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6-30 09: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读后感1000字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是一本由萧红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读后感(一):她是一个天籁

  前几天读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的读书随笔的时候读到他一篇评萧红的文章,其中不可避免地提到鲁迅对萧红的赏识。鲁迅认为萧红是“一个天籁”。孙郁认为她有一种自然美,文字里没有文艺腔。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说,“萧红不很聪明,有点粗糙,但生命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远在张爱玲之上。”

  本书是萧红的散文集,分为三部分,基本上是根据其生活经历的时间顺序来的,从童年、青少年,到漂泊的成年,再到日本留学的黄金时代。在萧红短短31年的生命里,仿佛一直在寻找“爱”。

  祖父给了她最原初的最深沉的爱,这种爱是跟美丽的大自然紧紧相连的,那时候的萧红是愉快的,正如那一株黄瓜苗,“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萧军是萧红在对的时间里遇到的错的人,他太粗糙,无法抚慰萧红细致的内心。萧红跟萧军在一起,更多的像是一起挨饿受冻的难友。

  萧红确实具有陈思和说的那种“粗糙”。她有一种随性,一种天生的浪人特质。她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还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她对农村生活非常有体会,她的作品里,比如《生死场》,对于农村生活的混乱、残酷、落后以及生老病死都写得很淡然,仿佛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再说萧红的文字语言。陈思和认为“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文体意识的作家之一”。他提到萧红曾经明确地表达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非常巧合的是我在书评开头提到的孙郁老师,他在书中也提到了“文体”这个概念。以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文体”是与作者的辨识度相关的。萧红的文字辨识度就非常高,她的笔触是很自然的,仿佛她的写作不靠技术,只是文字从心里流淌出来。正如陈思和所说,“那带有诗意的笔致、抒情的句子、回旋的情感,形成了萧红独有的文体特点”。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读后感(二):《想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电影《黄金时代》中,舒群对萧红的评价让人印象深刻。舒群说,萧红的这种逆向性自主选择,注定了萧红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出自杜甫诗作《梦李白》。这一句嗟叹,既寄托了杜甫对李白命运的深切同情,也写满了杜甫对李白的崇高评价。舒群借此句来评价萧红,足见舒群对萧红的欣赏及钦佩。 萧红的一生,的确是逆向性自主选择的一生。对萧红略有了解的读者都知道,萧红的人生路走得非常坎坷。虽然,在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不能将萧红身处的时代背景抛至一旁,但是萧红崎岖的感情路同样是造成萧红人生坎坷不得不提的原因。 萧红是感性的,她的文字纯真浪漫;萧红又是理性的,她对待感情、处理感情的方式甚至是决绝的。萧红同萧军分手不久即嫁给端木蕻良,但在面对如兄长般的聂绀弩时,萧红说:我爱萧军,今天还爱。他是一名优秀的小说家,我们一起在患难中挣扎过来,但是,作为他的妻子太痛苦了。 萧红在人生最窘迫时遇见萧军,两人携手走过了一段极艰难的岁月,那种窘迫艰难,是当今时代的我们难以想像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无食可餐是他们的常态,饥饿几乎日日同他们相伴。 读萧红的文章,时常可以读到二萧那时的境况。比如《饿》中写:郎华(即萧军)仍不回来,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再比如《黑列巴和白盐》中写:黑列巴和白盐许多日子成了我们唯一的生命线。 黑列巴和白盐陪伴的日子,是萧红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刚刚读完的萧红散文集《想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中,编者以《黑列巴和白盐的日子》来命名的第二辑,读来真是既心酸又感伤。不过当读到萧红自嘲说这是修练时,又不免被萧红的浪漫乐观感动,失笑出声——素食,有时候不食,好像传说上要成仙的人在这地方苦修苦练,很有成绩,修练得倒是不错了,脸也黄了,骨头也瘦了,我的眼睛越来越扩大……这些工夫都做到,只是还没成仙。 《想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分四辑收录萧红散文精选,从童年时的无忧无虑,到黑列巴和白盐的日子,再到萧红自我感受到的黄金时代。萧红用文字记录下的时光岁月,虽孤单困窘,却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向往。 学者林贤治评价说,萧红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一的。 萧红的文字,字里行间写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她羡慕愿意开花就开花的黄瓜、愿意长高就长高的玉米,想飞多远就飞多远的蝴蝶……在萧红眼中、萧红笔下,世间万物都是自由的、随性的。就连电筒光映照下的手指,在萧红看来都像极了海蜇在海里浮游。 我个人很喜欢萧红在《呼兰河传》中的那段描述: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是萧红自童年就深埋在心底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萧红努力抗争过,也成功过。 阅读萧红,既要读萧红的孤寂,也要读萧红的自由。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读后感(三):用一朵花开的时间绽放生命热情:文学洛神萧红,洒脱又悲凉的一生

  有关萧红的一生,在我18岁那年,我就都已知晓。用简单的话来概括,那就是,她总是怀着上一个男人的孩子,跟着下一个男人,流离失所。

  听起来不太好听是不是?但这其实无关伦理。战乱年代,她是思想的先锋者。她的文章鼓舞了很多人,抗日战争终于胜利,可萧红却在自己31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

  我去过萧红故居,那并不是特别的拜访。我们的大学,当时在呼兰有一个基础教育学区,所有大学一年级的新生,都要在呼兰生活一年。

  呼兰这个地方并不大,但萧红故居很出名。也因此,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和同学踏雪走进了她的家。

  那天,甚至都没有门卫把守,我们就这样走进了她的家门。她的家很大,在如今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年代,那样大的院子,更是不常见的。

  作为一名文学院的学生,读过她的《生死场》,读过她的《呼兰河传》,走在她的家中,自然也倍感亲切。

  然而,对于她是个怎样的人,这么多年过去了,吸引大家关注她的焦点,依然还只是那些文学界的绯闻。这是不公平的,我想要替萧红正名。

  萧红并不是一个随意的人。她也渴望爱,但那个年代的婚姻,都是父母之约,媒妁之言。她与汪恩甲同居固然是种冲动的选择,但她没有办法。那个冷冰冰的家,她是没有办法回去的。包括她出来上学,家人也是十分不满的。没有了疼爱她的祖父,在她看来,她已经没有了家。

  汪恩甲并不值得托付,有孕在身的萧红,被抛下。恰好她的文学天赋,让她结识了萧军,他们相爱了。

  这之后的一些年,虽然也艰难,但有了萧军的陪伴,这一生,仿佛终于有了一点安稳的幸福。然而,山河破碎,家国沦丧,又有谁能够真的幸福呢?萧红、萧军拿起手中的笔,作为武器,他们写下了很多的文章,以图唤醒人们的斗志。她的作品,就在这些年间,不断发表。

  “文学洛神”之称不虚,我们要知道,那是一个鲁迅写《呐喊》的年代,很多人,用的还是之乎者也的古文。

  萧红很有文学天赋,她是浪漫的,她也是脆弱的。她像孩子一样,对身边的人充满着依赖,童年经历的缺失,让她始终对于亲密关系,既充满着无尽的渴望又满怀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和鲁迅、许广平相处的那几年,让萧红更加沉淀。想要了解鲁迅,萧红的回忆鲁迅的文章,那一定是不能错过的。

  我们在萧红的笔下,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鲁迅,而不是被大家供奉在神坛上的神。

  小学课本也收录了萧红的《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我教了很多遍了,没想到,今年,我还看到了萧红这样命名的一本散文集——《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这个题目,恰好就是《祖父的园子》中的一段话。

  这本书,我很喜欢,它汇集了萧红有代表性的散文,同时,又分门别类,按照内容的不同,编在了不同的章节下。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第一辑,讲述的是萧红的童年,那是萧红一生中,最为幸福的时光,也是萧红文章中,最快乐的所在。

  她对于童年生活的怀念,对于祖父的思念,对于过去那些人物的认知,都给整部书籍,打下了一个底色。萧红这一生,都在不断地与童年告别,但她的内心,始终都还是个孩子。

  这个孩子,她受过伤,过去的自由时光,一去不复返,就再也回不去了。

  她与萧军相恋又分开,她靠着端木蕻良撑过了最后的时光,她的爱情波折,她的两个孩子都尽数夭折,这不是萧红一个人的错,她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之一,如果有能力守护,谁又想要这样的悲凉呢?

  在《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的第二辑,记录了萧红和萧军在一起的穷苦的岁月。每一篇文章,我们都能看到饥饿与贫穷,你说她无用也好,她确实没有很强的生活能力,但她同样也是难得的文学斗士。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第三辑,是整本书籍我最喜欢的所在。从她对鲁迅的回忆文章中,我们看到了活生生的鲁迅,那个喜欢吸烟,不喜欢喝汤,喜欢半夜写作,非常关照年轻人成长的鲁迅。

  每一个研究鲁迅的人,都绕不开萧红对于鲁迅的回忆,我们称她是鲁迅的学生也好,称她是鲁迅先生家的熟悉的客人也好,总之,她用她的一双富有灵性的眼睛,为我们观察到了这样一幅幅宝贵的画面。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的最后一辑,鲁迅去世的那一年,她在东京。孤独的生活,她活成了自己的囚徒。

  如果你也想了解萧红,首先要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没有谁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但有志青年,从来没有放弃过抗争的机会。

  萧红写下的很多倡导革命的作品,激励了无数人,守卫我们的国土。她值得被我们爱戴,而不是一味地嘲讽。

  十四年过去了,如今的我已经32岁,活到了萧红没有活到的年纪。她浓烈又浪漫的一生,铺排在我的眼前,我从这些文字中,不仅看到了萧红,也看到14年前,那个曾经误解过萧红的稚嫩的自己。

  理解萧红,需要时间。当你也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就自然会知道她的价值。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