沛流离之中,但这种精神也传承了韩愈所说的精神“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 《韩愈》概括了韩愈一生的主要事迹,以及韩愈的重要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在韩愈生活的年代,大唐早已不再是往日荣光,地方割据混乱,正是宦官当权,在那个门第为首、耻学于师的时代,韩愈以自己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针砭时弊,高调地行走在这人世之间。韩愈是中国过去人文教育成功的一个典型例证,中国过去人文教育的最大特色是讲美和讲用,讲美使得成就为诗人,讲用使得成就为治世之才。李长之从人格精神上说明了韩愈的生平所为,他认为韩愈领导的古文运动成功与韩愈的好群性格有十分重大而紧密的关系:“韩愈永远是有群的生活的人,所以他能有号召,能成派,再加上煽动的笔锋、雄辩的辞令,古文运动之成功与于韩愈之手不是偶然的。”李长之认为韩愈“人格一面是卫道,是严肃;但另一面却又热诚、温和,甚而幽默”,因此可以称韩愈为是“幽默的卫道者”。 韩愈的一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三岁父母双亡,跟兄嫂生活,后来哥哥也撒手人世,嫂嫂独自把他养大,韩愈连续多年一直在京应考,终于中了进士,却因为门第观念不得不寄人篱下,做了几年节度使推官,经人举荐到东都当了大学讲师又因直言进谏被贬到广州,后又在各个战役中屡建奇功,他始终反对佛、老,俨然是儒家的一个殉道者。韩愈一心想让国家昌盛,从未想过过自己的荣辱成败。 韩愈作为中唐时期韩孟诗派的开拓者,他们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和艰苦命运来揭示社会的弊病,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韩愈同时也是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并且是儒家思想承前启后的大儒,以儒学复古作为号召,用质朴刚健的散文取代了绮丽柔靡的骈文,从而达到了张扬道统的目的。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与思想史上,拥有崇高的地位。
《韩愈》读后感(二):“遇酒即酩酊,君知我为谁”
韩愈作为曾经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理应被更多人知道,但是提起盛唐,更多人了解的还是李白等人。可是,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儒家思想承前启后的大儒,他的一生究竟经历了些什么,我之前都一无所知。直到我看到了这本《韩愈》,长之先生用他特有的传记手法将韩愈的一生,淋漓尽致地挥洒在书本之上。即便长之先生自认这本传记是他写过的“最坏的一本”,也不妨碍我对于这本书的喜爱。
看过长之先生所写的传记的人都会明白,长之先生很擅长传记式的文学批评,在他的著作中,能够将人物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以及后世影响都进行详尽的评述。而这种评述不仅仅局限于人物所处的时代,更是会跨越整个历史的长河,并进行一个详尽的说明。另一方面,长之先生所写的传记富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即便是不喜历史人物传记的我也是颇有兴致。
韩愈,这位诗人、著名的散文家,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生平五十七年,他始至京师,随后开始自己的科举尝试,虽然最后他经历了潮州之贬,也不能妨碍他的成就被后人铭记。韩愈的父亲虽然曾经被李白夸赞过,但是父亲早亡,让韩愈只能在兄嫂的教育下成长。这样的成长经历不仅没有让他产生任何不足,反而致使他七岁好学、出口成章。可是即便这样,韩愈后来的科举之路仍旧是困难重重,只是这些困难不是因为韩愈没有才能。
在当时考中了进士的人,仍旧需要通过吏部的考选才能为官,而韩愈就是在吏部考选的时候遭受了屡次挫折。韩愈不愿在考选的文章中写一些“假大空”的话语,他的各种观点导致他三次失利,并且也让他对此极为愤慨。韩愈直到贞元十二年到了董晋的幕中,随后才因自荐被约成功为官,可是他的抱负远不止于此。他此后所经历的贬也成为了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经历,因为这在某些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性格。
本书在后半部分通过附录的形式收录了韩愈大量的文章,天池、李书为其做注,更加方便我从另一角度了解韩愈的思想变化。他努力地在那个年代活出属于自己的风采,一方面严肃对待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又热诚地对待生活,方方面面都值得我不断学习。
《韩愈》读后感(三):一生坎坷却辉煌精彩的韩愈
中学时代学习韩愈的诗词,无论是《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还是《马说》《师说》,我们只不过了解了一个片面的韩愈,对于他的一生,并不十分熟悉。
直到读了著名文学史家李长之的《韩愈》传记,才对韩愈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韩愈》一书是李长之先生根据大量史料,梳理的韩愈的整个人生历程,阅读此书,我们会发现韩愈的一生历经坎坷却又成就非凡,能体会到他时而严肃,时而温和的一面,我们也能深刻领悟韩愈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他的智慧,他的无奈皆体现在他的诗词之中。
韩愈幼年时父母均已去世,随后由他的兄嫂养育,在其兄韩会去世后,他便由嫂嫂郑氏单独抚养。虽然跟随嫂嫂生活艰辛,但韩愈的治学基础却是在这时候打下的,十多岁的年纪,韩愈苦于学习,这为他日后在文学上的一番成就奠定了基础。
艰辛的生活使韩愈明白了为官也是为己,于是他一次又一次考试,历经四次考试,他总算在二十五岁登了进士。只不过中了进士也不能立刻进入仕途,还需要经过吏部的考选(博学宏辞),按程度高下给官。在考博学宏辞的过程中,韩愈一次次失败后,他自荐的道路也没有行得通。无奈之下,韩愈选择离开京师。
韩愈二十九岁才初入仕途,三十一岁才正式被任命,当了推官。三十五岁,他成了四门博士,这是一个官职,相当于国立大学教授。只不过性情耿直的韩愈,有时候做事不计得失,虽然受人敬爱,但也受到小人的诬陷。于是,韩愈被贬到阳山,至于被贬的原因,李长之先生认为是他上疏论宫市设立不当。这一次被贬,韩愈是冤枉的,他在《岳阳楼别窦司直》诗中也提到:
不过令人唏嘘的是,这一时期,韩愈写的诗每一首都是上乘之作。李长之这样称赞:“写景有它的幽趣,抒情有它的缠绵。”
三十八岁,韩愈遇赦,离开阳山,途径郴县三月之余,撰写《原道》《原性》《原毁》《原仁》《原鬼》五文,其中《原道》最为重要,提到民族主义和社会本位等问题。虽然后来他成为国子博士,一个闲散的官职仍然有人诽谤,韩愈于是有了退意。后来的谏迎佛骨一事中,他又遭贬谪……
后来在穆宗即位时,韩愈已经五十四岁,被转为兵部侍郎,派去宣抚镇州。建功后,转为吏部侍郎。五十七岁时,他在京师病逝。
韩愈一生精神始终是健朗的,如同他的文章一样无懈可击。也许正是基于此,他才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吧!
李长之在《韩愈》一书中结合诗词很好的清晰梳理了韩愈的一生,寥寥几万字内容,很快可以读完,然而作者却将韩愈的形象与性格刻画的深刻立体,却令人久久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