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一起在网络上学习了成都学院陈大伟老师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这个培训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听者于喜闻乐见之中受到启迪、引发思考。“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想象中应该是上纲上线的,听起来让人昏昏欲睡的纯理论、纯说教性质的学习。但陈老师的讲座真的不一样,不一般,他以中国国学经典来解读道德修养,虽然题目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但整个讲座听下来,陈老师并没有刻意强调教师这个角色必须要做到什么或者说要达到什么标准,他只是把我们教师作为一个非常普通的社会个体来看待,不像某些人甚至某些专家学者动辄对教师进行道德绑架,他在向我们传达的是作为人一个社会人应该达到的道德修养,所以我觉得他这个讲座适用于所有的人,所有有志于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的人。从这点看,陈老师的见识和境界就很不一般。
因为我本人对这些国学经典是非常有兴趣的,但苦于资质平平、学识浅薄,虽然《论语》、《道德经》等儒家经典名著读了好几遍了,但有很多地方理解得还很肤浅,更不用说将这些国学经典中的精华自觉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气质和行事准则了。陈老师的讲座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原来经典可以这样解读,原来经典可以和我们的生活如此紧密的相连,原来“道德”“修养”和我们的经典文化有着这么深的渊源,或者说它就是我们的经典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经典中又蕴藏着我们修养身心、为人处世的最高智慧。下面我来谈谈给我最深触动和启发的几点思考:
首先,关于修养的目的,陈老师和我们分享了“修养”一词在词源里的解释:“修以其粹美,养以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这段话说得太好了,字字珠玑,减一字则瘦、增一字则肥,短短的22个字告诉了我们修养的目的亦告诉了我们修养的方法,是的,我们修养自身的最终目的是要成为一个纯粹美好、丰富而充实的社会人,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切磋琢磨”、“涵育熏陶”是重要的方法,方法有了,目标清晰,到达目标的那段长长的路就需要个人的主观努力了,非经一番寒彻骨,哪得“美德”扑鼻香?
陈老师在讲修养的时候,还提到《道德经》里的一句话:“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那我们自己应该有哪几“宝”应该“揣”而宝之呢?这个问题让我好好地反思了一下自己,我的“宝”应该是反思力、爱读书和上进心,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觉得我也是一个特别爱反思自己的人,教学中我的教学设计得是不是不够科学?和学生的哪一句话是不是伤了孩子的自尊?生活中是不是对家人说了不该说的话,是不是在饮食上又放纵自己了,是不是又浪费时间在一些无聊的事情上了?这些基本每天我都是要在脑子里过一下的,我越来越坚信,你的世界出现问题一定是你自己的问题。反思会让我们的成长加速度。还有,我很爱读书,现在在读的是叶嘉莹先生的《人间词话七讲》,上大学时我的古代文学老师曾经向我们极力地推荐过叶先生的书,可能是缘分不到,一直没有机会读到过,前一段去书店,买了叶先生的两本书,一读极为震撼,一读就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一下子给它读完,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文学评论类的书可以这么引人入胜,这么精简透彻,最好的学问往往都是以最简单、最通俗的方式呈现的,所谓“深入浅出”、“大道至简”,所以,叶先生的讲人间词话,连一些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去听,而且听得如痴如醉,这才是真正的大家。我还算有上进心,可能人到了这个年龄了,过了三十岁,越来越觉得时间的珍贵,越来越懂得惜时,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我可以平凡但绝不平庸。我的三宝,我也会好好珍惜珍藏。
在这个系类的讲座中,陈老师最让人不可思议的一个观点是:“学习就是学习死亡。”这个观点乍听之下很是雷人,但听了老师的解释后就明白了,是的,我们的心灵只有那么小的一个空间,负面的、糟糕的东西太多的话,新鲜的、美好的东西就进不来,所以,要学会让自己身上恶的和坏的东西“死去”,在这里,陈老师又抛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行中有哪些东西需要“死去”?好的讲座不会光让人接受现成的结论还会不断地引发人的思考,这个问题,又让我愿意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我希望我的不守时、懒惰、小心眼可以“死去”。
对于教师的作用,陈老师的理解也很有见地,他说:“真正的教师是在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占又一席之地、留下美好的回忆,让学生因为自己而成为更好的人,过更好生活的教师。”哇!这个理念真是精彩、真是让让人向往,我想让学生因为自己而成为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首先自己得足够好,首先自己得先到达明亮那方。
总之,陈老师的讲座让人乐意看,乐意听,乐意动脑、动笔,整个讲座过程我不忍错过一句话,对每一句话都充满期待,我享受这样的课堂,我也会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精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