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知行战略三部曲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6-29 09:0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知行战略三部曲读后感精选

  《知行战略三部曲》是一本由张锦中 / 郭敏坪著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2,页数:5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行战略三部曲》读后感(一):《知行战略三部曲》的知识体系与内在逻辑

  《知行战略三部曲》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对战略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由《战略本质》、《战略心智》、《战略知行》三部构成。

  战略的知识体系一直处于不断的生长之中,战略在春秋战国时期假如是一个小树林的话,到了当代俨然已经是一篇郁郁葱葱的森林了。要全面而又准确的描述战略知识体系所构成的丛林,需要一个好的框架。这个框架,《知行战略三部曲》从《礼记》的《中庸》中获得了启示,“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战略是“遵德性”与“道问学”的有机统一体,即思辨与实践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遵德性”是内在的、心性的、事物本质的形而上的思辨之学,侧重知的一面;“道问学”是知识的、实践的、事物应用的形而下的践履功夫,侧重行的一面。就战略的广度与深度而言,战略有“致广大”的广大恢弘的一面,也有“尽精微”的深刻细致的一面。“致广大”可以大到关涉一个国家与时代的命运,“尽精微”可以细微到一次战略的具体决策如何形成。就战略的境界而言,战略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战略既要具备极高明的修养,又要通达日常之中的小事。就战略的知识来源而言,战略是“温故而知新”的,战略的知识体系得形成是来自于它们所在的历史与文化,也来自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就从事战略的人而言,需要“敦厚以崇礼”,从事战略的人必须具备战略的修养与心智,从而能在战略的实践中符合战略的轨则与规范。“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构成了一个辩证体系,既包括了理论的、思辨的、内在的关于主体(subjectum)的内容、知的内容;又包括了实践的、行动的、外在的关于客体(objectum)的内容、行的内容;完整地涵盖了主体与客体,并将主体与客体动态地统一于实践之中,是知与行的统一,知行合一。这也是知行战略的内涵来源。

  《知行战略三部曲》通过《战略本质》、《战略心智》、《战略知行》三个部分来综合讲述知行战略,三个部分围绕实践来展开。事物的本质决定了事物的性质与表现,战略的种种现象都是由战略的本质所决定的,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能够对本质进行思考,并最终诉诸实践的是人,人在进行战略的思考与行动时,需要通过自己的心智展开。最终,问题不在于认识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战略最终要用于实践之中,实现知行合一。

  《战略本质》从思辨性出发探讨战略本质,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从现象上看,战略的各种流派、战略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战略的各种方法与工具实在是多不胜数,让人目不暇给,难以全面把握。但是这些局部的、个别的、多变的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抓住了的战略本质就能掌握战略的根本特性,发现战略现象中一般的或共同的东西。作者通过对于战略本质的探讨,总结战略的共性与规律性问题,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把握和理解战略,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本质自身也是有层次性的,对于本质的认识也有一个不甚深刻到较为深刻的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对于战略本质的认识无法一蹴而就,而本书提出战略的四个范式,是对战略本质论述的大胆尝试,观点较为新颖。

  《战略心智》从实践主体出发探讨战略心智,战略的主体是人,人的行为由心智决定。而心智的形式和规律往往体现为心智模式。部分心智模式与战略的关系密切,甚至影响战略的结果与质量。在战略领域,有相关的专家和学者从心理学或社会学的角度来论述战略与思维的关系,但是较少论述心智模式与战略的关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书总结的几种典型的战略心智模式,有助于提升战略主体的战略素养。

  《战略知行》从实践性出发探讨战略知行。战略理论最终要应用于战略实践,战略的实践不断地进行和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战略理论的不断发展,发展的战略理论又进一步指导发展的战略实践。作者在本书中以实践为导向,对如何做到战略的“知行合一”提出了“知行战略”的概念,并增加了一些传统战略研究领域较少涉及,如“战略复盘”“顶层设计”等内容。当然思辨性与实践性是辩证统一的,思辨性与实践性时刻是由实践主体来体现。作者在进行这三个方面讨论时,也并非将这三个方面截然分开,而是相互融合的。如在讨论战略本质时,以思辨性为主,但会兼顾实践性,并考虑实践主体的作用。

  《知行战略三部曲》读后感(二):知行战略三部曲 序言(二)

  把企业经营好,是企业家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难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既有日常点点滴滴的有效管理与运营,又有关键时刻的果断出击与筹划;既有企业内部上下一心卓绝奋斗的因素,也有企业外部的环境与时机因素。既要考虑外部社会与市场环境的变化与影响,又要考虑内部的能力与资源,是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结果。然而多种因素的交织往往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因此经营者需要通过战略,将这些因素提纲挈领地整合和运用。

  依照《战略三部曲》 的观点来看,我当属于知行战略中的实践者。作为战略的实践者,在战略实践的同时,也免不了战略的深入学习与思考。剑动三军气,衣飘万里尘。战略之于古人,只是少数人胸中荡气回肠的经纶而已。战略之于今人,俨然已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堂前燕了。随着战略的普及,人们虽然共享“战略”这一语词,但是对于战略的核心观念及应用的看法却是各有意趣。语言是通往真理的途径,人们共享“战略”这一语词,却踏上了不同的通往“战略”的路径。对于那些以思维为乐趣的人来说,多条路径或许能让探索战略的旅途更有趣。然后对于战略成败负责的人来说,这却徒增了歧路亡羊的风险。不过对于企业的经营者,把企业经营好是无法逾越的路径,而这条路径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

  《战略三部曲》的作者结合自身的经验,紧扣实践,对战略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思考,从战略的本质出发,以知与行为纲,构建了一个开放的知行战略体系,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工具。鲁巴金说过,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战略三部曲》的一大特色是不急于向读者提供某种现成的答案,而是像朋友一样,就业务中的实际问题,时而与你娓娓道来,时而与你切磋辩难,从而促使读者形成自身的见解与答案。《庄子·外物》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能够得鱼忘筌,大概也是阅读本书的乐趣与收获之一吧。阅读《战略三部曲》与一些平常看似与战略无关的人不期而遇,是另外一个乐趣。两位作者在书中将卡尔·波普尔、阿尔都塞、吉登斯、布尔迪厄、克罗齐、克劳塞维茨、李德·哈特等人的观点引入(企业)战略领域,看似唐突却又在情理之中。而且作者将正念导入战略,也算是别有会心吧。不过在整个知行战略体系的构成中,知识太过密集,涉及了企业管理、哲学、艺术、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军事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对于读者的精力和时间都是很大的负担,期待未来能有一个更简明的版本。另外,《战略本质》部分的内容所涉及的领域过于宽广,信息量太大,阅读成本较高。《战略心智》的某些观点和理念可以考虑进一步开发为可以使用的工具,这样读者也可以直接使用。《战略知行》部分可以补充更翔实的案例,便于有兴趣的人加深理解。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战略是思辨的,也是实践的,知行战略的最终效果就留给实践来检验吧。

  期待《知行战略三部曲》能作为思想的航船之一,在时代的浪潮中扬帆远航,把它承载的战略思想传递给从事战略实践的人。

  王栎栎

  王栎栎简介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6%A0%8E%E6%A0%8E/53398554

  王栎栎,现任武汉三特索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最近五年主要工作经历:现任武汉三特索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任控股股东关联方当代盈泰事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武汉三特索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公告日期:2020-05-22)

  2022年5月27日,当选为第十三届湖北省工商联副会长。

  《知行战略三部曲》读后感(三):知行战略三部曲 序言(一)

  被邀请作序,着实有点意外,自博士后出站踏入汽车领域以来,未专门从事战略相关研究已久矣,对谈及战略的著作作序心里没底。另一个意外是,作者不是经济和管理科班出身,却能够对战略问题有如此深刻认识,又激发了我愿意作序尝试。同时,也许正是因为作者不是科班出身,才能够从多学科不同视角对战略管理问题进行论述,决定了此书有特殊性的一面,能为本书作序,甚感荣幸。

  由于工作关系,我先后参与了一些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其中有些涉及战略问题,如《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跨越战略研究》、《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国汽车人才发展战略研究》、《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研究》、《上海市政府“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项目-社会发展领域(生态上海)重大科技问题专题研究》等。在开展这些项目的过程中,深感战略既有宏大叙事的一面,又有细致入微的一面,战略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要想把战略说清楚非常不容易。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角度,对战略问题进行分类,提纲挈领的涵盖战略的核心主题是一个挑战。另一方面,战略领域也是不断的推陈出新,新思想、新方法不断涌现,如何与时俱进的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应用到国内的战略实践也是一个挑战。

  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战略的本质也是如此,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人。作者从认知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出发,从思辨性与实践性两个角度,结合实践主体,系统的阐述战略的核心主题。思辨性在《战略本质》中展开,实践主体在《战略心智》中展开,实践性在《战略知行》中展开。《战略本质》、《战略心智》、《战略知行》形成了一个新的战略三部曲,从思辨性、实践主体和实践性三个方面对战略问题进行系统化论述。

  首先在《战略本质》中,从思辨性出发探讨战略本质,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从现象上看,战略的各种流派、战略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战略的各种方法与工具实在是多不胜数,让人目不暇给,难以全面把握。但是这些局部的、个别的、多变的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抓住了的战略本质就能掌握战略的根本特性,发现战略现象中一般的或共同的东西。作者通过对于战略本质的探讨,总结战略的共性与规律性问题,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把握和理解战略,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本质自身也是有层次性的,对于本质的认识也有一个不甚深刻到较为深刻的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对于战略本质的认识无法一蹴而就,而本书提出战略的四个范式,是对战略本质论述的大胆尝试,观点较为新颖。

  其次在《战略心智》中,从实践主体出发探讨战略心智,战略的主体是人,人的行为由心智决定。而心智的形式和规律往往体现为心智模式。部分心智模式与战略的关系密切,甚至影响战略的结果与质量。在战略领域,有相关的专家和学者从心理学或社会学的角度来论述战略与思维的关系,但是较少论述心智模式与战略的关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书总结的几种典型的战略心智模式,有助于提升战略主体的战略素养。不过知易行难,如何将这些战略心智模式应用于实践,以及能多大程度上影响战略主体和提升战略效果,还有待于更多的案例来佐证。

  最后在《战略知行》中,从实践性出发探讨战略知行。战略理论最终要应用于战略实践,战略的实践不断地进行和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战略理论的不断发展,发展的战略理论又进一步指导发展的战略实践。作者在本书中以实践为导向,对如何做到战略的“知行合一”提出了“知行战略”的概念,并增加了一些传统战略研究领域较少涉及,但目前在企业里已有实践的一些内容,如“战略复盘”“顶层设计”等内容。

  当然思辨性与实践性是辩证统一的,思辨性与实践性时刻是由实践主体来体现。作者在进行这三个方面讨论时,也并非将这三个方面截然分开,而是相互融合的。如在讨论战略本质时,以思辨性为主,但会兼顾实践性,并考虑实践主体的作用。

  此战略三部曲具有如下方面的新意:

  首先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本书能在不为人所注意,习以为常的地方发现问题,进行探讨。如战略之门一章,在战略领域较少谈及的如何完成一个人的战略修养方面,作者提出从哲学、历史、艺术、科学入手,来提升个人的战略修养,进入战略之门。如战略风险一章,在战略领域,大家对弗兰克·奈特对于“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区分关注较多,但较少注意到社会学领域对于“风险”的社会性分析,以及“风险社会”时代特征的分析,而本书作者将乌尔里希·贝克 (Ulrich Beck)、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等社会学家的风险理论引入战略风险,并指出我们已经处于“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风险核心主要是制度化风险和技术性风险。

  其次是跨学科的视角与前瞻意识,目前企业战略领域的主要思想来源是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作者尝试将其它学科的经典研究成果引进企业战略领域,如将社会学领域尼古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的二阶观察理论,哲学领域的黑格尔(Hegel)的辩证法引入到战略领域,并能自成体系,拓展了战略的视野。作者虽然人在企业,但是能够捕捉到战略理论的前沿思想,如注意到战略即实践(Strategy as Practice,SAP)学派的影响力并进行了吸收和融入。

  最后是对于部分战略主题的创新与拓展,如战略原则一章,作者基于“归纳法”与“兰彻斯特法则”等对战略的规律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聚焦、持续、一致的战略原则;如对蓝军思维进行了系统化的论述,并详细的介绍了蓝军运用的具体操作方法。

  总的来说,作者从自身业务实际出发,对战略相关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注重各类应用工具的开发,如利用“美第奇效应”创造性的将跨领域的工具应用于战略。这些有助于读者借鉴和形成自身的战略知识体系,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虽然本书也存在一些有待于改进的地方,如思辨的篇幅较多,知识点过于密集,相比而言案例偏少;在逻辑性、规范性和系统性等方面也略显不足,但是本着实用为先的原则,也算是瑕不掩瑜吧。

  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研究中心孔德洋

  孔德洋

  https://auto.tongji.edu.cn/info/1168/6527.htm

  个人简介

  孔德洋,管理学博士,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教授,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战略性技术重点领域技术预见专家(新能源汽车),展望发展学院暨国家发改委西部人才(上海)培训基地培训顾问。主要从事汽车市场与信息、汽车产业组织与政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12月至2007年5月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师从郭重庆院士,从事汽车、重大装备等制造业发展战略的研究。2007年6月留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任教,先后在汽车营销研究所、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研究中心从事教学科研、产业规划和政府咨询方面的工作。 作为科研骨干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20项。

  教育 & 工作经历

  主持完成的科研课题主要有: 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电动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决策支持应用示范(在研) 2. 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电动汽车能耗与经济性综合评价(2011-2013) 3. 国家“863”计划子课题:电动汽车示范运行效果评价研究(2011-2013) 4. 上海市政府咨询课题: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研究(2009) 5.上海市政府咨询课题:上海市新能源汽车“世博”专项计划(2008) 6.中国工程院咨询课题:中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的政策研究(2007) 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主要有: 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世博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整车保障(2010-2011) 2.国家科技部软课题: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跨越战略研究(2006) 3.国家科技部软课题: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2007) 4.国家“973”配套项目:电动汽车区域示范运行系统及其评价研究(2012-2013) 5.中德政府合作项目:电动汽车与城市可持续交通体系的融合(GIZ委托,2012-2014) 6.同济大学重点建设项目:新能源汽车产业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研究(2012-2014) 7.上海市科委世博科技项目:世博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整车保障研究(2010-2011) 8.上海市科委世博科技项目:面向世博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关键技术研究(2009-2010) 9.上海市科委项目:世博会科技创新效应与应用发展研究“世博后新能源汽车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2010-2011) 10.上海市政府“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项目:社会发展领域(生态上海)重大科技问题专题研究(2009-2010) 11.上海市科委软课题:外部知识联系与上海研究产业集群的发展:张江CRO集群案例研究(2010) 12.上海市科委软课题:上海知识密集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互动机理与案例研究(2007) 13.上海市人事局:中国汽车人才发展战略研究(2005-2006) 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应急研究项目:我国市场秩序的规范与市场监管研究(2004) 作为骨干成员,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规划及示范运行实施(2008-2010 ),获得上海世博园区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保障立功竞赛“月度冠军”和上海世博“文明服务标兵”荣誉;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编制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试点实施方案(2009)和上海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方案(2010);作为骨干成员,研究编制国际大都市电动汽车产业化方案(2009)、崇明岛新能源汽车应用规划(2009-2010,美国能源基金会资助)、中国(上海)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区规划(2010)。

  研究成果

  在《经济管理》、《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国软科学》、《工业工程与管理》、《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德国研究》、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部分成果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其中,SCI检索论文2篇,EI检索文章6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知行战略三部曲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