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书简》是一本由[德] 弗里德里希•席勒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裸脊锁线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7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一):好美的书
《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的一部经典名著,也是现代性美学批判的第一本著作,它主张用艺术取代宗教而成为一种交往形式,强调交往理性将在未来“审美国度”中得以实现,这就建构了一个审美的乌托邦。今天,我们在现代性的语境中重温这本书,可以再次感悟到他充满浪漫精神的美学指向、他对现代性的潜在危机的忧虑。席勒这些博大精深意味隽永的思想,强有力地棒喝着我们这些忙碌又盲目的当代人。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二):读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读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美联结了感性与理性,让人走向自由
席勒在书中写的美是一种熔解性的美。现从以下四个部分并结合实例来更好地理解席勒的美学思想。
一、 理论背景:
首先是时代背景,席勒跟德国大部分思想家和诗人一样,对法国革命表示欢迎,希望“理性的王国”。从一七九〇年到一七九四年是席勒潜心于哲学思辨的时期,这也正是欧洲各国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社会各阶层起着不同反应、思想意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席勒生在这样的时代,注视着革命的发展,满怀热血的他势必会发表自己对法国革命的看法。同时他又受到了歌德和康德的影响,因为心灵的契合与歌德结交;又接受了康德的观点,也认为人类发展的道路是从被感性支配的自然状态走向精神能控制物质的理性状态:人从自然人变为理性人。而席勒生活的时代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由此他创作了《审美教育书简》,其中包含着他对于这个时代的看法。
二、思想内容:
席勒的美学思想是丰富的,为了更好的理解,现以书中的几个关键词来展开。席勒认为,艺术是理想的表现,而不是消遣和说教。艺术的根本任务是表现理想,而理想是可能与必然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具有现实性。
(一)艺术的本质是活的形象,是指“美”总是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的。
(二)感性冲动、理想冲动、游戏冲动,席勒认为审美来自两种对立的人类基本冲动的相互作用:1,“感性冲动”,即在感觉世界中确证人类本性的冲动,它是受动的; 2,“形式冲动”,即把感觉世界整理为人类形式的冲动,它是主动的。席勒认为,文明发展到现代的最大悲剧正是“形式冲动”压抑着“感性冲动”,导致了现代人性的分裂,生命的残缺以及感性的暗淡。如果要解决这种人性分裂难题,就要以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来调节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对立,以便重建“完整的人的形象”。而“活动形象”正是这种人性辩证过程的结晶。“活”的形象无关实际功利,它是在一个审美象征形式中显示其魅力的。比如,“香奈儿”并不是要求你购买或者仿造,而是显示它的审美内涵。
(三)审美假象:
假象在理想的艺术中有它的独立性,它不为任何目的服务,它自己就是自己的目的。假象与实在,理想与现实是不能偏颇的,他既反对没有理想专注现实的务实精神,也反对脱离现实空想理想的幻想。因此,要达到理想必须通过现实,而不能避开现实。
(四)人性与兽性、自然性与理性
人类堕落的两个极端:粗野与懒散。人的天性包括感性与理性,但迄今为止总是一方压制另一方,不能兼而有之,因而人还不是真正的人。只有通过美,这两者才能达到平衡,因此美是真正人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为数众多的下层阶级,我们看到的是粗野的,无法无天的冲动,在市民秩序的约束解除之后这些冲动摆脱了羁绊,以无法控制的狂暴急于得到兽性的满足。
(五)美的性格
提出第三种性格即美的性格,性格怎么高尚化?前面两种性格是物质性格和道德性格。性格要高尚化,必须找到一种工具——美的艺术。高贵的艺术比高贵的自然有更长的生命一样,在振奋精神方面它也走在自然的前边,起着创造和唤醒的作用。
(六)观点
1.不同意把美与真理、道德对立起来的观点。
2.不赞成艺术与眼前的现实和当前的生活直接挂钩,也反对把艺术当作进行道德教育的手段。
3.美有两面性。
4.艺术家不仅要以纯洁的心热爱真理,而且要以美从自己内心深处表现出真理,这样不仅会影响人的思想,而且会吸引人的感官。理想必须在心中有固定的形体和确定的轮廓。
三、意义:
冯志先生在译本序中写到,《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给他所在时代开出的“济世良方”。在当时的社会,席勒勇于声讨强暴,抨击封建制度,把统治阶级的阴险狡诈和宫廷中腐化堕落的生活揭露得淋漓尽致;这无异于在当时空气沉闷的德国吹起革命的号角。虽然这是他给他所在的时代的人们的启迪,但同样适用之后的时代。审美教育对于中国的意义,北大创办之初,校长蔡元培先生就引进西方的美学思想,他这样评价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自文艺复兴以后,文艺、美术盛行。及十八世纪,经鲍姆加顿与康德之研究,而美学成立。经席勒详论美育之作用,而美育之标识,始彰明较著矣。美育虽然不能救国,但对于改造中国社会是有意义的。在时代的喧嚣市场上,不是粗野就是懒散,唯有通过审美教育,来恢复我们天性中的完整。同时,席勒也在书中提到:“在最精于世故的社交中心,利己主义筑起了它的体系,我们收到了社会的一切传染和一切疾苦,却没有同时产生一颗向着社会的心。”“只有美才能赋予人合群的性格,只有审美趣味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 上述这些叙述当中不难看出,美让人摆脱物质枷锁的束缚,从而正视自己内心的诉求,使能静下心来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思考,从而有助于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从最大程度上减少纷争的发生。现代人是该反省了,而审美教育就是我们通往成熟理智的渡船。其实如今社会同样适用。反观当下,太多人的生活被物欲横流的杂物充斥,又出现了许多新型懒散的代名词,如摆烂、emo、躺平等,现代人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信念与理想,更不要说终极意义了,似乎是缺失的。这就发人深省,在嘈杂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圣地,看看《审美教育书简》,学习席勒的美学思想,通过审美教育,调和我们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达到一种相对自由的状态,获得精神解放和自我实现。
四、局限性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给后世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是他美学思想最集中、最有系统的表现。但我们在肯定它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观照到它所存在的局限性。席勒延续了康德错误的二分法,认为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是各自独立并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二者无法结合为一体,必须通过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来实心二者的统一。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是可以调和的,这是席勒存在的一个局限性。其次,席勒的审美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的,这使他的美学观点中有矛盾:就是在讨论艺术的本质是什么的时候和实现审美教育的途径,这些都是客观的标准,但他的出发点还是康德的唯心主义观点,并没有证实美的客观性。还有一点,就是当我阅读完这本书,有一个疑问,既然审美教育是这样的概念,那如何实现席勒的美学呢,席勒在书中并没有具体阐述实现的途径,这点是非常遗憾的。就像是有了理论基础却缺乏实践,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这种美学是理想化的。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三):唯有通过审美教育,来恢复我们天性中的完整
“在现代这场戏里画出的是些什么样的形象!不是粗野,就是懒散,这是人类堕落的两个极端,而这两者却汇集在同一个时代里!”18世纪末,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在致丹麦奥古斯滕堡公爵的信中如是写道,在其后的信中,他又陆续阐发自己对审美教育的见地,这些书信后来结集为《审美教育书简》,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
朱光潜认为,《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最主要的美学著作,也是其美学思想最集中、最有系统的表现。
当人的天性被撕裂
在席勒看来,古希腊的人拥有完整的人性,感性和理性尚未完全分开,“他们既有丰富的形式,同时又有丰富的内容,既善于哲学思考,又长于形象创造,既温柔,又刚毅,他们把想象的青春和理性的成年结合在一个完美的人性里”。
而文明的发展给人带来了创伤,人的天性的内在联系被撕裂了,在法国大革命背景下,席勒在书中对于时代的缺陷做了生动的描绘和批判。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如果要从被感性支配的自然人走向精神能控制物质的理性状态,首先需要恢复健康,具有美的心灵,为此他宣布,“唯有通过审美教育,来恢复我们天性中的完整”。
宗白华曾评论到,席勒想从“美的教育”入手,“使堕落的分裂的近代人生重新恢复它的全部与和谐,使近代科学经济的文明,进展入优美自由的艺术文化,如古希腊与文艺复兴时代”。
从王国维开始影响中国
席勒本人十分重视《审美教育书简》,称其为“一生中所做的最好的事情”。
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是在1904年由王国维介绍到中国来的,近现代的诸多哲学、教育大家对其赞誉有加。从那以来,《审美教育书简》影响了几代国人的美学观和哲学观。
蔡元培曾道,“自文艺复兴以后,文艺、美术盛行。及十八世纪,经包姆加敦与康德之研究,而美学成立。经席勒详论美育之作用,而美育之标识,始彰明较著矣”,认为审美教育的作用经过席勒的阐释得以正式彰显。1917年,蔡元培提出了振聋发聩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蔡元培看到时代的弊病,希望通过美育求得人性人心的改善,这一思想受惠于德国美学,特别是席勒美育思想颇多。
李泽厚将席勒的思想看作人类美学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如果从美学角度看,并不是如下许多人所套用的公式:康德——黑格尔——马克思,而应该是:康德——席勒——马克思。”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更重视《审美教育书简》对当下读者的独特意义,“《审美教育书简》充满了诗与思的奇光异彩,比那些一味偏于理性思辨的美学专著具有更为明显的可读性,可以让读者开卷即有益,随意浏览,在警句迭出的字里行间获得绵绵不断的启迪”。
裸脊锁线,平铺展开
珍贵译本,全新装帧
抗日战争时期,冯至开始翻译《审美教育书简》,后在1980年代经弟子范大灿校阅后出版。在校阅过程中,范大灿添加了丰富的注释,并在每封信前增加内容提要,以期帮助读者更好理解。
晚年冯至
这一经典译本在市场上断版多年后重新面世。新版采用了清雅灵动的装帧风格。封面选用具有细腻触感的手揉纸,内文采用裸脊锁线,书页可以完全打开,更贴近阅读书信时的场景感。
新版还与文景此前出版的冯至译《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保持了一致的装帧风格,二者可作为小套系收藏。除单行本外,文景此前已出版《冯至译文全集》,完整收录冯至译德语诗歌、小说、文论、美学等数种,立体展现了这位中国德语文学开拓者的翻译生涯。
以下内容选摘自《审美教育书简》
人是用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画像的,那么,在现代这场戏里画出的是些什么样的形象!不是粗野,就是懒散,这是人类堕落的两个极端,而这两者却汇集在同一个时代里!
在为数众多的下层阶级中,我们看到的是粗野的、无法无天的冲动,在市民秩序的约束解除之后这些冲动摆脱了羁绊,以无法控制的狂暴急于得到兽性的满足。这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客观的人性有理由抱怨国家,而主观的人性必须尊重国家的种种措施。因此,既然国家还必须维护人的生存,那么,它忽略了人的天性的尊严,这有什么可责怪的呢?国家忙于通过引力而分,通过聚合力而合,因而不可能想到教化力,这能责怪它吗?国家的解体就包含了它的答辩。解脱了羁绊的社会,不是向上驰入有机的生活,而是又堕入原始王国。
另一方面,文明阶级则显出一幅懒散和性格败坏的令人作呕的景象,这些毛病出于文明本身,这就更加令人厌恨。我记不清了,不知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的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的话,高贵的事物一旦败坏就更为可恶。我们将会发现,这句话也符合道德方面的实情。若是自然之子,超出常轨,充其量会变成一个疯子,而有教养的人就会变成一个卑鄙之徒。……
在最精于世故的社交中心,利己主义筑起了它的体系,我们受到了社会的一切疾病和一切疾苦,却没有同时产生一颗向着社会的心。我们使我们的自由判断屈从于社会上专断的偏见,使我们的情感服从社会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习俗,使我们的意志受社会的各种诱惑;我们坚持的只是我们的任性,以此来对抗社会的神圣权利。
在粗野的自然人的胸中,还常有一颗同情的心在跳动;而在通达之士的胸中,由于骄傲的自满自足这颗心却在收缩,就像是从着火的城市逃难一样,每个人都只是设法从毁灭中抢救自己的那点可怜的财物。有人认为,只要完全否定了多情和善感的毛病,就能抵御由它造成的混乱;嘲讽固然常常有效地惩戒了狂热分子,但也以同样毫不宽容的态度诽谤了最高贵的情感。
文明远没有给我们带来自由,它在我们身上培植起来的每一种力都只是发展出一种新的需要。物质枷锁的束缚使人越来越胆战心惊,因而怕失去什么的畏惧甚至窒息了要求上进的热烈冲动,逆来顺受这个准则被看作是最高的生活智慧。
因此,我们看到,时代的精神就是徘徊于乖戾与粗野、不自然与纯自然、迷信与道德的无信仰之间;暂时还能抑制这种精神的,仅仅是坏事之间的平衡。