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我脑》是一本由[德] 马库斯·加布里尔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非我脑》读后感(一):对《我脑非脑》的简述
《我脑非脑》使人觉得是马尔库斯.加布里尔的另一本出色的《为什么世界不存在》一书至上而下的思维方法扩展。
马尔库斯.加布里尔对神经中心主义(因为神经中心主义认为意识只是大脑神经元化学反应的一个副现象)的批判和对自我的历史性的比较辩护,包括对人的自由的概念的二律背反问题,论证得都很有力。他对西方哲学历史的深入了解,从中引用的论据,历实性、现实性地支持他为自己观点所辩护的论点。
马尔库斯在对意向性意识与现象性意识之间的交互关系的论说上能看到他对康德、布伦塔诺、胡塞尔的思想时间性的走向关系。
书中对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的比较肯定和否定所做的批判描述也是很精彩的。
人类精神在本质上就是形成命题态度的能力。
人作为精神能意识到自我之动物,我们应该有一个普遍的关于人类的人的概念,人脑作为自我的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的基础上,马尔库斯.加布里尔寻找到了人类自由意志的精神此岸,对后人类主义和超人类主义思潮的批判重建了关于一切哲学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自由,如他引用的谢林的话。
确实:在对取消主义和还原论的驳斥是马尔库斯.加布里尔运用自己合理的理由应该做的批判。
引用一段读者较喜欢的一段话“对于自我”:成为自我,意味着我们能够理解如下描述层面:我们能用理由来支持并证明我们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的态度。
对于其中“自由”:自由是沉重的,同理,认识到他人有自由,也是沉重的。如果可以不做决策,如果生活能像一部宁静而美好的电影在我们脑海里播放,那该多好!正如美国哲学家斯坦利·卡维尔(StanleyCavell)所说:“没有什么比想要否认人性更具人性的事情了。”
《我非我脑》读后感(二):寻找灵魂三问的答案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被称为灵魂三问。 这三个哲学问题由公元前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提出。
您是否思考过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哪个问题最难回答?哪个问题最为核心?是不是一个问题还没想明白又出现新问题。仅仅由“我是谁?”这个问题又能引申出一系列新问题,比如:谁是我?我的大脑就是我吗?天啊,这些问题个个烧脑,如果能想明白不知要浪费我们多少脑细胞。还是把这些问题交给哲学家思考吧,我们在他们的书中寻找答案,还可以美其名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非我脑》就是一本专门解答“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精神哲学书籍。该书作者是马库斯·加布里尔,年轻有为,29岁即成为波恩大学讲席教授,是德国极年轻的哲学教授,当代新思潮“新实在论”的代表人物,另一代表作《为什么世界不存在》已畅销11个国家和地区。
哲学这个词总是给人以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印象。因此很多人存在畏难想法,怕读哲学类书籍,阅读书单中没有哲学类书籍。这本书刚好来弥补书单中的空白项。《西方思想现代讲义》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刘擎教授说:“《我非我脑》是一部妙趣横生又严谨深邃的心灵哲学作品,几乎完美地融合了可读性与思想性。”
意识、自我意识是精神哲学中关于自我的核心概念。在对意识、自我意识这些名词定义进行详细论述时,为向读者解释清楚这些名词,作者使用简练、易于理解的词语来表述,还借用了实验、生活事例和大家所熟知的文学作品、科幻影视剧等内容加以辅助。
书中开篇明义,指出“我们人类是精神性生物”,因此我们有思想、有希望、有爱憎情仇。笔者结合自己阅读体会,简要概括书中内容观点:人是精神性生物具有意识、自我意识,意识是精神性生物共有特性,所以人人都有意识。自我意识区别于意识,具有个性特征,所以人与人各不相同。人的意识和自我意识又受自身经历、历史经验等方面内容的影响。
这表明作者的精神哲学是建立在两者中间的,正如本书书名《我非我脑》,完全否定大脑就是自我这个前提。又没有把理论框架建立在虚无缥缈的来生世界。因此书中观点更易被接受、更符合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方式。
有了这样即不偏左又不偏右的理论前提,在论述推理过程势如破竹、顺理成章。通读全书之后给人顺畅明朗的感觉。
窃以为,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修心修身、内圣进而外王。“心身”如同《我非我脑》中提出的精神、意识等概念。传统文化对心身的定义有些模糊,重点放在“修”上,强调的“修”过程。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为面性的,一个果是由多个因造成,只有因也未必有果,这中间还得强调一个“缘”字。而哲学是逻辑的、严谨的,在我们受教育、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了逻辑、严谨这些观念,因而这本书更适合现在的我们弄清楚“我是谁?”这个问题。
清朝顺治皇帝也曾发出这样的疑问,这真是个千古难题。“我是谁?”这个问题是认清自我的基础,也是哲学的核心问题。对这个问题有了自我的答案后,才能认清自我,找准自己的定位,对于事情努力为之,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我非我脑》读后感(三):我非我脑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公元1506年,在贵州龙场的某个地方,被贬于此的王阳明,在经历了日夜反省之后,终于在一天夜里,忽然顿悟。领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八个字,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中,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思想,也奠定了阳明心学“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理论。而开头的这段对话,正是王阳明与朋友对于“心外无物”的讨论,充满了哲学韵味。
无独有偶,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唯心主义思想,跟西方一些哲学家的思想不谋而合。这本《我非我脑》中的思想,更是有很多地方都跟王阳明的思想高度吻合。
《我非我脑》的作者是马库斯·加布里尔,他29岁就成为了波恩大学的教授,是当代哲学新思潮“新实在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意义域:一种新实在论的存在论》《为什么世界不存在》《古代怀疑论与观念论》《我非我脑:21世纪的精神哲学》等。
对于自我的思考,一直是哲学的核心主题。前有柏拉图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经典哲学三问,后有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大脑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种自我等同于大脑的主张:大脑中的生物化学反应决定了我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观点竟然慢慢地成为了主流。
马库斯在《我非我脑》中指出,将精神的产生理解成生物反应,是对自我理解的扭曲和退化。马库斯在书中对“自由意志”这一哲学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辩护:人并非生物机器,人始终拥有自主选择的自由。
而这个观点也跟王阳明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王阳明也主张是由心控制着我们的身体。这个心指的不是心脏,而是我们的思想,也就是我们的自由意志。
这是王阳明对弟子萧惠说的一段话,古人还没有大脑的概念,往往是把它称为心。就像王阳明说的,假如我们的自我意识是受心控制的,那我们刚死的时候,心还在,为什么我们不能视听言动了呢?所以就有了“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的说法,这里其实已经很明确地把大脑和思想区分开了,也就是《我非我脑》中思想不等于大脑的观点。
我们都有这种经历:明明脑子里想要做某件事情,但具体去做的时候,却做了另外一件事。就像书中举的例子:大热天,我们口很渴,脑子里明明是想喝冰镇的可乐,结果最后买的时候,却买了果汁。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明明很想冲上去揍这个讨厌的人两拳,可是现实却是还要对这个人笑脸相迎。
为什么人想的跟做的往往都不一样呢?这也能从侧面说明,我们的行为不完全是靠大脑指挥的。
这些例子也能清晰地表明,我们的思想是完全自由的,不受大脑的控制。所以关于人是生物机器,人的自我是等于大脑的这种言论,很轻易就能不攻自破。
结语:
以前很少接受过西方的哲学思想,这本《我非我脑》看起来像是讲自我并非人脑的观点,实际上在论证这个观点的时候,列举了很多西方哲学家的主要思想。算是把西方比较有名的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都大致地介绍了一遍。
如果你也想接触一下西方的哲学,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仅介绍了很多哲学理论,更是用通俗易懂的话,和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简单明了地跟大家阐述了很多西方哲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