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一盏归处》是一本由史铁生 等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22-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家灯火,一盏归处》读后感(一):万家灯火,总有一盏为我
《万家灯火,一盏归处》收集了沈从文、汪曾祺、梁实秋、丰子恺、茅盾等16位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经典文章,浓浓的亲情与爱意流动,感受大家笔下的母爱与父爱,能够寻求到一丝丝心灵的安慰,万家灯火,总有一盏为我。 父亲:藏在岁月的力量 几个作家追忆父亲,或是描写父亲在自己生命里的付出与辛劳,在纪念与追忆交织的复杂情感中,体会蒋勋追忆父亲层紧握着自己的手去书写岁月、传承文化、端正做人做事的一丝不苟;体会周国平“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上没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那种凄苦与悲伤;感受汪曾祺父亲绘画、音乐、医术在各个领域都本领高超,我们不禁也心生赞叹,作者充满了对父亲的敬佩;了解到丰子恺的父亲是清朝光绪年间最后一科的举人以及“好古”的想法;孙犁对于记忆中的父亲,是自己回到家里后父亲衰弱的身体,东奔西逃,四处奔波,直到父亲去世后才感受到家庭的担子有多么沉重;林海音被迫成为大人,默念“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冯骥才迫于父亲的威严,去后院那间空着的小屋,感受灰尘是时间的物质,隔离了人与物,今与昔,享受安慰、逃脱和超然。 母亲:难以忘怀的感动 史铁生《合欢树》《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浓厚的忧郁气息,不经意间就会从心底蔓延开来。年轻正当时、风华正茂的“我”双腿瘫痪,被残酷的命运剥夺了行动的自由,烦闷的心蠢蠢欲动,越来越厌恶自己,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几乎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然而母亲一直不顾自己身心的煎熬,对作为孩子的“我”不离不弃的包容、体贴与关爱。史铁生描写了母亲“苦难又伟大”的形象,而这种形象又逐渐化作一根深深扎在心底的刺,稍稍触及便痛彻肺腑。痛苦,而又绝不可能仅仅是痛苦,史铁生思想深邃的文字当然不可能止步于宣泄痛苦这个地步,比如《秋天的怀念》中这段文字“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史铁生母亲的猝然离世,让沉浸在不幸与绝望中的“我”猛醒,一点点理解了母亲隐瞒病情对自己的良苦用心,人生态度变得积极,决定像母亲说的那样好好儿活下去。而立之年的史铁生回忆起母亲的时候,满目沧桑、满怀凄恻的,令人想和他心与心的进行交流,内心也无比动容。
《万家灯火,一盏归处》读后感(二):总有那么一盏灯火为你而留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很小的时候这句话就无数次听过,那时候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后来长大,远离家乡才明白,亲情与我们而言是多重要的东西。18年去北京,必到的地方都打卡了,而后去了我心心念念的地坛公园,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地坛公园并不是著名的建筑,尤其是在北京这个地方,它只是这座城市一个普通的公园,一个随处可见的休憩之地,然而,对于史铁生而言它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是一个有着记忆的地方。从第一次读到《我与地坛》,到我浏览它的全貌,已经过去十年,这座公园依旧是那个样子,跟随着史铁生的文字,走遍那里。
人就是这个样子,因为感动而对有一些事情念念不忘,或许那些文字有着共情,我们记忆的不只是一个地点,一个物件,更多的是与之相关的那个人,那个人才是你念念不忘的原因。而在这个世界上,最多的爱来自父亲,母亲,也只有他们才会给我们最无私的爱。 万家灯火,一盏归处,父母的爱是伟大的,那些从未用言语表达的情感总是在不经意间传达,这个世界上万千种情感,也许文字不能将他们全部表达出来,但看看作家笔下的亲情吧,他们父母的爱意是怎样的,关于父亲母亲我们又有怎样的记忆呢。
《万家灯火,一盏归处》是一本散文集,里面收录了沈从文、史铁生、汪曾祺、丰子恺等人的经典名篇,而这些作品的共同主体是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
关于父亲,我们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朱自清的《背影》,即使已经不在学校多年,文章的内容却依旧记得很清楚,父亲不善言语,却总是默默的为我们支起一片天。这本书里收录了沈从文的《我的父亲》、矛盾的《我们父亲》以及其他人关于父亲的记忆。看书的目录,你会发现,关于父亲母亲,作者们不需要华丽的标题,每一篇文章的标题都简洁明了,而这样也是最真实的情感。对于父亲的回忆我们似乎都是相同的,内容却是各自的不同,那些简单的细节也让我们更能深有体会。
史铁生的《合欢树》、《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都有收录。这是我个人认为写的最好的关于母亲回忆的文字了,是我看一次哭一次的文章。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有着同样的感受,或许也是因为感动的太彻底,以至于至今都还记得里面的文字。
《万家灯火,一盏归处》是温柔的,终日忙碌的我们似乎总是很疲惫,懒得应付一切琐事,但总要记得给父母多打几个电话,没有事情,只是说说话,报一句挺好的。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给予我们生命的同时也教会我们生活,或许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有着很多很多的摩擦只是,从今以后好好的爱他们吧。
《万家灯火,一盏归处》带给你感动与回忆的书籍。
《万家灯火,一盏归处》读后感(三):父母的爱,是藏在岁月中的力量
家是港湾,父母就是停靠在港湾的船。
《万家灯火,一盏归处》是一部以家和亲情为主题的名家散文集,收录了16位知名作家回忆自己的父亲母亲、回顾成长经历的文章,书写了他们心中的亲情和温暖。
书的内容分两部分。
一部分是写父亲。父亲为他们做的每一件小事,都留在他们的记忆中。父爱如山,父亲深沉的爱陪伴他们一生,成为他们藏在岁月中的力量。
另一部分写母亲。母亲的包容,慈爱给了他们安全感,母亲温和的性格影响了他们的处事风格。
本书的作者阵容强大。有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汪曾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梁实秋,丰子恺中国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茅盾。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冰心。还有林海音、史铁生、蒋勋、周国平苏童等共16位名家。
01藏在岁月中的力量:
作家蒋勋在《父亲握着我的手书写的岁月》中写道:“我记忆很深,父亲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毛笔笔锋,事实上是在父亲有力地大手控制下移动。我看着毛笔的黑墨,一点一滴,一笔一画,慢慢渗透填满红色双钩围成的轮廓。”
作者通过回忆父亲教我书写毛笔字这件小事,都蕴含着父亲对我的爱和教导,也蕴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思念。手的温暖,书写的感受,都是永恒的记忆。
不知怎的,这篇文章让我想到朱自清《背影》中,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也让我想到新闻中那位雨中给自己儿子撑伞的父亲,自己淋湿了后背的身影。
当然也想起我的父亲。回忆起我小时候父亲为我做的小事。
父亲不善言谈,他们的关爱都在行动上。记得小时候我的父亲几乎对我有求必应。我妈不准我买课外书,她觉得都是闲书,读了没用还浪费时间。但我喜欢看,偷偷央求父亲给我买。每次父亲都会将我要的书买给我。
还记得有一年我出麻疹,父亲不知从哪儿打听到一个偏方,说是新鲜的香菜根熬水喝可以治麻疹。那时很难买到香菜根,而且那天还下着大雨,他冒雨骑自行车到10多公里远的郊外去寻,回来时,全身都湿透了。顾不得擦拭身上的雨水,他把还带着雨水的香菜根递给妈妈,让她快去煮水。
虽然对于父亲的回忆不同,内容不同,但父亲的关爱是相同的,都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小事里。
02生命中难以忘怀的感动:
作家林海音在《母亲的秘密》中写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父亲突然离世,母亲挑起抚养她和弟弟的重担。在遇到一位可以托付的男人时,为了两个孩子,她牺牲了让自己幸福的机会。母亲的坚韧、隐忍的性格也留在了孩子们的骨血里。
在名家们的回忆中,母亲的温良恭俭让让他们变得柔韧坚强。母亲发自内心的关爱,对他们说的每一句温暖的话,都让他们感动终生。
03万家灯火,总有一盏为你而亮。
那是父母对你的期盼。离家的孩子,看到那盏灯,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因为有父母的爱,我们知道自己是有人爱的,是值得被爱的,也会有很充足的安全感,会懂得爱自己和爱别人。
即使灯灭了,爱也不会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